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公寓会不会被推广?你愿意入住胶囊公寓吗? 知乎用户,So what?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先科普下什么胶囊公寓出现的背景吧。 最早出现这个概念其实是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兴起的 metabolism architecture movement 翻译过来就是建筑的新陈代谢主义运动。主要是由一批丹下健三带领的日本建筑师发起的。 (当然,其中还掺杂了一批高技派的建筑师诸如 Team10,Archigram 什么的就按下不表了,跟题目联系不大,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 总之那个时候的建筑风潮是相当前卫和未来派的,不怕你不敢做,就怕你不敢想。) 他们看到了战后日本迅速发展和城市的日新月异, 于是开始思考是否建筑应当也能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于是他们从植物的生长中,和佛学的轮回思想(日本人总是很喜欢这些禅意的东西)中得到了灵感,于是想要做一个类似于主体 + 模块的形式的建筑(一般来说是塔楼的形式)。并且预制混凝土的技术发展也使得他们有能力去实现这种想法。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日本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葩诞生了! Nakagin Capsule Tower(中银胶囊塔) 那这个奇葩的设计者就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大师黑川纪章了,我认为日本建筑师名字翻译过来最带感的一位。什么史上春夜,半毛,安藤肿熊统统的靠边站。 啊,该上图片了,你们看字要看睡了吧。 当当当当,就是这个样子,像是把很多空调室外机堆在了一起的感觉有木有~~~ 恩,简单说一下,楼高 54 米,共 13 层。 放几个图解释下内部构造 解释下这张图,就是中间一个 service core(生活核心区,包括水管电线,电梯,垃圾道等等。)加上周围共 8 个胶囊为 1 层。那么这些胶囊的设计寿命是 25 年,结果现在用了 40 多年了还没换。这个生活核心筒的设计寿命是 100 年。而且因为黑先生可能设计的时候眼前一黑,这个楼只有顶层的胶囊可以被更换~~~1-12 层是固定的@_@ 你可以看到这个每个房间里面有个小卫生间,一个床和一个书桌柜。 就是这样。 那么这个楼是怎么盖起来的呢? 是这样的。我觉得画的挺明白了我就不解释了。就个搭积木一样。搞建筑的同学们可以模仿下类似的分析图。 终于把背景介绍完了,累死我了。 感谢 Wikipedia:Nakagin Capsule Tower 感谢不知名网站:Nakagin Capsule Tower, Tokyo 1969-72. 感谢我的建筑史老师:Florian Sanchez,你给了我个 C+ 我不会忘了你的! 。。。。我是很帅的分割线。。。。 那么我来说一下,这个东西的前景如何。 我觉得不是很好。至少不适合在所有地方推广。 哦,我知道你问的其实是胶囊旅馆,但是你既然加了个建筑学的标签我就多说点。 以胶囊公寓形式建筑的这座楼本身对空间有极大的浪费,因为有很多墙和很多的伺服空间没有被使用,同样的占地的普通公寓楼可以多 60% 的使用面积。其次造价很高,导致每 25 年更换一次的话经常无法收回成本。最后一点就是空间过于局限,缺乏灵活性,所以目前这座楼要被炸掉重修了。 那么我再来说说胶囊旅馆。 这是一种看起来很美的形式,便宜,干净。可是我觉得这很不人道。 你听说过一个东西叫做关禁闭吗?住在胶囊旅馆里大概就是同样的感受。 然后我还想到这个,无菌动物饲养中心哦,干净整洁。 在我们追求自由文艺的今天,把人塞到一个小盒子里实在不是什么很好的体验。 建筑的目的是布置空间而不是一味的压缩空间。 此外,一般二三线城市小旅馆的主要客源是什么,是穷游的和情侣吧。 对于旅游的来说,费了千辛万苦到了丽江,你让他住这么一地儿,他要如何自拍,想要来个 45 度的低头自拍发现手举到 25 度就没法抬了,只能拍个大饼脸:( 沈从文在边城中描写吊脚楼的时候说: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可是在这样一个旅馆,你只能看天花板顺便想想剩两块钱是买个包子还是炸串。 对于学校的小情侣来说,除非你把两个中间开个洞,否则俩人只能互相拥抱着度过这个冰凉的夜晚了,别说什么 69,我很纯洁我不懂。 此外,这个房子看起来什么都有,但是其实用起来非常的不方便,这也是我反对所谓的集成设计的原因。比如说,行李柜在你的脚边,你如果晚上忽然要用行李里的东西,你需要弯着腰把身体在狭小的空间里调转 180 度,然后拿了东西,再调转回来。睡过火车卧铺的都知道这有多么别扭。而最差劲的小旅馆里,至少我也能直起身子来。对于连东西掉到桌子底下我都懒得弯腰的人来说这实在是太折磨了,不过你要是打算练瑜伽,这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我要说到的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安全问题。 这样一个房子,基本上一旦失火了就会迅速的变成一个大烤箱,因为本身是塑料做的,而且所有的电线都是集成在内部,一旦电线短路被点燃估计 10 秒钟后就变成一个大火团了并且会迅速蔓延到旁边的胶囊里。考虑到这个东西转身极为困难,所以基本没有机会逃生,此外高温受热整个框架变形,就算你能转身门很可能也会卡住打不开,所以你就悲剧了。 当然了,还有传染病的问题…… 所以与其省 20 块钱真不如住青年旅社了。 但是在一线城市中,胶囊旅馆还是有存在的价值的。 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那些来城里进行短期居住的找工作的人。 在他们找到工作之前提供一个暂时的落脚点,虽然环境差一些,但是至少比流落街头要强。 东京新宿的一般旅馆价格大概是 1000 人民币左右一晚上, 但是东京新宿的胶囊旅馆可以便宜到 200 人民币一晚上。 所以如果北京的酒店平均价格按照 300 元一晚来算,胶囊旅馆最多收费 80 元。 要是这个价格想要维持一定的利润的话,要求必须有很高的入住率。 不过考虑到几个一线城市中的蚁族,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发展前途的。 其实下文中毛羽立对于这种社会性的论述写的更为详细,我就不再多说了。 因此这种形式的建筑只可能作为主要建筑形式之外的一种补充,一个廉价高效但是很差劲的解决办法,永远不可能成为城市未来建筑形式发展的主流。 As an architect, I serve for better life。 知乎里有几个同学给出了不同的意见,我大概给回复一下。 首先是对于这个胶囊旅馆空间的定义的。 你是定义为一个居住的空间,还是一个简单的容身之所。 如果是后者,那么你住帐篷,或者搭张床,亦或者是桥洞底下,其实区别不大。因为你并没有除了睡觉之外的额外需求。 但是如果是居住,我觉得是有很多欠缺的和不便的。我作为一个建筑师来说,一个空间里放一个电视不代表满足了娱乐需求,电视跟头部的角度,电视的尺寸,整体空间的音效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当考虑到了这些之后,胶囊旅馆就不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了。 学生公寓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至少从空间的角度来说没有硬伤,软件配套的问题是可以慢慢解决的,但是胶囊旅馆这种先天空间硬伤的东西是无法被解决的。 当然了,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调节机制,每个人对于舒适二字的定价是不同的。所以我也没有完全否定胶囊旅馆的价值。但是我觉得建筑学的角度来说,直觉告诉我应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也许我可以在我的硕士设计中探讨下这个问题。 毛羽立,当一个人成了谜 一看到这个问题就知道答案里会出现黑川……赞同数最多的第一个回答已经说了很多关于建筑的了,我来说点儿关于生活的。 首先,胶囊公寓的定位是什么 隈研吾在《十宅论》里把日本的住宅分为 10 类,并分别归纳了每类住宅的目标人群及其生活方式。与胶囊公寓最接近的,应该是“单身公寓派”——五到六坪大的混凝土小空间,厕所浴室一体化的组合式浴室。它的原型是商务旅馆的客房,是“旅馆式家庭”的抽象和夸张。 那么谁会住在胶囊公寓里呢 隈研吾的答案是:现代都市的单身者。他们理想的生活状态不是安定下来,而是要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在不得不开始安定下来以前,他们不是想拼命努力,而是想就这么游荡着。旅馆般的空间同时也让他们产生有关性的联想。 胶囊公寓有什么特点 无论是厕所、浴室、甚至是厨房都被塞进这个小空间里,个人的生活被局限在这样的组合体中。建筑物的主体构造是混凝土,房间的上下左右都是混凝土,就连走廊的通道也被隔音铁门给隔断了,这样就完完全全成为了一个密室。 所以,关于胶囊公寓会带来什么样的生活,就不言而喻了。人员流动会很大,并且以职业不稳定的年轻人为主,如果是在天朝,估计会包括不想住宿舍的大学生、同居的小情侣、独立艺术家、自由职业者、自命不凡的疯子、开启炼丹炉模式的考试党、收入不高又喜欢玩乐的单身汉、激进的摇滚青年……我对以上人群没有歧视,但我很难想象这些人凑在一起,可以组成一种平静、恬淡、舒适、安全的生活。(我突然想起《闪灵》结尾处的那些房间) 胶囊公寓还有一些别的问题。把人塞到一个个小格子里,姑且不论舒适与否,我认为至少是很不低碳的。本来 90㎡ 的房子才需要一套厨卫,现在这么小的一个格子也需要一套,会增加很多管道之类的设施;为了良好的隔音,房间的四壁需要吸声材料,增加了成本;绝大多数房间不占据良好的采光朝向,全部房间没有自然通风……至于“增生”的概念,至少在目前,还只是代谢派的理想国罢了。 当然如果指的是胶囊旅馆,就另说了,我自己在台湾住过胶囊旅馆,感受不错,如果在大陆推广,主要问题在安全性能和管理模式上。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