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味觉为何喜欢垃圾食品? Lewind,叶盛,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副研,科学松鼠会成员,译有《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一书。新浪微博“Lewind松鼠”。 “垃圾食品”的评价是近年才有的说法,是源于在西方社会中与正式的西餐所做的对比。从食物的能量角度来讲,所谓的垃圾食品一点都不垃圾,反而是能量丰富的食物。 我们身体的味觉实际上是我们在进化中获得的评判食物好坏的能力。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出现后,大部分时间是无法获得充分的食物的。所以,进化让我们更倾向于追逐能量效率高的食物,比如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为了让我们能做出这种“追逐”的行为,进化赋予了我们对这类高能量食物的美好感觉——也就是味觉上的享受,还有我们潜意识中不自觉的向往,以及这种向往一旦得到满足之后大脑释放的愉悦感。这一切都是为了鼓励我们追逐高能量的食物。 而我们人类整体上真正做到食可果腹,在西方社会不过是近百年的事情,在我国才几十年而已。如果把这种改变视为一种环境变化的话,那么这么短的时间远不足以让基因做出相应的改变。这是进化中物种改变总是滞后于环境改变的典型情况。 多说一句,这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但它恐怕也很难催生基因上的改变。由于现代化医疗体系的存在,天生不追逐高能量食物的人相比于追逐的普通人,并不能获得太多生存优势。即便存在这种优势,它也不能体现在后代繁衍上——大部分得糖尿病的人都已经有了子女,并未因为有糖尿病过早死亡,从而直接失去继续传播自己基因的可能。所以,期待这种差异最终以基因的形式固定在人类物种的大范围内,恐怕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再多说一句,与上述问题类似的还有一点,那就是人类对高盐食物的追逐。盐同样一直是难于获得的生存资源,直到近代才有所改观。所以,喜欢吃咸的只是我们作为人类的正常本能罢了。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