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古人化妆:步骤很疯狂,结果挺精彩(多图)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2-03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古代人能化妆吗?只看到有画眉的,《甄嬛传》里也都是淡妆,不知古人如何化妆?

    [​IMG] 王二娘,脑洞很大

    古代人比你想象中更会化妆!

    化妆的起源原来是原始社会为了保护自己和狩猎产生的物质需求以及原始崇拜。所以从很早之前

    [​IMG]

    缅甸小朋友在脸上涂上黄香楝树粉,用来驱赶蚊虫止痒

    [​IMG]

    彝族的傩舞祭祀仪式上男子脸部化妆

    [​IMG]

    台湾泰雅族老人的纹面

    这些都是基于对自然的崇拜逐渐产生的。遥想当年的女祭涂满红色的朱砂祭祀神灵的样子,这些化妆不仅是为了美丽而是充满圣神庄严的象征,还代表了驱邪、生命和族群等的象征。

    在一次次人们对自然的探索和文明的进步之后,人类追求美的天性启动了。

    元代伊世珍《琅嬛记》引《采兰杂志》说唐代著名美女杨玉环必备唇膏、眉黛、妆粉、胭脂、加上首饰衣服作为装扮之需:“膏神曰雁娘,黛神曰天轶,粉神曰子占,脂神曰兴赘,首饰神曰妙好,衣服神曰厌多。昔杨太真装束,每件呼之,人谓之“神妆”。”玉环代言果然是爆款 T-T

    如果玉环在世的画她的装扮可能如下图(图片来自中国古代装束复原小组)

    [​IMG]

    [​IMG]

    我觉得贵妃的装扮当然不会这么朴素,她当然会有更华丽的头面首饰。从上图的陶俑来看,唐朝的妇女至少普遍都有化妆的习惯,描眉,涂胭脂,敷白粉,点朱唇和贴花钿。

    这个在我们看来应该是大浓妆了吧。可是古代也有追求自然美的淡妆,诗有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当然古代妇女的认知中淡妆和浓妆的概念可能和现在不一样,但对于美的追求是一样的。楚国诗人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到一位女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这样的自然美从古至今大家都喜欢,可惜美女总是稀缺资源,古代妇女就开始折腾自己的脸了~期间中国几千年由于化妆品的进步,和独特的时代审美造就了现在的中国美人。

    好啦正题开讲~~~答主我只是学生对这个感兴趣,稍有了解,如有不对请补充~

    [​IMG]

    古代的化妆品从使用位置可分为:眉部、脸部、眼部、唇部、头发、耳朵、牙齿、身体、指甲等

    根据性状可以分成:粉、泽、脂、黛等系列化妆品,

    首先来说说“粉”《说文解字》中曰:“粉,敷面者也,从米声分。

    (米错!就是可以吃的那个~~~那就是用粮食做成的米粉 ==!!想象力好丰富。富含淀粉的白色粉末什么的好像听起来很有营养啊)

    据《齐名要术》中记载详细的米粉制作方法,米要选用梁米或粟米,将米磨成细粉沉于凉水发酵腐烂,再洗去酸气,然后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

    但是由于淀粉的特性,坑定是挂不住妆的。人们又发现了铅粉。

    铅粉是粉的一种,“三代以铅为粉”墨子认为“禹造粉”秦汉时期《神农百草经》就提到铅丹和粉锡被用于妇女化妆。其实就是炼丹过程中出现的附属品。经醋化的白铅变的和米粉一样细腻,被称为胡粉,“洗净铅华”中的铅华就是铅粉了。铅粉是重金属,虽然涂在脸上会增白,上妆效果好不易掉落,但是长期使用会让肌肤发青甚至金属中毒。人们就开始减少直接使用铅粉,而是和豆粉、蛤粉相调使用。

    除了这些粉以外还有水银粉(也就是砒霜==为了美真是不要命了)、紫粉(对黄脸皮的人有修容效果啊!其实就是在米粉中加入落葵作为染色剂,让粉有淡紫色)。珠粉(也成为宫粉是宫中妃子用珍珠制成的)、珍珠粉(这个可不是珍珠、而是一种叫紫茉莉的胚乳提取的妆粉,红楼梦中也有提到。)、干粉(滑石粉)、粉水(从矿物质水中提炼而成的)、爽生粉、养颜粉、香粉等等。

    抹完粉了就可以画胭脂了。

    胭脂又称音同燕脂燕支,为外来语。汉代时从匈奴传入我国。妇女敷粉后以之饰面。早在商周,妇女以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红美饰自己,只是当时并不流行,只有舞姬与宫人使用,所用材质为朱砂。汉后胭脂的进入改变了汉妆的材料并且使面试红妆得到进一步推广。

    其中主要起到染色作用的就是红蓝花。

    [​IMG]

    有网友制作的过程可以一看

    燕支【红蓝花胭脂】 花蓥古法制作

    《齐民要术》中有详细的记载如何制作胭脂。做好的胭脂装与金玉陶瓷等材料的器皿中。在魏晋南北朝时胭脂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有携带方便的纸片状的金花胭脂和一是以丝绵红蓝花汁而成,棉胭脂。这种纸片胭脂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见到,棉胭脂则很像现在的腮红液,非常现代。

    [​IMG]

    染胭脂除了用红蓝花之外,还有石榴花、玫瑰花染色。甚至……

    高能预警!!!

    [​IMG]

    用紫铆——一种南亚的昆虫紫胶虫的分泌物做染料。

    好了 Y(^o^)Y 为了美不容易

    抹完胭脂画黛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

    黛是画眉工具的统称,最早的黛是石黛,应该是种矿石归为“石墨”一类的,其中铜黛是种含铜较高的矿石,而螺子黛是用石灰,苏方木并使蓝草染色所成的画眉工具,是青绿的。所以“黛色”指的就是近似黑又发绿的颜色,常用黛画眉所以又翠眉红颜一说。

    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画眉的时候要用小小的专用毛笔沾水湿透再点在黛上面。

    除了用黛来画眉,还有流行过用石黄涂黄色眉毛,用柳条烧黑做炭笔画,用灯芯熏黑制作的画眉集香丸,画眉墨等。近代还有用火柴的。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IMG]这是网友的仿妆过程~想受宠 就学爆红“仿唐妆”

    画完眉毛贴各种面饰:

    花钿是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因为唐宋妹子太喜欢这个了,于是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IMG]

    满脸都是小鸟啊~花朵啊还有贴大象的……充满想象力。

    [​IMG]

    宋朝姑娘更喜欢贴珍珠贝壳啊啊

    和现在的彩妆比一点都不落伍好嘛!

    顺便说下面靥:

    面靥,古代妇女面部的妆饰。 唐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鹤子草,蔓生也。其花麴尘,色浅紫,蒂叶如柳而短。当夏开花,又呼为绿花绿叶。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乾,以代面靥。”

    面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 , 也称妆靥。起初并不是为了妆饰, 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某妃例假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即在脸上点上小点,称为点痣,也叫点“的”,女史见了,即不用列名,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妆饰,而专门在嘴角边所点的,即是面靥。

    你可能会想到这个:

    [​IMG]

    没错这个也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还有斜红,相传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里,文帝在灯下读书,四周围以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其他宫女有见及此,也模仿起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晓霞妆”。时间一长,便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IMG]

    这算什么刀疤妹么!没办法流行啊╮(╯_╰)╭

    接下来就要涂口红啦~~~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有分透明和有彩色的两种。男子也涂口脂,其实就和今天的唇膏一样啦。

    皇帝最喜欢赏赐大臣们无色的口脂和泽(把它当做护手霜吧)。

    在动物脂肪中加入香料和红蓝花染色的脂就是口红了,有的配方还会加入朱砂、蜜蜡、香油等等。湖南曾出土过西汉墓葬中的口脂,尽管过来两千多年依然鲜艳夺目!

    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把嘴巴涂成黑色,够杀马特吧!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

    [​IMG]

    好像忘了什么……是不是忘了画眼线?

    [​IMG]

    古代女子化妆也讲究眼妆。也画眼线,称为凤梢。宋代佚名画家宋仁宗皇后像,皇后两边还站着两位宫女,保存了宋代可贵的传统化妆的讯息,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见古代眼妆的画法。画眼线也是用毛笔和画眉用的石墨。

    皇后与宫女们的化妆还是以三白法为基础,与唐人《宫乐图》的女子妆容很像,也更象唐代张萱《捣练图》里女子的檀晕妆,额、鼻梁、下颌涂白粉,其它部位都染淡红。但她们的妆容比《捣练图》更细致,眼和眉都加以精细的描画,《捣练图》是没有的。因为《捣脸图》只是日常妆容而已。两位宫女戴幞头(上饰一年景花),面妆、眉眼妆是这样的:很长的倒晕眉,眉下画一道白线,突出眉毛。额头和鼻粱、鼻尖、下颌处染以白粉。脸颊染满浅赭,但两边鼻翼和眼皮、眉弓下染得稍深,很像今天的鼻影、眼影;凤梢,即上眼睑的线条,画得很深,很长。还沿着凤梢画一道不明显的白线,使眼睛更加有神,更有明亮感。整个妆容颇有立体的效果。两鬓垂下鬓发,鬓发边紧贴着一排珠钿。眉心也贴一枚珠钿。下唇染红。

    [​IMG]

    敦煌壁画上的侍女画着长及鬓角的凤稍(眼线)

    [​IMG]

    汉代陶俑侍女的眼妆

    《宫乐图局部》看一看到左下角女子额角和脸部的眼影和腮红连为一体,发际线处却是白的。

    题主问道是不是古代妇女有淡妆和浓妆之别呢?

    的确有,古人常有两种妆容,白妆和红妆。

    白装及是只敷粉画眉,不施胭脂,较为素雅。又称为玉颜。

    红妆则是施以各色胭脂,不同的画法和深浅有着不同的名字:如飞霞妆,酒晕妆,桃花妆等

    可以看做是浓妆了。

    还有非主流的黄面乌唇妆等奇怪审美的东西。

    女人们还发明了塑造脸部阴影的三白妆画法:

    [​IMG]

    [​IMG]

    [​IMG]

    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侍女们画着三白妆,即额头鼻子下巴留白,脸颊抹上淡淡的粉红

    算是淡妆吧。而虢国夫人因自恃美貌脸胭脂都没涂抹,仅着白妆,是不是更淡雅了?

    [​IMG]

    各种彩妆工具说的差不多了。

    其实完全没说完……我才不会说我打字累了呢。

    再补充一下古代的洗面奶——澡豆吧

    “澡豆”在古代可以说是全能化妆品,洗手、洗脸、洗头、沐浴、洗衣服,总而言之,一切污渍、油脂,“澡豆”全搞定!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写道:“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意思是说,下至贩夫走卒,上至皇亲国戚,“澡豆”是居家必备。

    现代医学家发现“澡豆”的配料都是食材,吃到肚子里“溶解脂肪”的功效就像用肥皂去污,又干净、又彻底。据说,目前在我国台湾故宫博物院,还保留有大量的澡豆制作配方、工艺。现代医学家也以各种科学方法分析和还原古代澡豆的去污、溶脂、护肤的奥秘。

    古代的澡豆用今日日化概念分类,大致可以分为:肥皂类(洗衣粉)、洗面奶类、胭脂类(护肤品)。

    澡豆的制作,是以豆粉为主,配合各种药物制成。在唐代以前,澡豆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到了唐代,可以说进入了鼎盛阶段。当时的名医孙思邈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士人贵胜,皆是所要”(《千金翼方》),指出澡豆是人们的生活必需用品之一。按唐代的风俗,逢到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君长要赏赐臣下面脂、澡豆等护肤用品,地方也可以将澡豆进贡给皇家贵族。据《旧唐书》记载,州进贡的土产就是毕豆和澡豆。正因为州盛产优质毕豆(即豌豆),所以以毕豆为主要原料的澡豆也就成了与毕豆等同看待的贡品。 孙思邈认为澡豆是生活必需品,配制方法应该让家喻户晓,不应该保密居奇,因此他在《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作了详细介绍,并列举了多个澡豆配方。《千金翼方》“妇人面药”一节谈道:“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从魏晋到唐代,澡豆像擦脸油、护手膏、熏衣香等美容品一样,是贵族士大夫阶层的男男女女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千金方》中介绍的澡豆配方,往往奢侈得吓人,比如其中最夸张的一例《千金翼方》:“丁香、沉香、青木香、桃花、钟乳粉、真珠、玉屑、蜀水花、木瓜花各三两,奈花、梨花、红莲花、李花、樱桃花、白蜀葵花、旋覆花各四两,麝香一铢。上一十七味,捣诸花,别捣诸香,真珠、玉屑别研作粉,合和大豆末七合,研之千遍,密贮勿泄。常用洗手面作妆,一百日其面如玉,光净润泽……”如此奢侈的澡豆,似乎在古代也并不多见。不过,富贵人家使用的澡豆中掺加有名贵香料,却是最普遍的情况。

    TB 也可以买到绿豆粉洗脸粉或者去污粉。答主去台湾的时候发现每个超市都有卖还惊讶了一整子,自己试过用绿豆白芷磨成的洗脸粉洗脸,去油效果的确挺好的。

    [​IMG]贴个小小的参考图

    贴一个美美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化妆盒:

    [​IMG]

    [​IMG]

    清宫的象牙梳妆工具

    古代女子为了美真的比我们精致多了……

    资料参考

    百度百科

    孟晖《贵妇的红汗》

    马大勇《红妆翠眉》

    李芽《中国古代装束》

    其他的等我想打字的时候再来补充!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