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业将会进入一个怎样的发展模式? 知乎用户,年轻的养猪人 散养户逐渐被淘汰,母猪群在 500 头至 2000 头的将会成为主体。 @江南 有一问,所以再补充一下答案,个人见解。 先上个图 注: 散养户:年出栏 500 头以下 规模养殖:年出栏 500——10000 头 商业养殖:年出栏 10000 头以上 数据来源:农业部畜牧业司 上图为我国过去十年的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走势,图中数据显示散养户的规模一直在呈现一个整体压缩下降的趋势。08 年有一个上升的波动,是因为在前一年至 08 年 3 月份之前,猪价曾经持续上涨到一个令人咂舌的高度,利润十分可观。因此吸引了大批散养户重新入场。 散户养殖的弊端是什么呢:肉价暴涨时一哄而上,肉价跌时挥泪杀猪。因为基数庞大,所以对猪价的影响也很大。一轮一轮的猪周期怪圈,反复循环。 怪圈之外的大趋势则是,生猪利润越来越薄,而成本确未能同步下降。目前这一轮低迷,已经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还没有见到有猪价回升的迹象。均价一直没有越过 14 元 /kg 的门槛。年末内部讨论会上,BOOS 也说:这是他从业 25 年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年。而且我们讨论出来的结论是,生猪价格即使上涨也将会长期维持在一个低利润的局面,像之前那样的大涨情况很难出现。 薄利的情况下,只有规模化才能带来可观的利润。养猪业我们的感受就是:高投入、高风险、低利润的行业。 以前,我们习惯靠行情来营利,而不是靠技术和管理。行情好的时候,大赚一笔。行情差了就苦苦支撑,期待行情好转。但是养猪不同于其他行业,从繁育到出栏有将近 300 天的时间,反映到行情上,就有严重的滞后性。比如本轮下跌,能繁母猪存栏连续 16 个月下滑,生猪存栏量也大幅下降,生猪出栏量却大幅增加。去年的生猪出栏量 7.35 亿头,历史最高。 太多的散养户,就在这漫长的等待中,被存栏的猪只一口一口吃掉了多年的积蓄,被迫离场。 通常我们说,养殖场要关心的不是外部的行情,而是内部的管理。只要能控制好饲养成本,即使行情低迷,也能赚到钱。比如国外的饲养成本约为 11 元 /kg,河南这边规模化场的成本为 14 元 /kg,好一点的 12 元 /kg。那么在目前的猪价情况下,就可以保持不赔钱。 控制成本的方式,便是规模化养殖和散养户的差距。 首先是饲料成本,饲料成本占据养猪成本的 60%。大场可以凭借自身使用量的优势,从饲料公司拿到较低的价格。或者通过赊欠等行为,先用料待猪只出栏后再结款,缓解资金压力。还有自建饲料厂,或者和饲料公司共建饲料厂的,能够拿到更低的价格或者成本价。由此来降低用料成本。这一点,散养户基本没有议价权的,还要经销商再加一层利润。 然后是技术优势,优秀的种猪、专职产房保育护理员和现代化猪舍、设备等等。这些都是老生长谈了。汇总起来是什么呢,就是高效率。好的环境可以降低兽药的使用成本,好的设备可以提高单个饲养员的饲养量,好的饲养员可以提供更多的健仔。 需要实现这些,都是以金钱的投入为前提。 还有就是是国家补助这一块儿。国家政策也是引导规模化养殖。各级政府提供的良种补贴、贴息补助等资金,都是针对规模化养殖的。额度非常可观。 最后就是新出现的环保压力。2014 年《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实施,2015 年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大批环评不达标的猪场面临关停、拆迁的局面。 下图的排污方式,代表大部分的散养户。 如果要实现达标,则需要整改相应的设施,增加投入。达标以后,带来的结果又是支出增加,成本上升。知乎上已经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养猪场企业 A 配备环保净化设备,养的猪成本高,价格竞争不过那些不配环保设备的养猪场,为什么?怎么破? - 养猪业 写的好累............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