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我为他投票投了那么多钱,这肯定都是爱的力量」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2-16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26
    赞:
    46
    心理学上如何解释「脑残粉」现象?

    [​IMG] Lin Y,Your imperfection turns me on

    看了几次这个问题,一直觉得偶像崇拜(粉丝族)与宗教或者领导人崇拜有相似的社会心理机制,是一种有组织,有通过参与、行为加强崇拜的现象,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研究群体身份、认知失调的被试样本。

    我尝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答一下

    •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首先,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偶像崇拜通常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通过粉丝自发组成粉丝团(e.g.歌迷会、影迷会),通过粉丝团内部以及不同粉丝团之间的互动加强了对偶像的态度。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当人们将自己界定为某些群体成员时,他们会将自己的社会成员身份纳入自我概念。由于个体需要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维护自尊,他们会自动对自己所属的群体表现出高度的认同和向心力(in-group favouritism),对其他群体表现出仇视和敌对的态度(out-group derogation),尽管他们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

    Tajfel et al. (1971) 采用了最简群体实验(minimal-group paradigm), 将互不相似、从未谋面的被试随机分成两组(表面上说按照他们对画的喜好)。研究结果显示,尽管这样的分类毫无意义,在这样单纯的分组情况下,被试足以表现出群体取向行为,分给自己的组更多的资源和正面评价,并贬低他组的利益。

    这样一来,粉丝通过将自己分类为“某人的粉丝” ,对自己的分组团产生认同,将自己粉丝身份内在化自我价值的一部分。为了提高社会认同感和自尊,他们会通过更加积极的看待自己的偶像和粉丝团,他们认为自己的群体比别的群体好,自家偶像比别家偶像好(偶像粉丝团体的互相贬低、歧视、竞争)。

    • 自我肯定理论(self affirmation theory)

    上面说到个人将对偶像的崇拜通过粉丝身份纳入自我,这样自我的延伸(extended self)会造成一系列的后果。

    自我肯定理论指出人们有内在的动力去保护自尊、自我概念的完整统一,所以当人们的自尊受到了威胁,便会形成防御反应以保护自我。

    其中的机制可以从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来解释: 当有人来质疑我的偶像,这样的反对信息和我对偶像的崇拜态度是相矛盾的,使得我产生了一种不舒适的紧张状态,我必须选择修改其中一个信息来缓解我的认知失调。而由于偶像是我选择的结果,是我自我的延伸,这样的认知冲突威胁到了我自我概念的完整(self-integrity),于是我需要为偶像辩护,贬低反对信息的价值,选择性忽略它,或者反对他。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解决认知失调,保持自尊。

    • 自我知觉理论(self perception theory)

    自我知觉理论主要用于阐释行为是否影响态度,认为人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从而得到对自己内在态度的结论。这个理论有些反常识,因为通常人们认为态度指导行为,但两者通常是相互作用。

    比如说 Guadagno et al. (2010) 用自我知觉理论阐释恐怖主义。他们发现,恐怖组织的招聘(如 Al Qaeda),通常仅从简单的网上邀请开始,然后一点一点地增加对参与者的要求,而在这个参与者接受请求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态度也逐步变得更加极端,演变为恐怖主义。

    所以通过参与和偶像有关的活动(participation)、参加歌迷会聚会、表述对偶像的喜爱、跟踪偶像的动态等等行为,人们的内在态度,对偶像的崇拜可以变得更加强烈 (比如说 “我一定很喜欢他,不然我怎么会跟踪他动态”、“我为他投票投了那么多钱,这肯定都是爱的力量”的心理活动),尽管这样潜在的心理活动不被察觉。

    如此循环,粉丝的行为和态度相互加强,可以做出更加疯狂的行径,形成所谓“脑残粉”。

    1. Guadagno, R. E., Lankford, A., Muscanell, N. L., Okdie, B. M., & McCallum, D. M. (2010). Social Influence in the online Recruitment of terrorists and terrorist Sympathizers: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Psychology Research. Revue internationale de psychologie sociale, (1), 25-56.

    2. Tajfel, H., Billig, M. G., Bundy, R. P., & Flament, C. (1971).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intergroup behaviour.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2), 149-178.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