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 动机在杭州,应用心理学博士 微信号 happinessclass,幸福课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是因为人实在太会为自己编造虚幻的希望,来避免损失带来的痛苦了。 经济学关于"沉没成本"的论述常爱举这个例子: 如果你花了 50 块钱去看场电影,看了半小时,你觉得这个电影非常扯淡,你应该离开还是继续看呢?大部分人会选择,既然钱都已经花了,既然来都来了,那还是看完吧。哪怕等电影结束,你会为这个烂片浪费了你两小时的时间而吐槽骂娘。 可是为什么不看了半小时就走呢?经济学家的解释,是已经花的 50 元钱,成了你的“沉没成本”,你觉得既然有投入了,总得产出,哪怕最后损失更大。 可是如果你去采访这些人,可能很多人都不觉得,自己留下来看两小时烂片,是因为舍不得花 50 元钱。可能很多人想的是,“万一演着演着,导演或者那个面瘫的演员开窍了呢?” 50 元和已经投入的时间成本是损失。而“导演开窍”就是幻想。 前几天两个话题在知乎引起热议。一个话题是有个姑娘来控诉自己老公,不管自己和孩子,每天打网游。另一个话题是一个姑娘来控诉自己男友,居然动手打她。对于这两个“怎么办”的问题,旁观者大都一个字:“离”。很多人劝她们,不要到“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 可是如果你是当事人,你找了一个男朋友,花前月下过了,也见过父母了,甚至还结婚有小孩了,发现他成天打网游,或者动怒了居然给敢打你,你却很难下定“离”的决心。因为你心里总会有幻想:“万一他洗心革面浪子回头了呢?”毕竟这样的例子生活中也有啊,我总得做什么来尝试下啊。 她们的想法并非不可理解。我们的决定并非完全理性,还有依赖我们的情绪。而重要的情绪之一,是对损失的恐惧。她们并非看不到损失已经造成了,也不是看不到如果这样下去,会损失更多。她们很难下决心,是因为当损失出现时,“希望”也开始在不确定中若隐若现,损失带来的痛苦越大,希望也会越大,我们越会抓着这个希望不肯松手。 生活本身的不确定性确实为希望保留了一部分空间。在这种希望中,投资会扭亏为盈,不合格的恋人会洗心革面,损失最终会被避免。直到现实把这种不确定性的泡沫挤干,“希望”渺茫到无处容声,冰冷的现实,最终还是浮出了水面。而这时,我们也会悔不当初。 怎么才能避免?我的建议是,在做重要的决定之前,先打会坐。不是开玩笑啊。打坐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情绪,能让我们的情绪和行动隔离。当我们能在恐惧和幻想中端坐不动,也许我们就能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了解我们对损失的担心,并最终做出最勇敢的选择。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