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慎行,略懂情绪,欢迎关注我的专栏 生活中,虽然没多少人谈论 INTJ,也没多少人理解 OCEAN,但即使广场舞大妈也知道夸“这孩子真外向”,她们的意思是“这孩子真能说,还挺会说”。 外向,几乎是所有人格测量共同的特质 / 维度 / 因素 / 指标,对应着 TheBigFive 的外倾性,16PF 的乐群性,EPQ 的内外向性和(知乎常见的)MBTI 的 E/I。尤其作为因素分析析出的负荷最高的因子,内外向独占了各大人格版面的头条。除非为了标新立异,比如色彩性格和九型人格,我们都不会对最通俗的性格描述弃之不顾。 外向的人更快乐。初读起来是废话一句,再读起来又纰漏百出。初读时候,想到的是玲珑八面、意气风发;再读时候,想到的是人前欢笑、人后落寞。外向的人创造了外向孤独症,诉说自己不为人知的失落和空虚; 内向的人也写出了“关于内向的人们的 15 个误会”,其中最后一条是这么写的: 快乐和人的个性特征其实并没有关系好么。外向的人里也有快乐和不快乐的,这和内向的人没有区别。个性特征并不会预言你这辈子都不会快乐呀。 真的不会预言吗?根据这幅图片,我们回答几个简单的小问题。 1)你觉得哪些人更外向呢?从高到低排个序。 如果他们要商量去哪儿玩, 2)你觉得哪些人说的更多呢?从高到低排个序。 3)你觉得哪些人有可能知道每个人的想法呢?从高到低排个序。 4)你觉得更有可能去谁提议的地方呢?从高到低排个序。 5)你觉得谁能在游玩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呢?从高到低排个序。 好了,现在看看 1)和 5)的重合度有多高。再来回到咱们的生活中,回想一下聚会的时候,吃过饭准备转场,总会有些人落寞的说:“我不去了,你们好好玩吧。”这也许还算好的,内向的人甚至不会参加聚会,参加了也可能在 KTV 睡觉或者在酒吧独自喝酒。 生活中可不只是这么一个例子。内向的人更有可能,迷路的时候不寻求帮助,买东西的时候不讨价还价,明知道有优惠却不好意思提起,甚至做个头发都只会说“您看着弄”,给女朋友送花更是难上加难,或者说他们根本不好意思去买。随着文明的发展,我们的快乐越来越依赖社交的活跃性,只有那些外向的人,才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更有质量的社交经历,获得更好的、更适合的情感体验,获得快乐。 当然,内向的朋友们,事情还不算太糟。至少还有一种观点是:快乐的人更外向。还是刚才的那张图片,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判断出来谁更外向的呢?如果想不清楚的话,看看高排位的共同点是什么?是不是因为他们在——笑! 相见时看到快乐的人,我们会相信他们外向。而我们自己快乐的时候,也更容易将自己的快乐传播给更多的人,更倾向表达,更倾向社交,我们会感觉自己很有自信,感觉自己萌萌哒!对呀,当我们快乐的时候,看上去确实外向了很多。看起来内向的人们呢啊,如果你们想变得外向活泼,多做些让自己高兴的事情,使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爽歪歪的状态,看起来就能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你看那些外向的伪装成忧郁气质,只需要静静的望着窗外,忍住一个小时不说话、没表情就可以了。 然而事实比我们的幻想残酷的多。我们快乐还是悲伤的倾向,有那么一丢丢不取决于我们自己。那个一丢丢就是我们的脑生理水平,容易快乐的人,积极情感相关脑区的血流量基线水平更低。对,就是有些人就是笑点低,羡慕不来的!而且从某些角度讲,笑点低是天生的,天生的外向!有没有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没关系,知乎上有那么多 INTJ/INTP 陪着,你看他们穿着优衣库,用着无印良品,不也过的挺好嘛!我也是内向的人,不过没有人信,感觉。 小知识时间: 大五模型,是心理学最常用(近乎唯一承认)的模型,通过词汇学的方式获得,测量方式包括 NEO- 系列的不同题库的问卷,输出结果为人格的五个主要因素:外倾性(extra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开放性(open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Affect 模型,包括两种,Watson 和 Tellegen 的积极、消极二维,和 Russell 的效价、唤醒二维。关系如图, Watson 和 Clark 提出,积极情感可能是外倾性的核心,而消极情感可能是神经质的核心。近年来,有很多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做出了类似的努力,也得到了相应的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情绪和人格可能有相似甚至相同的生理机制。 拓展阅读: Hermes, M., Hagemann, D., Naumann, E., & Walter, C. (2011). Extraversion and its positive emotional core--further evidence from neuroscience. Emotion, 11(2), 367-378. doi: 10.1037/a0021550 Smillie, L. D., Wilt, J., Kabbani, R., Garratt, C., & Revelle, W. (2015). Quality of Social Experience Explains the Relation Between Extraversion and Positive Affect. Emotion. doi: 10.1037/emo0000047 (部分图片取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自制图片,独立使用,私信授权) ——————————————— 发自知乎专栏「就这样,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