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用户,Steppenwolf 豆瓣 4000+,从开始喜欢看片儿看差不多 10 年,开始玩命看差不多 8 年,但是这个数字有水分,单纯怨念数量的话,刷短片就行了,卢米埃尔兄弟 4 碟套装,1 分钟一部,刷完就 400 多了(不对,说错了,这不是短片……那个时候标准片长就是 1 分钟……那就是短的影片好了……),我在豆瓣添加条目的时间都比看片时间多几倍。不过我导师说,考北电博士,看 3000 部就行了。我考的时候连短片、电视剧(美剧按季拆)都算上还不够,但是考过了,后来我导师说这其实是个理想状态……好吧我觉得题主的问题可以拆成如下几个面儿回答: 1. 如果纯属喜好有纯属喜好的看法,先看 Imdb250,看完补豆瓣 250,还有豆瓣分类 250,这样基本经典糖水片就看完了,也基本能确定自己的风格口味,然后照着类型标签看就行了,据说豆瓣 7 分以上片子都是不错的。更进一步的话,请开始刷导演作品年表,这个后面会继续说到。然后每年保持对北美颁奖季的关注,跟着资源帝们(北桃桃南亵渎)刷提名,保持品味地把最佳外语片提名都看了,酌情翻翻历年奥斯卡,也就足够一个品味不错的电影爱好者水准了。 2. 如果是题主的情况,戏文专业学生,那对不起,先别想片子,先把专业课上好。老师举例的片子下来再看一遍,老师提到的片子都要找来看,搞不清片名一定去问(这个常有的事,老师也有说错片名的情况),这基本上耗掉一半多课余时间了。然后找参考书。基本上编剧类的参考书都会有重点分析的片子,找来看,对着书看,点都打到为止,大一时候先不用着急跟书掐,到研究生了再掐不迟。作为戏文专业,必看的杂志绝对应当是《世界电影》(衷心希望这本杂志不要倒),每期都有剧本加访谈,找片子来看,先看剧本,再看片子。戏文关注的点跟别的专业不一样,先不用管视听,把文本分析做好为善。为此可能需要读一点理论的书,请向专业课教师咨询。 3. 如果要当影评人,嗯,作为业余影评人我没什么发言权,先看看影评大手们都看些什么写些什么,一般来说,写专栏的分三种片,其一是大陆院线片,其二是热门话题片,包括欧洲电影节和北美颁奖季,第三是各位影评人彰显自己独特品味的,比如木卫二老师对台湾日本韩国都研究精深,偶尔还来罗马尼亚遛遛,一般影评人都得找几个导演往死里捧,死活不论。这个就要看个人品味了。当然我说的还是所谓独立影评人,红包影评人随便。 4. 如果是要搞电影学 (film studies),这个情况略复杂,基本上世界电影动态你得了解,换言之大事小事大片小片你都得有点看法,没看法起码也得知道,这个知道约等于“买了 / 下了没看”。然后是你自己的领域,通常这个已经到了硕士阶段,基本上也就是电影史、作者研究、区域 / 国别研究几种路数。电影史的情况比较复杂,又分中国电影史跟外国电影史,中国电影史先切成三块,然后大陆这边分早期电影(1905-1949),五十到七十年代 / 十七年 + 文革电影,新时期(1978 以来)几块,外国电影史复杂去了……基本按早期电影、(二)战前、冷战、后冷战来分,其中美国第一重,然后是法国,其余能算得上国别的无非英、德、意、日(轴心国哦)、苏俄而已,其他都是“区域”和“现象”。 在这儿基本上就得玩命了,先选好你的题目,然后找参考书,尽情地刷吧。搞作者研究的,连早期短片和电视剧都统统不要放过;搞中国电影史的,请跟豆瓣著名 ID 奇爱博士搞好关系,另外刷 m1905 吧,有钱了去把俏佳人出的东西统统买回来;搞外国电影史的……自求多福。 顺序是:先看最著名的、电影史有定论的(一般是大手们说过的,比如大波波和他老婆,还有萨杜尔,中国电影史基本上先看钟大丰老师那一本,再看李道新老师那一本(只看重点论述即可,他提到的片子真有点多……),断代可看程季华老师、郦苏元老师,后面新时期的书比较多,丁亚平老师那本太庞大,可以先读一下戴锦华老师。然后就去看专论吧。 总之基本方法还是先看书,然后看片,思考一下此片为何有如此重要地位,提出一些假设然后反复检验。经典谱系包括电影史其实一多半是为了大学教学而写出来的,等到你能质疑体系了就说明你上道了。 5. 搞电影理论的……恕我无能,自己没搞明白呢还,这个真心不太建议尝试,除非(当且仅当)你法语能到读论文的水平。这个时候其实看片子远没有看书重要,片子不过是你拿来拆的东西,具体可参看大手们(比如可以先看看齐泽克然后再决定要不要搞理论)。实话说真搞电影理论的一般不是学电影的而是学文论的,文论底子差一点,像我这种半路出家的,趁早放弃,围观未上,出本新书赶紧拿来学学就行。 6. 搞文化研究的。文化研究学者一般喜欢拿电影说事,范本可参看戴锦华老师。以我的理解,文化研究功夫也在电影外,电影是拿来拆的东西,先把文化研究、冷战史、国际政治什么的学好了再来说电影不迟。挑片子的话,从大热片到冷门片完全无所谓,不过鉴于文化研究还分经院流和介入流,保持介入姿态的话通常会选择大热影片和热门话题相关影片,这个其实根据《看电影》选片子就够了。 7. 搞创作的。一般情况是,什么红看什么,什么热看什么;二般情况是,看到那一段能模仿 / 有启发赶紧记下来,攒够一定数量拿去拍着试试。一般搞项目策划方都会提几个参考片,我想啥意思大家都明白。不过倒不是说抄袭模仿,套句理论讲,每部新片都在跟电影史对话,本来就是这样……故事类型学都这么多年了,讲新故事早就不可能了,新讲法嘛……还是偶尔会出现,比如《低俗小说》(其实也没那么新了……),基本上搞商业片,保持一定新鲜度(跟最近几年相比)即可;搞艺术片,一定先找个致敬对象,一定把自己的标签贴好了,足球界常说“新 XX”“X 国 XX”之类,其实艺术电影界也经常说……不说近的,说个远的吧,侯孝贤大师被人说像小津说得自己都要崩溃了,后来一怒之下拍了《咖啡时光》,不过读他的访谈,侯大师后来倒是经常说小津和布列松了。再比如夏布洛尔、侯麦、里维特、特吕弗都是希区柯克粉,你能看出来侯麦的剧作都是希区柯克结构么?所以找偶像也有不同的找法嘛,关键第一得说,第二得让影评人看出来,让影评人替你说。 基本上现在分工比较明确,你做哪个类型就看哪个类型好了。类型标签真是个伟大的发明。 8. 当教学材料的。这个分很多种,当年 P 大各系恨不得都开门电影通选课,就是这个道理的一种。另一种比如我当年上的一门哲学课,老师讲二十世纪欧陆哲学还不忘拿些电影来分析,这个属于活跃课堂气氛。再比如著名诗人胡旭东老师开的咸湿艺术电影课,基本是文学八卦加 cult 电影,偶尔蹦出个安哲洛普洛斯。道理大致同 5、6。至于某校开的韩剧欣赏这种课只好呵呵呵了。 9. 搞新闻的。分你采谁。要是施隆多夫或者瓦尔达来了,问的问题不能特掉价儿吧。这个不光是看电影能解决的……另外的情况好像基本跟电影本身没太大关系。 10. 凑热闹的。看看新浪娱乐新闻就行了。也就是除了天气哈哈哈之外多说两句的事情。这个需要再写一个问题:如何在闲聊中假装自己看过很多电影。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