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说说当年日本的兵士为什么背上都要插个旗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3-0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日本战国时期的兵士背上都插旗,不费钱么?没有其他的敌我识别方式么?

    [​IMG] Andrea Li,書被催成墨未浓 脩当厚积日尽慵 也罢 且看微博 管他什么南北西东

    给大家拜年了。没有想到能获得这么多的支持,学生在此叩谢了。由于过年,更新和回复都不及时,希望各位原谅。感谢各位的关照和提点,希望能尽快完成。再谢!

    -- 乙未大年初一割 --

    不知道这篇又要写多久,慢慢更新。

    - 割 -

    首先从旗的起源讲起,孙子兵法有云: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而不见,故为旌旗。

    而日本的战旗和家纹是密不可分的。战争中,这是区别敌我的依据;战争后,是检验战功的参考。

    [​IMG]

    早期的源平合战,被后人引申为白旗对赤旗。平家物语中记载:平家所用皆为赤旗,红光映日闪耀。源家则大旗俱白,风吹作响,蔚为壮观,甚鼓舞士气。因此旗帜不但被用于区分敌我,也可于战士鼓舞士气,震慑敌军。日人认为白色代表纯洁,是神的颜色,战场上使用白旗,可得神明护佑。后来发展为白底黑字,书写天照皇大神、八幡大菩萨、诹访大明神等神号的旗帜。

    平家被灭后,源赖朝定白旗为源家嫡流的专用旗号。

    文治五年七月,源赖朝出兵奥州征讨藤原泰衡。路经下野国宇都宫时,佐竹隆义前来也加入助战。佐竹家出于源家,但在源平合战时却站到了平家一方。战后因和田义盛等人说情,只是被没收了奥州七郡等领地。等到赖朝奥州征伐时,隆义立功心切,从常陆国急急赶来助战。不料,隆义用的军旗是无纹的白旗,也就是“嫡流专用”的御旗,赖朝不高兴了,就把绘有一轮明月的军扇赐给了隆义,让他当作军旗,从此明令禁止白旗随意使用。隆义把军扇的纹样绘在旗上,从此佐竹家便以此为家纹,这也是最早的武家家纹之一。

    原本仅为公卿家所有的家纹,经过源平时代,在武士间迅速普及开来。在战场上与敌人对决,都以旗印、家纹表示本军的所处位置和阵营。到了战国时代,带有家纹的阵幕、旗指物、帜和马印,是远距离区别敌我的惟一依据,也便于整体指挥。

    至战国末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家纹和旗帜已经发展为极其复杂的体系,而非仅用于识别。比如下面这张图,展示了有马丰氏所部使用的全套旗帜。

    [​IMG]

    图中旗帜均为黑白两色,旗杆均用金漆。1 号旗为带有有马家家纹的双面靠旗,为足轻使用,即低级步兵;2 号旗形似太阳,是传令兵所用;3 号新月型旗仅有马家武士可用;4 号是有马家的小马印,金色三叶草;5 号 6 号均为供有马家大部队在重要场合下使用的大马印。

    以战国时代为例,类似分封制的体系,使武家的收入以封邑的粮食产量来计量。1 石即养活一个成年男子一年所需的口粮。当封邑达到一千石时,在战时就有义务为主君动员 12 个兵员。以此类推。这批兵员的背旗所印的自然就可以是他们所效力的主家的家纹。有一定地位的武士或领主可穿上阵羽织,也意味着他们可以进入上一级领主的阵幕参与军议。阵羽织背后绣着家纹,可不用再插靠旗。如下图,小早川秀秋的阵羽织,家纹是两把交错的镰刀。

    [​IMG]

    但也不是所有阵羽织都需要绣家纹,因为高地位的武士不一定要亲自上阵,自然也就不需要显示家纹来达到分辨的作用。所以高级武士的盔甲都很华丽,辨识度很高。

    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山内家的家纹是丸内三叶柏,如下图:

    [​IMG]

    安土桃山时代,山内家兴于山内一丰。一丰先后追随信长、秀吉和家康,历经风雨屹立不倒,关原之战后获封土佐二十万石。据说丸内三叶柏的来历是山内家的先祖作战时丢失了背旗(很可能会因此被治罪),他于是砍下身旁的柏树枝作为背旗继续作战。战后,背上的柏树枝只剩下三片叶子,而此战他作战英勇受到嘉奖,因此觉得是这柏树枝给他带来了好运,遂以三叶柏作为家纹。

    后于 1872 年土佐藩的岩崎弥太郎创立三菱商社,将岩崎家的家纹三段菱与土佐藩主山内家的家纹三叶柏相结合,才有了如今驰名天下的三菱商标。

    [​IMG]

    下面讲一些有意思的背旗。

    武田家将一些家臣子弟编为百足众,作为战场上的传令兵,长期传递机要军情,也是一种锻炼。他们的背旗是红底白蜈蚣,故名百足。这种情况下,背旗传达的信息不再是自家或主家的家纹,而是该兵种的功能或编队任务。这也是战国时代军事发展的一个趋势,稍后我会再详述。

    [​IMG]

    有少数情况,武士会将文字信息做为背旗。如下图:

    [​IMG]

    背旗上直接写着自己的名字。日本古代作战的整体性并不如中国古代那么高,也更加崇尚个人的武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军队的整体性会被忽略,比如有武士希望吸引众人的注意力以进行复仇,或将此战当作自己的最后一战等。这种情况下武士会被允许在白旗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做为背旗。

    又如下图:

    [​IMG]

    图中的背旗并非用于反映身份,而是传递信息,告诉大家我军的中川濑兵卫杀死了敌军的和田伊贺守。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背部装饰,称为母衣。我不确定可否将其归为背旗一类,但很有特色。

    平安时代就有母衣出现,称为保吕。到镰仓时,武士在背后挂一领布条,称为悬保吕或母庐,很像是披风的感觉,如下图。

    [​IMG]

    到了室町幕府时期,武士们将布条用竹框架支撑,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母衣,如下图。

    [​IMG]

    安土桃山时代,织田信长从亲卫马廻中挑选了数十人,编为赤母衣众和黑母衣众。丰臣秀吉效仿之,也编有黄母衣众。其主要任务是在布阵和出击时在各部队之间传令,战斗时核实战功,必要时前往敌方军营担任使者等,类似于传令官的角色。而信长和秀吉手下的很多名将均出身于母衣众,其地位可见一斑。

    策马骑乘时,母衣随风张起,对射来的箭矢有一定缓冲和格挡的作用,同时也是很华丽的装饰。

    [​IMG]

    永禄四年的第四次川中岛和战中,由于被上杉谦信识破战法,位于八幡原的武田军本队受到优势兵力的上杉军的沉重打击,武田信玄的弟弟武田信繁也于此战阵亡。传说信繁此战身着由其母大井夫人生前手书的佛经做成的母衣上阵。当武田军本阵濒临崩溃时,信繁率所部进行决死突击。预感到自己将有去无回,很舍不得这珍贵的母衣落入敌手或丢失,遂将母衣留在本阵,最后壮烈战死。

    母衣后传于其次子望月信雅,信雅后来着此母衣参加了与织田德川联军进行的长筱合战,并于此战阵亡。

    下面的环节可能文字部分较多。之前列了很多故事,接下来要轮到分析和总结了。有些朋友提醒我偏题的问题,可能是由于我在上部没有展开细说,接下来的部分将努力展开。开始答题前就觉得会是个长答案,构思了很久,也是想先把有意思的东西呈现给大家,希望获得各位看官的理解和支持。

    第一节:历史变革的影响

    话休烦絮。战国时的日本类似中世纪的欧洲,是分封制的天下而非中央集权。各地方势力割据混战长达数个世纪,因此这一时期的日本是以军事社会存在的,战争是永恒的主题。如我开篇所言,在混乱的战场上区分敌我、迅速地分辨一支部队的所属阵营,是极其重要的事情。这很好理解,古代的黄巾起义皆是黄巾抹额。即使在当代战争,101 空降师的臂章是鹰头;党卫军的帽徽是骷髅头;苏联有美国援助的谢尔曼坦克,但绝对不会在炮管上印 FURY,炮塔上是为了祖国的俄文而不是裸女图。

    那么为什么会傻傻分不清楚呢?原因来自日本这个时期的兵制和军事制度的发展。

    在介绍有马家的旗帜时我曾提到,每有一千石俸禄,就有义务为主家动员 12 名兵员。以此类推,战国时代大名的基本实力很容易估得出来。这些被从各地动员来的士兵,绝大部分都不是常备兵或职业兵。而且并没有统一的制式装备,盔甲服装武器可能各不相同。平时也不可能在一起生活训练,战场上要如何统一指挥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统一的信息显示来辅助。要么有统一的盔甲服装(比如统一的颜色或与敌军不同的款式),要么展示统一的徽章或图样。同时期的中国,制式的装备是有一定保证的。但战国时的日本,直到战国后期,领主都是不提供盔甲武器的(长宗我部家的一领具足等制度是特例,晚点有机会再展开),连口粮都要自备。只在进驻城堡或笼城时,才会由城主提供食物。所以战区附近会出现“乱捕”,即搜刮附近居民的粮食、解决生理需求等。

    当效力同一主家的士兵,装备等物却不统一时,佩戴有主家代表颜色或印有主家识别标志的物品、服装或装备就格外重要。

    在中世纪的欧洲,即使穿的盔甲不同,但士兵穿的罩衫或盾牌上也总会印着效力方的纹章。

    我们再来看日本,源平时代之前,日本正规部队的旗帜皆为红色,可能也是平家继续使用赤旗的原因。而源家为与之对抗,使用了白色作为主色。这个时候因为只有两股主要势力,红白两色已足够区分之用。

    但随着历史进程和战争形式的发展,仅仅是两种颜色已严重不足。

    平家被灭后,源家建立了镰仓幕府,天皇开始被架空,成为傀儡。这个时期,一些特定的图案开始被印于旗帜上,用于更细化的区分,比如家族的分支。除了我在开篇提到佐竹家家纹由来的例子,这里再讲一个比佐竹更早的故事。

    平家物语记载:源平合战时,源家阵营内部曾有过一次内斗。当时源义经被派往京都镇压当地的骚乱。骚乱是由其表兄木曾义仲造成的。义仲打败平家守将控制了京都,但其手下对京都进行了极大的破坏和掠夺,引发了骚乱。当京都居民们发现义经打着白旗的军队时,误以为是义仲的部队前来洗劫而恐慌不已。但居民们发现这支部队的标记与义仲的不同时,才逐渐平静了下来。

    在这一时期,武士身上并不插旗,旗幡由其侍从手持。另外,步兵在战场上使用的木盾(楯)也绘有特定图案。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地方能够判定武士及其下属的身份。

    后来镰仓幕府被后醍醐天皇所灭,日本进入南北朝时代。北朝最终降服南朝,日本又进入室町幕府统治时期。也是从这一时代开始,战争形式发生了改变。大量的步兵集团作战慢慢代替了传统的骑马武士,而很多的步兵被作为弓箭手使用。为对付步兵,骑马武士从骑射为主,改为使用矛作为武器之一。

    这个时代开始,武士投入近距离作战及对步兵作战的几率大大提升,不得不面对身旁没有侍从携带旗帜,无法使自己的身份被辨识出来的情况。于是武士开始使用小旗,放置在肩部或头盔顶部或前部,称为肩印和盔印。这些小旗,成了日本最早由武士亲自佩戴的身份标识,从而脱离了单纯靠侍从携带旗帜标明身份的时代。这种标识也会被武士的部下佩戴,可以说是日本最早期的军事制服功能。

    在经历了应仁之乱后,幕府将军足利家名声扫地,幕府如天皇一样被架空,各地由地方豪强,即大名所控制,日本进入战国时代。

    但一开始,武士仍然佩戴肩印和盔印。而这一时期战争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足轻的出现,并且成为军队的主要力量。通过动员和招募,一个大名可以短时间内扩大自己军队的数量,但由于不是职业兵,战役结束后足轻部队会全部解散,所以同一足轻可能在不同的战役中服务的是不同的家族。足轻纪律的好坏,就会关系到战斗力的强弱甚至是骚乱和溃逃风险的高低。

    因此,领主们逐渐意识到给予足轻稳定待遇的重要性,也使得足轻的数量、素质和忠诚度得到逐渐的稳定和提升。但由于仍存在装备不一的情况,所以领主们会要求足轻统一在其旗帜下进入战场。这种旗被称为“帜”,使得一整支足轻队能够被可视化地组织调动起来。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频率的上升,以及多家大名相互协同作战的需求,“指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背旗,开始被大规模使用。这也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反映家族、阵营信息的工具。其较大的面积让识别身份变得更加简单,小型的肩印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盔印也开始让位于设计夸张华丽的头盔造型。因此,整支部队有了统一的外观。而且相比提供统一的盔甲,统一的指物成本更加低廉,可视化效果也更好。

    另外,相比欧洲中世纪印有纹章的罩衫,旗帜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战国时期,有大量的士兵专卖负责携带旗帜,在战场上壮声势,而不参与战斗,这些人被称为“小幡持”。上杉谦信平定越中地区时,部队名册就记载:总数是 6871 人的军队中,6200 人是步兵。步兵中有 402 人是小幡持,数量比铁炮手还多。

    正因为旗帜的作用十分重要,领主们一般会任命一些高级武士做“旗奉行”,专门负责管理旗帜的携带和正确排布。

    另一个在战国时代发生的重大制度性变革是兵农分离。传统的兵农合一体系使得战争受制于农业生产时间,合战的发生一般都在冬夏,因为春耕秋收是不能耽误的。而且无法组织兵员进行有效训练,军队的素质就无法提高。

    岛津家和长宗我部家,分别有具足众制度和一领具足制度,都是初级阶段的兵农分离尝试。织田信长则做的更彻底,在姊川合战后逐步推行兵农分离,一方面让武家脱离农业生产,一方面征调农户家的次子三子作为常备兵,集中训练。在修建安土城后,还要求有一定地位的武士集中住于安土城,完成了武家从脱离生产到封建官僚的转变。

    经过这一变革后,四季皆有可战之兵。更多的训练机会,让士兵的素质和忠诚度大大提高,足轻也逐渐变成了一种长期服役、训练有素的作战单位。也是由于这个变革,兵种的分工和协作有了更大的突破,组织形式得到改善,背旗的作用也更加凸显出来。

    16 世纪中叶,从欧洲传来的铁炮逐渐受到重视,足轻不再被单独编为大队的长枪兵或弓兵,而是形成混编的足轻军团,包含长枪手,弓箭手和铁炮手。这种组织形式也对背旗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虽然可能印有同一个家纹,但不同兵种的分队会使用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的背旗来进行区分,也可能通过增加条纹图案等来进行区分,以便统一调度指挥。

    待续…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