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决策会产生影响的已付成本是不是沉没成本? 小城 题主搞错了沉没成本中,“成本”二字的意思。 「等车等了 20 分钟」这 20 分钟本身不是成本,这 20 分钟对应的“代价”才是成本。 如果天气很冷,这 20 分钟你过的很难受,那么这 20 分钟的成本就高,如果你有急事要处理,很赶时间,这 20 分钟耽误了你的事情,那么也可以说成本高,但如果你没什么事情急着回家,车站环境又很舒适,你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用手机看电影或上网,那么这 20 分钟的成本就很低。 而「20 分钟」,只是一个参考因素,诚如你所说,等了 20 分钟,车很快就来的概率会提高不少,但这个概率提高,仅仅是因为「20 分钟没来车」这条信息造成的,这是这条信息的价值,与你为这 20 分钟花费的代价(成本)无关。 举个例子就明白了,假设三种情况(有小修改)—— A:你自己等了 20 分钟,车站条件很差,天气冷,肚子饿,网络信号差,你有急事要办。 B:你自己等了 20 分钟,车站有干净座位,天气舒适,附近有免费 WIFI,你不赶时间。 C:你刚出车站,直接问了一个正在等车的人,他告诉你“等了 20 分钟都没来车”。 这三种情况下,信息的价值是一样的,你用它来计算出来的概率也是一样的,但是成本不一样,显然是情况 A 的成本较高,B 成本较低,C 则几乎为零。 回到楼主的疑问,让你“不考虑沉没成本”,是指不要去考虑这已经过去的 20 分钟耽误了多少事、过的是否舒服,而不是抛弃「20 分钟没来车」这条信息的利用价值。 你用「20 分钟没来车」来判断短时间内来车的概率,这没问题,假设你判断出 5 分钟后就有车来,然后比较坐上车得到的便利(收益)与接下来花费时间的代价(成本),再决定是否继续等,这就是理性的判断。 重复强调:你在比较收益与成本的时候,成本应该考虑你为接下来的 5 分钟所付出的代价,而不是你对已经花费的 20 分钟付出的代价,这就叫“不考虑沉没成本” 补充一点内容: 有评论说我在这里引用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在这里解释一下,是的,“这 20 分钟本来能做些什么”确实是机会成本的概念,但这并不矛盾,我只是用了机会成本的算法,来核算沉没成本的大小,一个是算法,一个是内容。 另外还有其他的算法,比如天气是否舒适、车站是否有座位(痛苦承受),能否上网看电影( 收益补偿)等等,都是算法,用来算沉没成本的“大小”,是为了向题主说明无视沉没成本是指无视了哪些东西,是成本的大小而不是信息的价值。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