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观看第一集时就判断出一部美剧的质量? 重轻,。 第一集通常被称为 Pilot。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需要先了解关于 Pilot 的这么几个的事儿: 首先,大多数 Pilot 集并不是跟后面的集连着拍的。 因为很多时候和电视网争取播出的谈判过程,需要有制作好的一集来 review。拿到合同之后,再全面开拍。因此,很多剧集拍了 Pilot,谈判,一年过去了,甚至两年过去了,终于敲定播出,于是开始续拍。Mad men 的 Pilot 都不在他们后来的片场,只是临时在洛杉矶拍的,导致了“六十年代广告业的王国”:纽约麦迪逊大道上的广告公司,窗外出现了棕榈树。尼玛。House MD 这部新泽西 - 普林斯顿的医务剧,的 Pilot,是在加拿大拍的。当然了,后来也不是在普林斯顿,而是在好莱坞。 全世界都在好莱坞。 其次,Pilot 必定是 Creator 本人写的剧本,也绝大多数是 Creator 本人导演的。 如果你搞不清楚 creator 和导演 / 编剧的关系可以看我之前写的这个答案。《神探夏洛克》每集的导演和编剧不一样怎么保证故事连贯性和拍摄手法一致性? - 重轻的回答 简单地说,creator 把自己全部的想象力和热情倾注在第一集中,为的就是赢下一纸合约,可以播出——拿到投资从而可以拍下去。 在美剧的世界里,Creator 是很特殊的角色,说白了他就是发明这个剧的人(尽管最后这个剧发展成什么样子,就不一定是他能控制的了)。它大多数时候是这个剧的“老板”,但他不可能一直作为编剧写下去,或者导演导下去,一个两百集的美剧,creator 导演和编剧的可能不会超过 10 集,原因见上面的链接——但这里面,一定有 pilot。为什么呢? 这就是我想说的,我对此题的答案了: 用什么姿势观看 pilot,来判断你是否会喜欢这个剧? (请注意我无法回答原题的描述“判断一个剧的质量”,因为质量这种客观的词儿不适用于电视剧。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觉得是“公认垃圾”的东西也同时是很多人的掌中宝) 看设定。 "The greatest thing about a series is that, the characters never change."-Hugh Laurie 这样说过。电视剧最好的一点在于,剧中人从来不改变。什么意思呢?和电影不同,电视剧是用 10 年时间刻画几个人,他们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注意,这里的反差来自于和电影的对比——电影是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反应“人和事的沧海桑田”,“一次旅程”。因此,电视剧重剧情,电影重效果。因此,电视剧编剧重要,电影导演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电视剧的灵魂就是角色的设定,他们的性格、他们的三观、角色之间的动态关系,永远在“冲突”和“解决”之间徘徊的设定。而这个设定,就是来自于 creator 的手笔,他和 co-writer(s)一起不断打磨这个 pilot 剧本,要的就是一套精巧的,可以一直演下去,而仍然让人饶有兴味的设定。 回忆一下你最爱的美剧,不管是模式化的单元剧(每一集的模式都是一样的,不断重复:CSI,犯罪心理,等所有破案剧);还是前面不看,后面就没法看的连续剧(越狱,迷失),其 pilot 都在这几个方面完成剧集的设定,是为奠基: 1、人物关系。福尔摩斯与华生的关系是怎样的?他们的互动模式是怎样的?pilot 通过他俩第一次见面,完成了这一段令人着迷的友情的设定。「哎这里似乎需要很多截图,而我懒。」 福尔摩斯一眼看穿华生的各种隐私,他的性格,智慧&洞察;华生用各种方式来表达一个意思“你怎么做到的?”。福尔摩斯第一句就问要不要一起看房,交代了此剧轻松而打擦边球的“基情”调调。另外通过警局配角的台词交代了福尔摩斯不近人情,近乎于怪胎和危险分子的“形象”,而华生则作为“了解真相的人”竭力维护他。这些设定在第一集就已经比较完善地表达了出来,筛选出来的观众——恭喜你,如果你喜欢这个剧,接下来你不出意外,也会一直喜欢下去。因为最关键的这些设定,会被一遍遍地重复,强化,表现出来。 2、剧情模式。很多人吐槽医务剧、律政剧和侦探剧,“看进度条就知道故事的走向”——因为神医的妙手回春肯定会出现在结尾、破案的关键线索肯定出现在后面,因此前面的症状和线索肯定不重要也不致命,都是铺垫而已。这其实就是一种剧情模式。在一个固定的剧情模式下,人物的刻画和表达变得更加细腻,人物间的关系的叙述也得以展开。如果你喜欢这个模式,你就会一直愿意看下去,你不喜欢,那么它就会显得如此的“predictable,无聊”,那你就弃了吧。 3、核心议题&三观。末日剧如行尸走肉,陨落星辰,毫无疑问地聚焦于“考验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取舍”,少年派 style;政治剧如纸牌屋,白宫群英,探讨职业伦理,个人利益与公共福利的平衡;而家庭剧伦理剧如绝望主妇,欲望都市,讨论的是“城市人与环境的关系”,“责任与自由的矛盾”等等……显然,如果你对这个议题不感兴趣,你肯定会看得痛苦,换句话说,它就不是给你拍的。 4、 故事的驱动力。这个可能有点儿费解,举例子来说吧:纸牌屋中的 Francis Underwood 与 Claire 两口子的关系,与 Francis 事业的发展,始终只有一个会推进。事业牛逼了,家庭关系就会陷入崩溃,于是他就要权衡自己利益与她的利益,拷问自己的内心等等……(一大波剧情);而如果家庭和睦了,事业就会崩溃,于是他又得为了事业的发展,做越轨的事,又是一大波剧情。 再比如说 The Wire 第一季的司法系统与黑人贩毒集团的关系:如果帮派这边太嚣张,就会受到司法系统的猛烈打压,因为他们获得了执法的合法性(比如监听);反过来,司法系统就会使不上力,因为腐败的公权力内耗严重,推卸责任,难出重拳打击犯罪。因此司法系统与帮派之间就站在一条平衡线的两边拔河,这就是 the wire 第一季的一股驱动力。 有了如此可持续的驱动力设定,剧情可以保证汹涌地不断展开,让你乐此不疲,只要续约,就能拍下去。 总结:第一集你可以看到这四样东西,人物关系,剧情模式,核心议题以及驱动力。如果你有意识地发现了这四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你已经坐在电视网的角度考量了这个剧所面向的目标群体——你拍给谁看?这个群体有多大?对于他们你这个剧是否足够有吸引力?要知道如果你不是一个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于现状的美国城市中产阶级的话,你不容易喜欢上 Seinfeld(宋飞正传)的。 你喜欢什么剧,实际也是一面镜子,可以看出来你属于这个社会的哪个人群,你和什么样的人共享价值观。——虽然这个判断到了中国观众身上,就一定会发生奇妙的扭曲吧。That's the beauty of it.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