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小龙能走向世界,而其他亚裔男星不能? Roc Lee,电视人/影迷/剪辑者/剧作者/小说译者/影视译者/英语老师/新闻主播 - He's put balls on Chinese men! 他让中国男人都有种了! ——戴安娜·李·伊诺山度(丹·伊诺山度之女) - 要明白我在这里讨论的李小龙,你必须先看过 1971 年李小龙的电视访谈(需要 VPN)。你可能在很多李小龙的纪录片里看到过这个脱口秀的片段,但完整地看完这一集,你才能把握很多有意义的细节信息。 李小龙之死要上升到「中西文化交流的损失」这样的历史高度——丁佩家这一场意外,让中西文化交流的进度缓了至少半个世纪。更夸张一点地说,李小龙的死,甚至可能让美国第一位华裔总统的诞生晚了一两百年。 - 网络上吵得最厉害的,大概是李小龙打架有多厉害。其实两边都只能动嘴皮子,因为双方都缺乏有力证据——或者只有伪证。唯一的一场与黄泽民的格斗还是一桩公案。 但是李小龙是不是武学宗师这个问题,很容易整理清楚。一个武学宗师之所以是武学宗师,肯定不是因为他到处去把别人打趴下,而是要看他的武学理念、武学思想传播有多广泛,影响了多少后来人。现在的截拳道也许确实早已不是李小龙的截拳道,但谁也不会否认他的理论建设几十年来对武学发展的影响。说实话,别的不说,光伊诺山度这一个传承推广者已经足够立起李小龙「武学宗师」的招牌了。 那么多人口口声声说李小龙是「MMA 之父」——这当然说得有点过了——可是这么多专业人士信誓旦旦地给李小龙背书,不也从侧面证明了李小龙在武学发展上的影响吗? - 李小龙在美国鼓捣出「没有 style 的 style——截拳道」时,金庸在香港研究出了「无招胜有招的独孤九剑」。这到底是谁启发了谁呢?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分别发明微积分」式的巧合。当然,更重要的是,金庸毕竟只是在小说里耍耍嘴皮子,而李小龙是在真的实践了。 - 李小龙让双节棍在加州变成了违禁物品。 - 记录片《我是李小龙》里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 李小龙死后,好莱坞有过哪些一线的性感亚裔男星? 亚裔的被采访者都沉默了很久,或者眼睛里闪着泪光,然后说,一个也没有。 而被采访的Stephan Bonnar不是亚裔。他思考了很久,说: Maybe Dean Cain, right? Isn't he part Asian? (演过超人的)迪恩·凯恩,对吧?他不是有亚洲血统吗? ……如果四分之一日本血统也算亚裔的话,那好吧!我们有一个一线亚裔男星! 有一位被采访者说, 在中国有李连杰,有甄子丹,但是在这里……真的一个也没有。 感觉有点不对劲。你把成龙摆哪儿了? 哦,没注意到问题里的「性感」这个关键词。 一个真正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大使的人,不太可能是一个喜剧演员。 如果两种文化中,有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有歧视与偏见,那么,成功的沟通者只能来自被歧视的那一方——否则总免不了屈尊俯就的负面感觉。而这同时也意味着,这个沟通者应该有反击「歧视」的强硬力量——喜剧演员很难做到这一点。 - 李小龙可能并不是一个很和善的人。应该会有很多人觉得很难与他相处。在他欣赏的人面前,他更容易展现出魅力四射的一面。他的妻子琳达说他成名前在美国热情豁达左右逢源。这大概也跟他生活的圈子有关。注意那些跟他有关的采访,你会发现负面报道多数是香港娱乐圈曝光的。这现象里有很多可供人分析的东西。 - 郑佩佩微笑着在访谈节目里说李小龙「有点疯狂」,然后举例子说,当年和李小龙一起去茶楼,因为被围观,李小龙很得意,于是亮出肌肉,对郑佩佩说,「来,打我,打打看」。 郑佩佩说,「我怎么好意思打他呢,对不对?」 - 这种疯癲让他更难成为别人的好友,却正是成为演艺巨星的绝佳条件。 - 再说回这个1971 年李小龙的电视访谈。 虽然李小龙当时已经红透香港(大概就是叫郑佩佩打他的时候),主持人 Pierre Berton 并不会对他有什么崇拜。其实这是西方访谈节目的常态,主持人的专业程度体现在智慧与学识,所以很少会有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变成脑残粉。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Pierre Berton 就多看得起李小龙——虽然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李小龙,如果不是他做了李小龙唯一的一次电视访谈,他基本上已经被遗忘了。 不管怎样,Pierre Berton 并没有体现出特别的尊敬或者特别的不尊敬。他脸上挂着假笑,他会在李小龙侃侃而谈的时候俯身去拿茶杯喝水,但这些都是正常的主持人动作,因为他们倾向于保持自己的理性,而不落入来访者营造的情绪中。哪怕是马龙·白兰度去,也会受到这种待遇。 但是,在中国文化环境里长大的人,可能会产生情绪障碍,不管他在美国生活了多久——何况受访地点在香港,一个他戴墨镜出门都会造成交通阻塞的地方。 他很难找到中间的平衡——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之间的平衡。如果得意洋洋,很容易被泼冷水,更糟糕的是,可能在电视节目里看起来像一个笑话。可是如果萎靡不振,对一个明星来说,更是灾难性的后果。 而最终,李小龙在不卑与不亢之间的拿捏,如风行水上。 - 他并没有能力隐藏自己的不安。他眼皮不时地下垂,经常不能睁开眼睛,经常不敢直视主持人——不需要微表情专家,普通人就能看出来他的窘困。 但是他总是可以说出盘活场面的话语,然后露出他迷人的招牌笑脸。 他的现场表现力,就像一个卓越的诗人。他不会写出每一个字都合乎格律的近体诗,却能细致地觉察到自己在哪里下三仄了,在哪里孤平了,清楚在何处当句自救,在何处对句相救——更可怕的是,他知道怎样在吟诵的时候,唱完一句格律乱成一片的诗句后,用磁性的声音让你忘记他刚刚犯的错误。 就这样,他成为了那个最适合成为电影巨星的人。 他会展示出丰富的情感,有悲有喜,有哀有怒,又能用一种华丽的方式收场。 - 「If I tell you I'm good, probably you will say I am boasting. But if I tell you I'm no good, you know I am lying.」 再挑衅的问题,也攻不破这样的智者。 -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都知道他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都得天独厚,这导致人们忘记了他有多么努力。他房间里有海量的藏书,从地板堆到天花板。随便拿起一本,你都能在书上发现他做的批注。他收藏了拳王阿里的所有比赛录像,一场一场仔细观看,甚至倒序播放,原因是「我将来要和他打一场」。他还阅读了大量的励志书籍——如果你喜欢看励志书,请像李小龙一样看励志书。他确实是一个会把口号喊得震天响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脚踏实地做计划并付诸行动的人。 他出演《青蜂侠》的时候,已经快二十六岁了。真正大红大紫的时候,已经三十岁了。 感谢上帝,没让他年少成名。否则,他可能没有时间,而且会失去动力,来学习,来消化,来沉淀。 - Pierre Berton 问这个问题并不是为了挑衅,但这个问题天生就像一颗地雷: 「Do you still think of yourself as Chinese or do you ever think of yourself as a North American? 」 你把自己当成中国人,还是北美人? 李小龙的答案,是李连杰花了很多年才明白的道理: 你知道我怎样看待自己吗?我是一个人。我不是想显摆什么孔子名言,但是,「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人们只是碰巧有这样那样的区别而已。 李小龙的哲学系毕业生身份,成了他在面对媒体时披荆斩棘的依托,也是他踏上巨星之路后所向披靡的利器。 正是这个身份,让他更游刃有余地把中国传统哲学拆分打包,再精心包装后,华丽地呈现在西方人面前。你很难说他是在用哲学包装武学,还是用武学包装哲学。 当东方哲学、武学和传播学这样完美地结合起来,一个旷世巨星的三要素就齐活了:文经、武纬、表现力。 「现象级」完全不足以描述李小龙。他的传播艺术有多旷世?多年以后,世界上最大牌的两个华人功夫巨星合拍《功夫之王》,都要不停地引用、化用李小龙的句子,才能保住剧本仅存的一点点品质。 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Now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water into a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 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Now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 - 什么样才是真正的提升中国人形象?不是让美国观众纷纷表示「这个华裔很酷」,而是「这个人真酷」——谁看到马修·麦康纳时脑子想的会是「这个爱尔兰裔很帅」呢? I don't even look at him as being Asian. He's like... He's like Bruce Lee! He's like my idol! And that's something I guess... I don't think of so much but I guess, yeah. 我从来没想过他是亚裔。他就是……他就是李小龙!他就是我的偶像!所以我觉得,这种(族裔的)事,我真的没怎么留意过。 ——UFC Fighter Stephan Bonnar - 关于中国的开放,李小龙说,「once the opening of China happens, you know, I mean that it will bring more understanding! More things that are, hey, like different, you know? And maybe in the contrast of comparison some new thing might grow. So, therefore, I mean it's a very rich period to be in. I mean like, if I were born, let's say 40 years ago and if I thought in my mind and said, "boy, I'm going to star in a movie or a television series in America", well...that might be a vague dream. But I think, right now, it may be, man. 」 FEFLOR 1971 年李小龙谈中国开放 这几句话当然并不能显示出什么卓越的洞察力,但是听到这些话从这个人嘴里说出来,看到他说这些话时脸上的无限憧憬,你就会忍不住想: 李小龙错过了什么? 这个世界,又错过了什么? -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