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有心理上完全健康的人吗?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3-25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221
    赞:
    46
    [​IMG] 阿然,自然被人俘获, 人被钢筋水泥俘获; 回归自然有多么难

    许多人用很朴素的语言回答了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对于这样的回答我没有办法不去赞同,但是即将要点赞的时候我又犹豫了,担心这样的观念深入人心的话,会不会成为一些处于心理亚健康或者不健康的人讳疾忌医的说辞呢?因此我觉得其实可以将这个问题换成另外一个问题,即心理健康到底有没有标准呢?

    慕尼黑十月啤酒节是全世界热爱啤酒,热爱起哄,热爱泡妞的人们的狂欢日。那几周,不去喝个两杯的人,会给人很高冷,很不合群的感觉。同时,特雷西娅草坪周围总是停满了救护车,随时把喝倒了的人送去抢救。那几周,在我实习的慕尼黑的一个精神医院里的,有三十多张床位的成瘾部门总是特别的繁忙的。不过,下了班以后,医生护士们,也不会忘了去啤酒节的帐篷里喝上两杯,解解压。

    酒精饮料作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合法毒品,深受大众喜爱,千百年来各地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酒文化。对于饮酒量这件事,许多文化的暗示是越多越厉害。许多人知道过量饮酒伤肝这件事,但却不知道酒精成瘾和其他毒品成瘾一样难以摆脱。但到底酒精是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合法毒品,对于大量饮酒的宽容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一个人怎样“健康地”饮酒,似乎是相对的。貌似从普通饮用到酒精滥用到酒精成瘾有量和频率的变化,但是界限却不那么明晰。

    于是作为实行生的我,和医生们一起去喝酒的时候,也不忘弱弱地问一句:你们到底是怎么诊断一个人是不是酒精成瘾的呢?帐篷里喝酒的医生们也不像平时那样严肃,笑着说,我们看谁比我们喝得多便是酒精成瘾。这当然是玩笑话,在精神病院里工作的人里面也有酒精成瘾的,拿他们自己作为标准的话,多么主观,多么不科学啊。和他们嘻嘻哈哈一晚上,对他们的回答也是郁闷了一宿。

    不过第二天,医生便拿出一本手册,指着一个临床上常用的快速标准 --CAGE:

    Cut Down - 我曾经感觉到,我大概要限制一下自己的饮酒

    Annoyed - 我曾经因为别人对我的饮酒行为的指责而感到生气

    Guity - 我曾经因为饮酒而感到自责

    Eye Opener - 我曾经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想喝酒,以此来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回答两个以上“是的”,酒精成瘾的可能性很大。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标准,也不能百分百地能裁决,一个人是不是酒精成瘾:用该标准诊断的敏感度在 73-97% 之间,特异度在 72-96% 之间[1]. 另外该标准只适用于重度酒精成瘾者,而不适用于轻度成瘾者或者潜在成瘾者。对于女性成瘾者的诊断精确度要较男性稍微差一些。因而在标准之外总有一些特殊情况。不过这样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区间,作为一个快速的临床诊断方法,基本还是令人满意的,因为你只用了 5 分钟时间去判断,而且至少有四分之三的人没有错过正确得诊断。因而我认为,对于某一种行为的界定是否健康,在精神病学上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尽管这样的标准也不能百分百地裁决一个人的健康与否,但是至少能够在统计上满足对大多数得不健康行为进行界定。

    对于各种精神疾病的诊断,除了 DSM 和 ICD 等工具以外,现代精神病学还会运用一些辅助的工具,如神经心理测验,脑电生理成像,基因检测等,以此来提高诊断的精确度。因而可以说诊断的标准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的。证据越多,精确度越高。

    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存在的。但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呢?有一位匿名用户提到“心理曲线”,他 / 她说是自创词。我觉得,如果他 / 她没有心理学或者医学背景的话,这是很牛的自创词。

    对各种心理现象的检测结果的分布可以大致归纳为下面这个图:

    [​IMG]

    横轴代表分数,纵轴代表某一分数区间的人数 / 频率。从图上可以看出,处于横轴最左端的人可以很自信的说我们很健康,而处于横轴右端的人则可以说不健康。最难做判断的是在弧线交叉的部分,他 / 她们是相对健康还是相对不健康呢?一个是检测本身的好坏关系到这两个弧形相互交叉的程度 / 不确定区间的大小(uncertainty range),而诊断标准(diagnositic cut-off point)的偏向更严格或者更宽松则导致了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差异。

    举一个例子来说,常用于临床快速评估认知能力的 Mini-Mental-State Examination (MMSE)的分数范围是 0 到 30 分,得 30 分的人一定是认知能力正常,得 0 分的一定是痴呆,那么得 22 分的人呢?他们到底处于什么阶段呢(正常?轻度认知障碍?还是痴呆)?我们只能说他 / 她的认知能力是相对低下。然而一个 50 岁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得 22 分和一个 90 岁没上过学的人得 22 分的认知能力是同样的吗?仅“相对来说”这几个字,怎么能满足来寻医问药的难搞的患者呢?光凭这一个测试是很难做出判断的,因为不确定的区间实在是太大了。于是,勤奋的神经心理学工作者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标准化测试,如 ADAS-COG,CERAD,等等,建立了几千到几万人的数据库 / 常模,考虑了各种可能的协变量(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等),最后才能小心翼翼得作出判断。

    如果说用非专业的眼光来评判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也是一种心理现象的检测的话,那么估计这样的检测也会导致一个相当大的不确定区间,因而“相对心理健康”这样的表述既可以表示自己有文化,又不会不小心得罪人;如果让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设定检测的标准的话,往往会根据他 / 她个人的喜好来设定过于严格或者过于宽松的评判标准,从而常常产生误判。

    当然标准化的测试也可能产生误判,一个是因为这两个曲线依然会有交叉,只是交叉程度较小。第二是因为标准化测试也是由人实施的,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可能参杂主观的因素,比如有些测试主导者更倾向于鼓励受试者答题,而另一些测试主导者则可能反应冷漠;但是标准化测试至少规定了测试主导者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使得测试结果之间更具可比性。第三,标准化测试的诊断标准不是依据个人喜好,而是根据常模来设立的,相对中立。由于以上几点原因,通过标准化测试得到的诊断的误判可能性比非标准化的评估要小。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寻求专业帮助,因为专业人员有更细化的检测方法和诊断标准,尽可能得减小不确定区间以及设立更公正的诊断标准。而我们心理病理学研究的目标往往也在于追求更精确得检测方法和诊断标准。

    [1] Kitchens, J.M. (1994) Does this patient have an alcohol problem? JAMA, 272, 1782-1787.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