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爆裂鼓手》:想要赢,拿你的命来换吧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1-3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19
    赞:
    46
    如何评价电影《爆裂鼓手》(Whiplash)?

    [​IMG] 朱炫,闷骚而近妖 微博:大师兄_朱炫

    照例,不剧透。

    谈点个人观点。

    引子:大概只有疯魔的人,懂疯魔。

    本片的理念在主流影评里,大抵是极端,很多人观后感是,疯魔,自己难以达成。

    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很对我的路子。

    可能我性格里就是很极端的人。

    正文:

    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是我整年看过最好的电影,语言不能赞其伟大。

    阐述了一个极致的概念:be the greatest,or nothing。

    故事的主人公内曼认为,哪怕 35 岁作为一个伟大的鼓手,被后人在饭后谈论,也远好于光鲜亮丽的活到 90 岁而无人铭记。

    这种充满理想主义的母体,被套上了残酷的现实外衣,在一碗好莱坞式的心灵鸡汤里,浇上了腥浓的血水。

    这个感觉是对的。

    没有人说成功就是欢喜,这世上根本没有水到渠成,也不存在什么天将大饼,说白了,拿你的生活,你的美好来换,极致的成功需要极致的凶恶,倾其一生,所求的根本不是锦衣玉食,如果你要的成功是 35 岁操上嫩模,操你妈的你配不上伟大。

    伟大,就是愤怒的极致。

    对命运的不甘,对理想的追求,绝不是过家家。

    佛莱切说得很对,这个卑鄙无耻的 Motherfucker,至高无上的导师,这部电影第一次将寻求顶峰的人拍成一种真实的样子,孤独,无人理解,怒火,极端,但伟大,就是伟大,他不会因为你和蔼可亲就给你桂冠,也不会因为你是恶魔而摒弃你的荣光。

    成为伟大,至少成为伟大之一,绝不是说说而已。

    他有可能葬送你的一生,有人说,伟大能得到什么,很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但伟大本身,就是生命最高的体现,在所有追求顶峰的人看来,无疑说出了他们的内心。

    我并不是为了鲜衣怒马,更非衣锦还乡,你有你的道德,我有我的疯狂,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成为铭记的瞬间,这本身就是对自我价值的崇高体现。

    I don’t give a shit, but I wanna。

    而这个过程,又将是披着血与骨的杀伐,根本就不是那样美好,不会有超能力,也没有贵人,只有一遍,一遍,又一遍的自我逼迫,与困苦和痛病相伴,与大火和暴风同行,这绝不可爱,绝不温存,那是刀刮过皮肤,火炭烧眼球。

    极致的痛苦,极致的成功,因为你想要,你就要拿你的人生来换。

    说得有点极端,但事实如此。

    本片最好的地方,就好在并没有像某个简单的好莱坞励志故事一样,男主人公在短时间内成为黑马,亦或生下来就天赋异禀,没有光环,我也见不到所谓的正能量。

    想要赢,拿你的命来换吧。

    这是我见过最残酷最真实的励志,它是真正意义上,高耸悬崖中的圣莲,这不是美,谈不上浪漫,想要摘下它,攀爬吧,视死如归绝非说说而已,浑身是血恐怕也是常态,然而这可怖吗,太可怖了,所以伟大的人终究是少数。

    当内曼为了追寻打鼓而抛弃女友的时候,我生出一种无限的理解,因为偏执。

    要像疯马一样奔跑,快,再快,没有人会等你,佛莱切说得很对,这世上最伤人的句子就是 good job。

    Good job,哦,我做的还不错,我差不多可以了。

    不不不!远没有,你远未愤怒,也远未觉悟,你那些梦想和努力,不过是廉价童话里说说而已。

    你这个 son of bitch。

    我喜欢这部电影,我看见主角内曼满眼的 FUCK YOU,配合密集的古典,血落在鼓槌之上,他说 FUCK!FUCK!

    这是另一种境界的疯魔,任何一个想成为伟大的人,都应瞻仰这座愤怒的丰碑,我们必将走在一条铺满了血与刀刃的路上,有一句烂俗的歌词唱得恰到好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溅血的架子鼓,开裂的虎口,我就是他妈要成为伟大的第一。

    我甚至能听见内曼的怒吼。

    是真正的愤怒,对生活,对人生的愤怒,我要做第一,快,更快。

    我想起我面试的一些人,人生的失败,我们可以简单的归为 3 点。

    1. 不够努力

    2. 没有天赋

    3. 努力,有天赋,但是没有运气。

    我见过的大多数人,都是 1,但他们认为自己是 3,包括我在内,我也常这么想,沾沾自喜的,跟自己说 good job,但其实,我们都是 1。

    我们根本就没有努力到与人拼天赋的地位,而我们却想当然的,以为我们的失败只是因为缺乏运气。

    我们就是佛莱切嘴里的 Mother fucker,而我们仍然沾沾自喜。

    这世上的伟大,世上的成功,哪有一蹴而就。

    所谓峰回路转,崖下秘籍,都是故事里哄骗读者的伎俩,而真实的世界,是要见血的。

    《爆裂鼓手》,今年最佳。

    残酷的励志,励志与鸡汤本来是两种东西,真实的励志,就是打倒了,爬起来,浑身是血,又聋又瞎,成功的最后,很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很可能,你也将早早死去。

    但烈火是你点的,你说要烧一座山,就要做好烧死自己的觉悟。

    大火将至。

    Be the greatest,or nothing。

    与君共勉。



    [​IMG] Z motryx

    管中一窥那凡人飞升的瞬间

    虽然这剧没什么可透,但仍然强烈建议看完本片再看本影评。

    《爆裂鼓手》的主线剧情其实非常简单而常见,就是一个菜鸟修炼成宗师的过程,可是字幕冷不丁切出来的一瞬间,每个人都怅然若失:整整一百分钟过去了,没有从始至终的支持鼓励,没有最后一秒的尽释前嫌,没有关底 Boss 的如丧考妣,没有压抑之后的扬眉吐气;只有落寞的父亲复杂的眼神,溅满鲜血的鼓面,只有鼻子以上的半张老师的笑脸和男主角一个在巨大痛苦中挤出的一点欣喜,29 岁的导演决绝地把影片在掌声响起之前就干净利索的结束了,直到这一刻,我才忽然意识到,本片讲述的根本就不是一个关于普通人的或是试图讨好普通人的故事,而是试图向大家揭示一些真相:飞升是万分痛苦且往往可遇而不可求的,过程也并不像一般表述的那样是一步一个台阶线性上升,飞升之后,便不再同凡人分享喜怒哀乐,所以从凡人的视角,也并不一定是什么值得期待的结果。总结成一句,飞升就不是一个跟你我有太大关系的事儿。

    首先,本片根本没有给出一个可行的“修炼升级”的路径,整个飞升的过程,以车祸后演出失败为分水岭,在之前和之后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前一半虽然 Andrew 孤独一人,没有支持他的亲人,也没有理解他的爱人,Fletcher 无所不用其极,简直泯灭人性,但是在这个阶段师徒二人的动机是完全同影片主线一致的:催生出下一个“最伟大之一”。但是在 Andrew 流着血搞砸了比赛之后,一切都陷入了人类心底最大的敌人,混沌。Andrew, Andrew 的父亲和 Fletcher 先后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做了若干绝对没有什么“顶层设计”,也丝毫称不上“高大上”的人类最原始的破坏性行为:报复,Andrew 出于报复扑倒了 Fletcher,Andrew 的父亲出于报复让 Fletcher 丢了工作,Fletcher 出于报复设套打击已经放弃打鼓的 Andrew,Andrew 再次出于报复重返舞台,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再也没有一个人是以下一个“最伟大之一”为目的行动,更绝的,甚至没有一个人是出于善意而行动,就是在这样一团充斥着负能量的混沌之中,下一个“最伟大之一”在其仇敌的引导下,在巨大的痛苦之中战栗着诞生了。

    Andrew 的这次飞升中有哪些必要条件?除了这类成长故事标配的有潜力的当事人、宿命的导师和一次备胎上场的机会(丢乐谱事件),还出现很多非典型性配置,一个虽然不理解儿子的追求但却一直深爱着儿子的父亲,一个因为抑郁症自杀的优秀学长,爆胎的公交车和时机刚刚好的车祸,一个眦睚必报的导师……这张药方的最扭曲的问题还不是凑齐难度之大几率之低,而是这些奇怪的原料并没有什么简洁的叠加递进,而是以一种绝对无法预测也无法重现的方式完全不可控地相互作用,所有的参与者都是盲目与无助的,没有“一盘大棋”,没有“幕后黑手”,what happens, happens。

    其次,本片也完全没有涉及世俗认可的输赢。Andrew 自始至终并没有什么想要打败的对手或是想要赢得的比赛,而且也没有人处心积虑想要阻止 Andrew 成功,影片中在音乐部分,除了 A 和 F 师徒二人,其他角色存在感都相当薄弱,另外两个鼓手一直与世无争的样子,除了按 Fletcher 的要求演奏就没有什么更多的行为,反倒是 Andrew 每次都情绪激动恶语相向,各种拼抢,其他乐手更是完全沦为背景。所谓显赫的各路评委和观众,竟然除了鼓掌没有连个表情变化也没有。影片最后 Andrew 完成飞升的见证人,只有一个,那就是 Fletcher,所以从此二人的视角来看,他俩都赢了,这个赢只建立,也只需要建立在二人之间,因此,至此,整个故事就算圆满了,至于世界上的第三个人作何反应,完全不相关。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不需要失败者的落魄狼狈或尽释前嫌或支持者的扬眉吐气或权威的点头认可或围观者的热烈鼓掌。我看到有影评说如果最后加一段二人不被主流认可身败名裂会更有深度的,是的确没有很好地理解本片的出发点。

    最后,本片也没有对一个飞升过程中的参与者做任何的评判,而是尽可能客观而全面地展示了每个人,其实一共也就 4、5 个,所以还是不能免俗地一个一个说一下:

    Nicole:唯一的女性角色,没什么太多可说的,就是正常的女学生而已,打一份普通的工,上一个普通的学校,不会去理解什么充满野心的小鼓手的追求,也不会为了爱情去牺牲自己支持这样的追求,如果分手了,会找到下一个男朋友,就像我们都再熟悉不过的那样。

    Tanner&Connelly:也就是两个替补鼓手,按一般套路肯定会被设定成成长过程中需要被干翻拿经验值的货色,可实际上这二人全程都没做出什么让人厌烦的事情,完全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同学和同事,认真地做自己的事情,面对上级比较顺从,跟你虽然没有多铁,但也不会把算计你当成其人生的主要目的,二人都是好鼓手,但没有那种一定要成为“最伟大之一”的巨大原动力,非常典型的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Andrew 的父亲:个人以为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一个人物,同样是非常典型而自然的角色,对儿子的音乐追求没有那种狂热的非理性的推动,甚至还有一些隐隐的担忧(关于音乐家自杀的探讨),但却也没有阻挠,要知道上音乐学院是非常昂贵的,影片中没有看到 Andrew 有奖学金或是打工等额外收入,可以认为是他的父亲默默支持着他的学业。整个故事当中一直坚定地支持 Andrew,从最初刚开学,到被学院开除,到被 Fletcher 坑,他的父亲从未缺席,我想这也是我们熟悉的父母的真实形象。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和上面几个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他实际上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参与了 Andrew 飞升这一过程的,所以最后他的儿子在台上成疯成魔白日飞升的时候,特地有一个特写,那是一个落寞和纠结中略带敬畏和陌生的表情,在那一刻他心里应该知道他熟悉的那个儿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这个过程,他也有份。这个场面让我想起超体 Lucy 中女主脑功能刚刚开始快速提升时,悲伤地给妈妈打电话告别的场面,一个人在提升至某个境界之后,其三观和情感构成就会与普通人出现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甚至可能比成年人和小孩子的差异还要大,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无法沟通。可以这么说,一旦你的亲人完成飞升,基本上就等同于你熟悉的那个人消失了。

    上面四位都是我们熟悉的普通人,其为人处世的方式为我们所熟悉和理解,下面的两位主角则是存在于另一个次元的其他生物,对于他们,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究其一生都无法真正窥其一班,遑论理解与熟悉了。

    Andrew:一个具备飞升根骨的好苗子。在音乐以外的时候是一个相当腼腆,总是试图避免眼神接触的存在感相当薄弱但其实相当平和人,我认为 Nicole 这个角色的存在基本上就是为了向观众展示这一点。但只要一进入音乐的范畴,他就会变成一个内心涌动着无穷能量、会暴躁、咄咄逼人和不择手段的野兽,把 Andrew 和其他两位鼓手区分开来的,也是 Fletcher 看中的,就是他内心的这头无限饥渴的野兽,当这头野兽完全被唤醒的时候,也就是 Andrew 飞升完成的时候,当然这个唤醒的过程中,野兽吞噬的是其寄主的各种巨大的情感波动,而这些波动只能来源于人生的大起大落,这也是飞升之所以如此痛苦。但是,飞升完成之后,之前的那些常人理解的痛苦便化为幻影,只剩满心的欢喜,也就是影片接近结束时 Andrew 那个微笑。

    Fletcher:终于说到老爷子,很多人包括我在内,看完电影第一时间觉得这个人物非常模糊,看不清楚,不过经过反复的琢磨和思考,我自认为已经能够顺畅地理解这个人物了。之所以 Fletcher 相对于 Andrew 行为逻辑异常复杂,是因为 Andrew 除了音乐修行者基本放弃了所有其他社会角色,而 Fletcher 却需要经常性地在两个角色之间转换,而且其行为逻辑差异很大,最终显得模糊起来。首先是普通的社会人,在处于这个角色时,Fletcher 表现为一个感情正常的师长,在丢乐谱事件之前,影片特地展示了 Fletcher 最为“正常”的一面;然后是音乐人,在这个状态在不同的场合仍然会有不同,当他面对的是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最伟大之一”的乐手的时候,他就会进入恶魔导师这一状态,关于他处于这一状态时的理念,他和 Andrew 在小酒吧那段自述已经阐述的相当清晰了,就不再进一步赘述了,唯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Fletcher 在这个角色中,给自己赋予的责任是发掘和促生下一个“最伟大之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不择手段,而绝对不是什么教育家,因此很多人提到的什么不赞同 Fletcher 的教育理念什么的,人家根本就不是在教育好么,教育就好比是规模化大生产,目标是以合理的效率产出“Good job”,而 Fletcher 就好比是只有拿到好的材料才肯动手作品非常稀少的顶级匠人,而当他不和他认定有潜力的乐手共处时,就会进入非常纯粹的欣赏音乐的状态,他处于这一状态的时候有三次,第一次是提及已经逝去的学生,第二次是在小酒吧里自弹,最后一次是在片尾 Caravan 演奏的后半段。

    然后,我把 Fletcher 从被开除后在酒吧弹琴开始角色的转换梳理一下:最起初在弹奏时显得平和而陶醉,显然是欣赏音乐的状态,但是当他看到 Andrew 之后,跟很多人的感觉不一样,其实是回到普通社会人角色的。Fletcher 作为一个普通社会人,当然具备一般的跟人打交道的能力,但本身是一个眦睚必报比较狠的人,这个设定首先并不夸张,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性格设定跟他在作为音乐人会成为“恶魔导师”这个情况是一致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时候,这个倾向会很大程度上被抑制住,但进入到音乐的领域之后就会显现的比较突出。从在酒吧偶遇开始,一直到片尾 Caravan 演奏的中段,Fletcher 一直是以一个社会人的角色在运行,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报复 Andrew,因为在这个阶段 Fletcher 已经认定 Andrew 不是下一个“最伟大之一”的胚子了,于是剩下的只有快意恩仇而已,这个阶段最后的标志是 Fletcher 走过来威胁 Andrew 说我会把你的眼珠子挖出来。之后 Fletcher 被 Andrew 的音乐所吸引,重新从社会人转入和音乐人的状态,并以纯粹欣赏的状态度过了整个曲子的演出。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指出的是,Andrew 完全无视 Fletcher 的指挥,强行以鼓点催动整个乐队演奏了整个曲目,Fletcher 在整个过程中完全是一个旁观者,影片特地安排 Fletcher 在之前曾经表达过,爵士乐团指挥如果只是打个拍子而没有引领整个演奏的话根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而 Andrew 正是把他挂在了这样一个位置,但是作为音乐人,欣赏好音乐才是最重要的,影片非常准确而清晰地交代了 Fletcher 从被逼无奈到乐在其中的转变过程,对于音乐人来说,音乐最大,其他都可有可无的。Caravan 结束之后,Andrew 继续 Solo,此时 Fletcher 是以一个非常关心的态度冲过来问了一句,在得到“I’ll cue you ”的回复之后,迅速进入了“魔鬼导师”的状态,并在之后成功地引导 Andrew 通过先放松再紧张的方式,突破了极限,最后飞升的那一刻,Fletcher 第一次尝到了亲手促生出一个“最伟大之一”的喜悦,二人相视一笑。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