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怎么清晰,画面就是不如电影画面精致精美漂亮,色彩方面也不如电影拍出来的风格多样有个性,这是为什么,能克服么? 电视摄影机或 DV 为什么拍不出电影胶片的效果? 滕飞,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这个问题乍看起来是问的数字机影像为什么画质不如胶片。可是看了附加解释,我知道您想问的问题是电影的画面怎么能做到如此精美? 这就变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等于在问电影这门视听艺术,视觉的美感是怎么实现的? 因为电影的制作有足够复杂和严密的流程,一部电影的制作包含前后上百工作人员的努力,所以它在画面上和随意拍摄拉开差距是必然的,可是这种精美是如何实现的呢,从画面上,我们可以从前期和后期两个方面去解释。 前期: 电影的拍摄任务由专业的电影摄影师承担,电影摄影师的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电影的画面质量。 这里需要额外解释一下,文中摄影师指代了“摄影组”的努力,在电影拍摄时,摄影组至少会有摄影指导、掌机员、焦点员、跟机员、摄影助理这些职位。 1.场景 电影摄影师在前期堪景的时候就会参加,在选定场景的时候在画面上有自己的发言权,一个场景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就就决定了影片的画面。如下两张图片,上图是电影截图,下图是场景的全景照片,你在这么好的场景里,能拍得不像电影吗?(当然这要感谢美工布置场景) 2.构图 构图是电影画面精致与否最有直接关系,如何把一个的场景拍的更为精美,构图是很重要的一点。 继续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电影画面中,分立的两个人,平分着画面,两人视线相像,形成了一种张力。这种构图就是很常用的对称构图,与下面的画面不同,上面电影中的画面有突出的主体,我们毫无疑问会马上注意到两个人的冲突,而下面的画面则很难说谁是主体,显得较为杂乱。(当然下面的画面纵深感也很好,不失为一张比较好看的图片) 下面这张截图是典型的电影近景人物构图(画框上边缘卡头,下边缘卡肩),人物位于画面三分之一处,在黄金分割位置,有美感。然而像这个画面并非如此简单,它在构图的细微之处表达了很多含义,比如此画面角度微俯,机位高于人眼实现水平线,显得比较有造型感;人物视线朝向画右,人物也处于画框右边,这样就形成了这幅画面不均衡的构图,右重左轻,暗示了一种危机。 3.光线 上面两点在我们日常拍照片时也可以控制,但是光线这一点,只有电影摄影师可以精确把握。 电影摄影被称为用光作画,讲究叙事的摄影师称为用光书写,可见光线在摄影师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电影剧组有专门灯光团队,由摄影组指挥,至少也有十几人,他们随剧组携带大小几十种灯具,营造各种不同的灯光氛围。 大致有一两辆卡车的类似设备和配件。 那么电影摄影师是如何控制灯光的呢,要知道,任何摄影机,dv 都有宽容度,就是它只能记录从暗到亮,一定照度范围的光线,高于这个范围,就会曝光过度。低于这个范围,就会死黑。例如下图龙门镖局画面,背景天空一片全白,就是曝光过度,严谨的摄影师不会允许这种现象出现在画面中。 基于对摄影机宽容度的理解,电影摄影师控制场景内,画面中的光比,并且细化到每一位置的亮度分配,实现引导观众视觉,造型,和表现的功能,真正实现电影摄影的意义,做到用光书写。可以说,之所以我们看到如此完美的电影画面,最决定性的原因在于你看到电影画面中的任何光线,都是人为创造,或者故意利用的! 下一截图中人物众多,可是两位主角脸上的光是最强的,将观众的视线引导向主角,目测两位主角脸上光线要强于配角 4 倍(两档光圈)。 再看下图,强硬的顶光照射在桌面上,预示着这桌上发生着改变命运的事件。(图片《无耻混蛋》) 类似的光线使用甚至成为导演昆汀的一种风格。(图片《姜戈》) 我们平时会有体会,在拍摄一场晚会的时候,因为我们无法控制光线,手机的宽容度又不够,所以经常会拍出演员脸部一片白色的照片,效果一塌糊涂。反过来,电影是可以控制现场光线的,所以摄影师人为的分布画面中光线的亮度,就能实现想要的效果,再加之利用一些电影光线造型技巧,利用逆光凸显人物轮廓,合理的使用光比制造层次,就会创造非同寻常的帅气画面,营造生活中看不到的氛围。 看一下,下图中鲜明的轮廓(图片《色戒》) 阴暗的内景氛围 4.色彩 色彩是最有隐喻功能的画面控制,最考验摄影师创造力的一项。因为电影是综合艺术,并非摄影艺术独大,编剧、表演、声音等等表现要融合,所以在许多电影中,并不是非常讲究摄影在色彩上强烈的表现。然而有表现力的色彩,会为影片添彩。 下图《花样年华》的一幕,编号 2046 的走廊门口,苏丽珍离去,却停下来思考和周慕云的感情。画面中大量的红色是苏丽珍内心激情的外化。 下图中蓝色象征着惨痛的回忆和女主角最终的自由(图片《蓝色》) 我注意到很多有一定电影欣赏品味,却不是影视专业的观众非常在意影片画面的“感觉”,其实色彩这种潜移默化的表达很多时候就是否有感觉的要素。 后期: 电影的后期也是增加画面电影感的重要因素,CGI 动画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其余对画面最直接的修改是电影的调色,胶片时期叫做配光。 主要就是通过对素材进行曝光、饱和度、对比度、色相的改变,将画面中一部分地方上色,去除不必要的杂色,凸显所需要表现得东西。因为电影的原素材几乎不会流出,所以我只有拿自己的例子简单示意一下。 下图是我恶搞室友所拍的一张照片 下图是原素材 自己拍的东西不能和电影画面比,可是道理大致一样。在调色中,我压暗了暗部,让画面有力一点,削减了原素材中大量的黄色,让画面冷峻一些,降低了红色的饱和度和明度,去除一下下杂色,把橙色部分饱和度降下来,让人脸显得白一些,酷一些,然后给暗部上深蓝色。 好啦,我想到这里基本上已经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了,电影画面的精美,源自于对电影画面的严格把控,跟摄影机有关系,但不是主要关系。例如最后两张图片,是用佳能 600d 拍摄的,使用腾龙 17-50,我并不认为它的色彩和锐度有什么不好。在同一个场景里,即使机器换成潘那维申,镜头换成蔡司 UP 定焦,让我拍,你猜我会拍出天壤之别的东西嘛?absolutely not.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