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五个时期的赵本山小品,笑点不一样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4-1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229
    赞:
    46
    赵本山的小品是以丑化农民和残疾人为主要笑料吗?

    [​IMG] 宋宁世,一马失足淤泥内,老畜生怎样出蹄!公众号:WhyRUSoCuan

    赵本山小品的核心矛盾冲突,用比较有逼格的话说,是“农业社会的旧时代群体与工业社会的新时代群体间的价值观念的碰撞”,而赵本山本人所扮演的大多是里面旧时代群体,包括农村里的农民以及城市中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在时代的临界点上的矛盾、冲突直至最后融入其中的过程。

    如果要说赵本山“丑化”了农民那显然不合适,因为他的小品中对农民的立意,始终是着眼于顺应于时代潮流的希冀的,至少是在宋丹丹离开,开始大幅度上赵家班之前。赵本山的小品形象中确实使用农民群体的文化落差制造过非常多的包袱,但这只是表现旧群体的价值观念在新时代中落差的方式,并不能说他的立意是“丑化”。

    像这样的话题,泛泛而谈没有意义,回到具体作品才是正道。赵本山的小品的主题相当好划分,基本上以其搭档为脉络就能分得很清晰——无固定搭档期、范伟前期、范伟高秀敏期、宋丹丹期最后到赵家班系。我也简单归纳一下这几系作品在主题中究竟有无“丑化”,或者何者才能算“丑化”。

    1. 无固定搭档期。早年的赵本山的舞台形象跟现在简直是天壤之别,不看面孔你几乎完全想象不到这是他的作品。这一期像最早春晚上的《相亲》《小九老乐》《我想有个家》《老拜年》,这些都是题材最常见的情感、家庭、工作型小品,跟农民沾不上边。而且早期赵本山还曾在舞台上尝试过反串,如《小草》《乱收费》,那个时候他的戏路可是相当广阔。可以说赵本山是在演出了名声之后,才返回去演农民的,这之间正好隔着 94 年没上春晚的一年。

    这个时期赵本山有两个容易被忽略的佳作,一是很早期的《办班》,二是《辅导》,两个小品的主题差不多,讲的正是没文化的人插手文化行当的落差,这正是赵本山之后创作的一个首要着力点。《办班》讲社会辅导班请身份是木匠的赵本山去教小提琴,《辅导》讲身份是屠夫的赵本山夫妇辅导自己小孩算术题,这两个小品如今看都是上等的讽刺佳作,赵本山后边的讽刺思路,很多也是借鉴这种落差而来。

    2. 范伟前期,指从最初合作范伟,到首次合作宋丹丹之前的时期,这一期作品的脉络非常清晰,赵本山演低文化群体,范伟演精英,这一段赵本山还没有着力于“时代”,而主要是在刻画人物群体上的落差。而小品的主题,几乎都是草根群体与精英群体的交流碰撞,而前者受限于自己的表达能力闹出的笑话,这一期作品批判点完全不在赵本山的角色这边,所以完全不能说有任何“丑化”。

    这一时期的作品,《牛大叔提干》《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拜年》《同学会》,赵本山角色的共通点,都是善良、淳朴但文化程度有限,不解时代风情的中年小人物,但他一直着力突出的,都是自己这个角色的向善一面。这一期作品里塑造的包袱,着力在农民群体的“不解风情”,不同群体思考方式的矛盾冲突,但农民群体淳朴善良的一面却是赵本山始终在极力打造的。以《拜年》为例,虽然从一开始赵本山高秀敏不断地说错话,但两人的出发点却一直勾画得很清晰,观众只会批判仗势欺人的村长小舅子,断然不会认为赵本山一边的台词是在“丑化”自己的这个群体。

    3. 宋丹丹期。宋丹丹时期的标志,当然是 99 年的《昨天今天明天》,这个小品的核心主题也非常清楚——时代变迁。而后边和宋丹丹的搭档的作品,大多着眼点在于农民群体对于现代化的进程,从不适应到最后融入其中的过程。宋丹丹一期的《昨天今天明天》《钟点工》《老伴》,说的是旧时代农民眼里的时代变化,而宋丹丹二期的作品,《说事儿》《策划》《火炬手》,话题其实差不多——讲农民对于当代社会价值观的理解,与其中的矛盾与思考。赵本山这时对于农民群体着眼点,是思考和批判急于迈入现代社会而丧失农民淳朴本分的现象,但对于农民群体自身是肯定的。白云黑土组合,在现代社会名利下“飘起来”的白云是反角,而留着农民本分的黑土是正角,所以这个时期的作品,就更看不出赵本山对于农民群体有任何的负面评价了。

    4. 铁三角时期,这个时期是赵本山真正奠定春晚压阵王者的时期,也是他争议最大的时期。这段时期有何庆魁操刀,高秀敏范伟相助,大忽悠三部曲给他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影响力,当然也给他带来了所谓“丑化”的批评。

    但若要说忽悠三部曲,里头并没有残疾人角色,也很难说何处有用残疾人生理特征取笑的设计,要说用残疾人制造笑点,那帽子就扣得太大了。潘长江的身高,陈佩斯的光头,这俩包袱在小品界用得烂多了,指向性也更明显,要说歧视,那也不知什么时候就开始了。又或者说,中国男足在相声小品里出现过多少次?从“亚运会什么最臭?“”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临门一脚那脚最臭”,一直到“什么运动最最揪心?”“中国足球!”,几十年来各式段子不遗余力地黑,要是卖个拐就成了丑化,那男足这些年又是怎么熬过来的……

    但如果说对忽悠三部曲的批评,卖拐卖车两部跟赵本山的风格定位差得有点远,尤其是把骗子塑造得太高,难免有点不好的误导性,弄得赵本山还得出个有点狗尾续貂的《功夫》来补齐,只是为了强调这三部曲的正确导向。但即便这三部作品跟赵本山自己的惯常风格完全不同,他却依然能让全国人民牢牢记住自己的形象,他的能力不莫过于此吗?

    不过那个时期的另一部《心病》本子写得倒是真烂,主题既俗又无聊,剧情生硬,笑点也制造得很勉强,说丑化农民倒真不好推。而一年之后的《送水工》又矫枉过正,一下子主旋律得不得了,在赵本山的时间线中一下弄出了部格调非常不搭的作品。所以这个时期是赵本山的巅峰,却也能说是给他带来争议的拐点。

    5. 赵家班时期。自从跟范伟合作后,赵本山对于搭档的依赖就已经完全脱离不开了。但范伟、宋丹丹相继走后,失去小品的顶梁柱,创作、表演都自然会陷入极大的瓶颈中。但那时的赵本山已经是春晚唯一的招牌,是全国人民每一年唯一期盼的演员,春晚要专门留出零点前,留出二十分钟给他,晕倒后吸着氧也要上的他,只能依赖自己的这班徒弟。赵本山到这个时期,无论跟小沈阳、王小利还是刘晓光、宋小宝,大幅度自嘲,甚至加大尺度,也就是支撑春晚这个政治任务的唯一选择了。但问题是赵本山带着手下这一系二人转演员,自嘲的方式除了加重口味,往农村人男女之事上靠,也找不到什么更好的逗笑的模式。要说这叫“取笑”或“丑化”农民,那也很难否认,但至少赵本山本人在后期作品里一直努力地做着调节的角色,努力纠正节目的走向,不至于让节目彻底沦为大俗。

    晚期的作品里,跟刘晓光的《生日快乐》和跟宋小宝的相亲两部曲,是为数不多的精品。但前者尺度太大,从头到尾不离农民性生活,连“三个人一起过”都出来了,不可能通过春晚审查。而宋小宝虽然笑点足,但演得有些浮夸,在春晚舞台上也镇不住场。所以赵本山的春晚收官三部曲,找了中庸一些的小沈阳和王小利,但也顺理成章地导致了晚期作品质量的不过关。这个时期的问题很明显看得出,台词上不了尺度,于是小沈阳们卖力地靠自嘲自损逗笑,可包袱听过一遍后就再没有回味的余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第一部《不差钱》,包袱一下子全抖给了小沈阳,但小沈阳除了演反串,制造笑点的能力并不够,最后拿才艺表演充数,已经看出了技穷感。而一年后赵本山直接上了史上最烂的植入广告大作《捐助》,把他本人的名誉推到了风口浪尖。收官一作《同桌的你》,包袱依旧是绑在农村男女之事上,但即便如此整体效果仍然冗长而拖沓,而且里面男女之事的包袱的负面效应愈发突出。要说《不差钱》之后,赵本山作品的质量确实在下降,但这跟丑化不丑化没有关系,这只能说名声的压力让他被迫选择了“俗”,但赵本山自己无意去拿“俗”来揶揄什么群体。

    综上所述,说“赵本山的小品丑化某某群体”,那显然是无理取闹,赵本山的小品里从来不只是他一个人,他对于自己的形象定位也一向立场鲜明。对他来说,他作品的格调,受到了自己搭档的影响,搭档水平上来,格调不高的作品也能演得经典,搭档水平不够,格调再不高那也就无力回天。但他一直在致力的,就是让并不高的格调也能够经典,也能够深入身心,这和“丑化”“嘲笑”什么的完全没有关系。

    附两段不是很知名但典型的赵氏讽刺作品,按春晚的标准,这两段绝对要定义成“俗”,但赵本山的能力,就是把大俗之作也给演绎成尖刻的讽刺精品:

    赵本山小品全集《有病没病》

    《有病没病》,90 年代作品,也就是通常提到的《前列腺》,讽刺当时的医疗体系。

    赵本山小品全集之《出名》2005 辽宁台春晚小品

    《出名》,05 年作品,跟后来的《策划》主题挺像,但和过于架空的后者相比,这作品的剧情写得更合理,也更有味道。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