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魔术的时候如何让大家鼓掌? Roc Lee,电视人/影迷/剪辑者/剧作者/小说译者/影视译者/英语老师/新闻主播 因为很多方面的原因,在中国,showmanship(吸引观众的技巧)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没有档次的东西——就像很多人相信苹果产品的成本在于物料成本,对于表演,大家也倾向于认为表演本身的难度才是一切。 让苹果成功的,不光是苹果的产品品质——乔布斯的 showmanship 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时代对于近景魔术师来说是十分苛刻的,因为大家都在电视上看过很多类似的「戏法」了。所以魔术本身很难吊起大家的胃口,这时候便需要魔术师在「呈现」上做很多功夫。刘谦头几次上春晚的时候,还有人以为「揭秘」可以贬低刘谦,但换了其他魔术师上了,才知道刘谦的高明不在于那几招 tricks,而在于怎样展示这些 tricks。 一个顶级魔术师肯定不是一个「变戏法的」,而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舞台导演、一个优秀的舞台演员、一个优秀的舞台剧作者。导演和剧作者确实可以靠寻求他人帮助来解决,但那会大大缩减魔术师能表演的范围。 所以魔术师一定要把控住表演的节奏。 我有一个朋友也是不错的近景魔术师,经常走穴表演。但是我看过他某次在户外一个商业宣传的场合表演,表演过程中他马不停蹄,戏法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而主持人在后面对着话筒不停地赞叹他的表演——这就很糟糕。他没有把节奏控制到张弛有度,也就没能控制观众心理变化的节奏。我们说心情像「绷紧的弦」时,在魔术表演中,这根弦是需要魔术师去拉的。主持人在旁边不停找话赞扬反而起了反效果——感觉好像他的表演太差了,需要旁人鼓励似的。所以台下的观众也是表情麻木,毫无反应。 这大概就是题主不想「提醒」观众鼓掌的原因。 要在不提醒的情况下让观众做出预期的反应,第一,如前所述,在这个大家在电视上看过太多魔术的时代,是很难做到的;第二,这是一项通过长期练习在反馈中获取经验和教训以后获得的技能,是跟具体的表演内容紧密相关的。就像做 stand-up comedy 的表演者(比如黄西),都是在小俱乐部里历练,用各种段子做试验,根据观众的反应不断修改调整,最后才成就一个专业的艺术家。 而那一天到来之前,「提醒」也未必就是一件格调不高的事儿。最重要的,毕竟是表演的效果。只要「提醒」的方法是对的,观众并不会一定会反感。 最初级的手段当然是「托儿」「领掌」了。当你还没琢磨出怎样控制表演的节奏时,用这些辅助的手段是可以帮助你达成表演的效果的。当然,当「托儿」也有技巧,有的时候「托儿」没演好,也能把表演搞砸。 三个托儿是不错的选择。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出声的可以有:甲、乙、丙、甲乙、甲丙、乙丙、甲乙丙……三个人可以搭配出七种模式,就不会重复太多次,也就不容易暴露。 当然,请托儿显然不如自己控场靠得住。自己索掌,其实也可以高端大气的。比如李敖在北大演讲时发现观众没反应时索掌的方法: 这句话说了大家好像都不太笑。我告诉你,这就是我感到难过的一点。为什么?讲演坐在这里,最怕四样事情。第一样事情,人不来听;第二样事情,来听了,跑去小便(笑声);第三个,小便以后不回来(大笑);第四个,不鼓掌(大笑加掌声)。世界三大男高音里面有个大胖子(帕瓦罗蒂),他跟我同岁,中间还有一个小胖子……中胖子,叫做多明戈。多明戈一上台就是这个姿势(张开双手),请你们鼓掌。为什么不鼓掌?因为我太传神了,你们都忘了鼓掌了!鼓一次掌吧(掌声)。 这样索掌会让观众反感吗?大部分观众只会觉得他幽默了。并且,提醒过这一次之后,大家的掌声便来得更自觉了。 黄子华索掌的方法也妙。他做栋笃笑的时候有一次遇到了稀稀拉拉的掌声。他的反应是这样的: 拍手掌的人,组好了团再拍(爆笑和掌声狂起)。每一场都要由我来说(掌声和笑声达到高潮)!不要乱拍。你要拍手掌,先看一看周围,看有没有人拍,没有人拍就不要拍。省下来。(这样)很难受的。我们有个精神病人会觉得,「好端端的怎么忽然有个人在那里拍手掌啊?」(观众大笑) 希望这些案例都可以给题主带来启发。这些看似机智的临场反应,其实多半是当事人预先设想过的情境。要让大家鼓掌,就要预想到所有可能的冷场情况,预先设计出预防的策略。比如,在题主的魔术中,可以先准备这样的策略(用 EXCEL 和 PS 临时画的草图,希望可以表达清楚): 切忌闷头表演,多与观众沟通。学会感染情绪,是把技术变成艺术的不二法门。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