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独处时和有他人在场时,很多人都是两个样子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3-24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221
    赞:
    46
    为什么在人多的教室更容易集中精力学习?

    [​IMG] Andy Lee,皇帝的新头像

    你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现象,这个现象叫「他人在场」

    人在独处和在有他人在场时,行为举止会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人独处,是一个非社会人,脱鞋扣脚没有任何问题。他人在场时,你则是作为一个社会人,要时刻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声誉」。声誉是他人对你的印象和评价,是社会给你贴上的标签。它无比重要,甚至比你真实的模样更加重要。“友善”是一种声誉,“奸诈”是一种声誉,“物理学博士”是一种声誉,“木匠”也是一种声誉。甚至“男人”和“女人”也都是声誉,而你的第二十三对染色体究竟是 XY 还是 XX,反而不那么重要。

    现在我们就很好理解了。当我们处于个人卧室而非教室时,我们越可以暴露出自身懒惰或者各种不良习性的一面。而当我们处于教室这种公共场所时,即便其中无人,这个环境本人就足以给我们「他人在场」的暗示。而当教室中真的有人时,你就更加需要扮演一个社会人。

    不难理解,在场的人越多,你的行为举止就越重要,因为在人多的情况下,你的声誉会更大程度地被赋值。

    但是,在场的人真的越多越好吗?不完全是这样。这有一个边际作用递减的情况。当人数由 0 变为 1 时,他人在场的效果增加得很高,而从 1 变为 2,效果稍差,但还是很高。从 10 变成 11 或许还有效果,但从 100 变成 101 时,效果就不明显了。

    在「他人在场」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让我们再加上两个概念,一个是「从众」,一个是「人众无知」

    「从众」不难理解,就是随大流。它的效果也会随“众”的人数上升而上升,边际效果也有递减,但不明显。既然教室中大家都在学习,你也更可能从众地学习,否则你就会面临来自群体的压力。

    但是,为何大家不都在教室里玩,这样就可以从众地一起开心地玩耍啦~还不会影响到「声誉」~

    这是因为,「人众无知」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想玩,但每个人都不知道别人是这么想的。每个人都以为别人是想学习,都认为别人会对“懒惰行为”赋值为「负面声誉」,虽然事实上没有一个人会这么做。就因为「人众无知」,结果大家都在教室里苦逼地学习,而不是开心地玩耍。

    小伙伴们,大家记住了吗?「他人在场」,「从众」,「人众无知」这三个概念都很有趣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买一本社会心理学的书籍来读读吧~

    附加:有说「他人在场」反而影响到学习的小伙伴,这可能是因为他人可能会发出声音或者在你视野中移动进而使你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学习材料上。还有可能是因为他人在场让我们感到了压力,反而无法好好学习。但更多的情况是「他人在场」促进我们的社会行为。

    [​IMG] 陈卓,你的观察方式决定了你能得到的答案

    第一点关于人数的问题, @Andy Lee 答的很好了,的确是在人数增加中人们的社会性跟多凸显出来。而且我觉得这个数量可能与人们的短时记忆有关联,大体上超过 7 个人,就会出现社会化现象加剧。

    我来补充另外一点,为什么人们在家不能好好学习,而在图书馆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仅就这个问题而言,答案是很“直观”的。

    之所以说直观,是因为我们很容易能够从生活中归类这样的例子。比如,为什么在图书馆更容易进入阅读状态,为什么在办公室更容易进入工作状态,为什么在床上更容易睡着,为什么在 KTV 等娱乐场所更容易放得开?

    这些回答,可以归为一类,即社会地点所暗含的文化会对人们相对应的行为产生“助长效应”。

    以酒桌来说,酒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酒桌上,大家更容易放的开,更容易出现“热闹”,更有“氛围”。这些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文化赋予在那个场景中的意义,它鼓励我们按照在特定地点做特定的事情。

    我们谈礼仪,谈懂不懂“规矩”,懂不懂人情世故,都是指,人应该在特定地点依照特定行为行事。比如在图书馆,我们知道这就是看书的;我们在床上,就是睡觉的;我们在娱乐场所,就是要放的开。

    所以就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归结为:文化对人们在特定地点所做的特定行为,有助长的作用。

    答案是很简单,也很直观的。

    下面就是我们展开的部分,因为仅就这个问题谈问题是没有难度的,因为它直观,并且很容易依据直觉得到答案。

    但难得是更进一步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被文化在特定地点产生助长作用?

    这个问题是困难的,我试试来回答:

    一、社会期望效应(社会层面):

    1.他人在场:

    他人在场的影响更基本,是社会期望效应的基础。他人在场的影响可以表述:对优势行为进行加强,对劣势行为(非优势行为)进行减弱。举个例子,演讲家在演讲台上往往能够更加收放自如,职业运动员在运动场更能随心所欲、超常发挥,但换一个普通人而言,就不是这样,他们可能在赛场和演讲台上颤颤巍巍,不知所措。因为对于演讲家和职业运动员而言,做演讲和竞争的行为,已经非常熟练,是他们的优势行为;而对于新手而言,演讲和运动竞技不熟悉,是劣势行为,所以被周围观众的他人在场所遏制。

    这是他人在场的影响,优势行为加强,劣势行为抑制。

    而在特定的场所,比如图书馆,有他人在场时,我们阅读的行为可以看作优势行为,这让我们能够很快进入阅读的状态,就如同演讲家在演讲台上,周围的观众让演讲家更兴奋。

    2.社会文化期待:

    前面在开始我已经谈了,社会文化是鼓励我们在特定地方做特定事情的。比如,它鼓励你在图书馆阅读,它鼓励你在竞技场拼尽全力,它鼓励你在亲人墓地上哭泣,它鼓励你在私密的场地进行性行为,等等。

    当人们被这种文化期待所鼓励,就会按照文化的鼓励,做相应的行为。罗森塔尔效应我们都知道,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就能够导致学生的成绩上升。而社会文化期待其实是一个道理,只是它更一般,更加“固定”,更加被大家接受,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期待中你会如何行事了。

    这也是人们批评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对弱势群体的欺压,因为它鼓励女性按照“文化的女性”方式行事,它鼓励弱势群体按“文化中弱势群体的样子”行为。没错,这就是刻板印象。特定地点对于特定行为的加强,本质上与刻板印象雷同,它使得人们能够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对人们的生存和繁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上面的举例,在私密场所进行性行为,如洞穴,这可以让交配时人们免遭野兽的攻击,也可以在温暖的环境增加精子和卵子的结合率。还有在洞穴产生睡眠行为,保证快速眼动睡眠在无法调节体温时,能够提供足够的温度。

    上了谈了很多,都是在谈一点,文化本身的助长行为对人们拥有巨大的生存价值。这种对文化期待的尊重,被我们保留了下来,导致在特定场所,我们能够很快进入“特定行为状态”。好处是,有利生存,不会面对未知环境不知道该怎么做,坏处显而易见,会产生刻板印象。

    二、认知层面:

    当然,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地方,人们的认知。

    1.认知决定文化影响

    比如我们知道在酒桌上大家都应该一团和气,畅快聊天,但是如果对方如同《英雄本色》中发哥被别人指着脑袋的时候,你是否还依照文化鼓励的行事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你的认知改变了。假设文化所规定的场景是一个“默认”的认知模式,当我们身处一个地方,我们就开始进行分析,当发现符合我们文化所默认的场景,我们就会按照文化的期待行事。这也是衡量文化因素和他人在场能够影响你的标准,你的认知怎么想?

    如果我觉得在面对一千人演讲时心惊胆战,那么我面对一千只猪做报告还会不会如此?不会。同理,我们现在生活在奴隶社会,面对一千个奴隶时,你是否还有同样的感觉?在比如,你是监狱长,在面对一千个囚犯做演讲,你是否还如此害怕和胆怯?

    社会身份、个人价值观、心态等等,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也使得行为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变异。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我们在他人眼中的行为必须得体,比如符合某些标准,我们才会老老实实的遵循文化的期待行事。比如,我们知道在图书馆大声喧哗是不对的,不道德的,而且我们在意他人评价我们的目光,此时,我们即便读不进书,也不会乱来,我们才会按照文化的影响行为。

    2.构造认知的模板

    那么我们的认知模式是怎么样的呢?首先,当我们进入一个场景,我们需要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检索”,进行判断是否符合曾经已经准备好的那些“模板”,然后决定我们的行为。

    在这里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步骤:

    所处场所 ———— 认知分析环境 —————我们的行为

    那么社会文化的影响呢?

    所处场所 ————— 我们的行为

    可以明显看到,社会文化忽略的认知步骤,它提供了一个显而易见的“模板”,让我们能够更快进入到行为状态。

    三、记忆(生理或生物层面):

    我们刚才谈到了认知“模板”,那么我们必须涉及另一个部分,记忆。

    当我们分析环境后,并得出结论后,这些分析结果会储存在我们的记忆里。这种储存,包含两个方面:一、认知层面:如何行为?该怎么做?二、身体记忆:我在图书馆的坐姿、肌肉状态、意识状态等等潜意识的记忆。

    到这里,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回答题主的问题了。

    在经历了初次的文化期待、他人在场,并经过认知分析后,我们记忆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模板”。在下一次再来到同一场所,这些被记忆的信息,被释放,包括肌肉状态、注意力、行为模式等等。

    这就是为什么一到特定场所,我们很快进入那个状态的原因。

    这也是为何在同一场所、同一固定地点做特定的事情,你能够更有效律。比如你经常在图书馆某一个座位上看书,一旦当你再坐到这个位置,很容易进入状态;你经常在你房间的某个角落工作,你的工作效率很快,记忆里也上升一大截。这是因为你在一个特定地点,认知不需要再检索周围信息,周围已经被你很熟悉了,所以你就自然而然产生了按照原来固定的模式行为。

    这被巴普洛夫叫做神经的惯性系统,也就是我们常称为的条件刺激。没错,你的神经对特定地点产生了完全的条件刺激,就像巴普洛夫的那条一摇铃就吐口水的狗一样,你马上进入特定状态。

    这就是我们教育大家,如果要学习,就找一个固定的地方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一瞌睡,就躺床上睡,不瞌睡就不要在床上玩手机。只有当睡眠与床产生了条件刺激,你就不会失眠了。反之,你在床上玩手机久了,你的认知就会打破原来的惯性系统,建立另一个不睡觉玩手机的行为模式,就从此失眠了。也就是巴普洛夫谈的行为模式的消退。

    对,说的就是你,还在床上刷知乎。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