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判断值不值得,有两个影响深远的理论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4-2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对于「值得」这个感受,心理学上有没有什么科学的解释?

    [​IMG] 徐元直

    判断一件事值不值得牵涉非常多的因素,有理性的方面也有非理性的方面。既然题目标签为心理学,我想人们的关注点不在于高帅富 A 不在乎价格、矮穷挫 B 根本买不起,或者不同的人兴趣爱好三观有别这种显而易见的答案。从心理角度来说,除了消费能力和个人价值观之外,还有什么心理因素影响人们对价值的判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这其实是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里略提一下两个影响深远的理论:

    一个是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特沃斯基(Amos Tversky)的前景理论。根据前景理论,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权衡本质上一样的选项,会得到不同的判断。简单来说,想着收益的时候人们规避风险,宁愿要必然到手的 50 元也不选 1/2 机会到手的 100 元,想着损失的时候人们追逐风险, 宁愿赌 1/2 的机会不被拿走 100 元,也不要乖乖交出 50 元。买耳机也可以 是一种风险决策(你不确定它的表现是否对得起你的期望),那么根据前景理论,即使两个人对耳机有着同样的期望 X,这两人也有着同样的消费能力,但如果一个人想的是「有了这个耳机我听歌的感受能有 X 的提升」,而另一人想的是「若没有这个耳机我听歌就得不到 X 的感受」,两人的决策也可能完全不同。甚至我们可以说,就算是同一个人,他购买与否的决定很可能取决于他采用了上述哪种思维。所以一个出色的推销员不会一味强调买了这个你就能得到什么,而是要引导客户去想没了这个你将失去甚么,这就是对心理学的一种应用。

    第 二个是塞勒(Richard Thaler)受卡尼曼启发提出的心理账户理论。心理账户理论说的是我们心里会把自身的经济活动归类于不同的「账户」中,而这会导致我们对同样数量的钱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仅取决于这些钱「存」在哪个心理账户。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你今天打算一个人去看电影,结果准备出门的时候发现你的车被罚了一张 100 元的罚单,那你还去不去?再换一种情况,你今天打算一个人看电影,早前已经买好了 100 元的电影票,结果今天发现票弄丢了,不过票没卖完,你仍然可 以去电影院再买一张 100 元的票入场,你还去不去?同样是 100 元的损失,但因为这 100 元所属的心理账户不同,很多人就会作出不同的决定,车被开了罚单多数人还是会去,但丢了电影票就未必了。虽然在经济学的角度上看,100 元就是 100 元,是付罚单还是再买电影票并没有分别。

    心理账户的另一层意义在于人对价值并不只看绝对值,也看比较值。10 元商品折扣 5 元,跟 100 元商品折扣 5 元,前一个 5 元的分量往往高于后一个 5 元,那是五折 vs 九五折的差距嘛(这里假设你只需要一件商品,不是批量购买)。省钱如此,花钱也如此,比如一个美国人花了一大笔积蓄去欧洲旅游,其中在德国商店买了个数千美元的森海耳机,这个消费在他心里面,往往就没有平时在家直接订购这耳机来得「肉痛」,哪怕价格是一样的。因为耳机本身的价格跟旅游中其他高昂消费放在同一本帐上,心理负担也就冲淡了,平时不舍得买的,那时候也就买买买了。对了,为啥特别说明是美国人呢?因为我讲中国人的话,有人肯定要吐槽他是怕在国内买到假货啊。

    这些理论能不能套用在其他非金钱消费,比如时间消费、感情消费上面?我觉得是可以的。至于怎么套用,你们不妨脑补一下。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