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儿童成长有规律,「早点学东西」不一定是好事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6-0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278
    赞:
    46
    北京「严查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可能会给幼儿教育带来怎样的影响?

    [​IMG] 知乎用户,永远有困惑,不停在思考

    利益相关:教育学专业,教育行政从业者,孩子在幼儿园,妻子教小学。

    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正确的决策。

    理论上,儿童心理发展有几个特征:

    1. 顺序性。儿童心理发展一般遵循“感知、运动、情绪、动机、社会交往、抽象思维”这样的大致顺序,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实质的过程,不同孩子的发展可能加速或延缓,但发展的顺序或程序不能改变。
    2. 阶段性与连续性。儿童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但各阶段又保持连续性,前一阶段会出现后一阶段的萌芽,后一阶段会保留前一阶段的痕迹。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进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但仍会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3. 不均衡性。一方面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在关键期掌握某项能力相对容易,提前或错过后再想掌握就要付出更多努力,比如 2-3 岁是口头语言关键期,4-5 岁是书面语言关键期。另一方面男孩和女孩的发展速度不均衡,如女孩 10 岁进入青春期,男孩 12 岁才进入青春期。
    4. 稳定性与可变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可能一夜长大。教育影响施加到孩子身上,可能过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效果。
    5. 个别差异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儿童发展虽然整体上有规律可循,但具体到每个孩子,仍需要家长细心观察判断。

    这里面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点是关键期。孩子入园和上小学的年龄、每学期的学习大纲,这些都不是随意定的,是全世界和国内大量教育专家进行大量研究才确定的,保证可以给大多数孩子在适当的年龄学习适当的内容。幼儿园小学化违背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规律,一方面幼儿学习小学知识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另一方面幼儿本该用于发展感知、运动、情绪等能力的时间被挤占,错过关键期后很可能影响其成人后的生活、学习。

    第二点是个别差异。每个孩子发展的快慢不一,学会走路、说话,掌握交流能力等的时间有早有晚,这是正常的。有研究表明,不论各项能力发展的早晚,儿童在 6 岁时基本达到接近的水平,不同儿童间的差异会变得很小。家长往往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或欢喜,或忧心,其实大可不必。天才很稀少,有缺陷的也不多,绝大多数孩子是正常水平。教育,就是静待花开,急不得。

    现实与理论永远是有差距的。现实中为什么会产生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呢?

    1. 家庭教育的盲目性。能主动学习教育常识并按照教育规律进行家庭教育的家长还是少数,大多数家长是凭经验教育孩子的,但他们的经验往往靠不住,其教育方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超前学习或者俗话说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这种盲目性的体现。在很多家长看来,自己的孩子会些同龄孩子不会的东西,就是自己教育的胜利,却从来意识不到孩子为提前掌握这些东西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2.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长期忽视。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毫不重视学前教育,当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突显之后,就出现了没有合格教师,没有教学规范的局面。幼儿园无力对抗家长的错误观念,只能迎合,不教写字算术家长会认为钱白掏了。甚至很多教师没有开展幼儿活动的能力,不教写字算术就没法组织教学活动。
    3. 商业培训机构的过度炒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固然是部分家长的心理需求,但真正让这句话火起来的,还是商业培训机构,它们从这句话中看到了家长的恐惧,看到了商机,于是用这句话吓唬家长,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知道了这句话,越来越多的家长对这句话笃信不疑。
    4. 小学的推波助澜。当小学一年级教师发现大多数孩子都已经掌握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就会对这些内容一语带过,甚至直接跳过。这又绑架了那些反对幼儿园小学化的家长,你不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学小学的东西,到小学老师不讲可怎么办?于是恶性循环,所有家长都被绑架了。这种局面是如此荒谬,我的同事和教育学专业的同学都对此颇多感叹。

    幼儿园小学化对孩子有哪些危害呢?

    1. 提前学是在做无用功。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只能在刚进入小学时有所体现,就是孩子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比那些没有提前学习的学生学习好。但到了二、三年级,这种优势就将消失,因为那时学生们将重新站到相同的起跑线上。只能在一年级保持优势实际没什么意义。
    2. 造成幼儿心理发展缺陷。在幼儿园学习小学的教学内容,实际是让小学挤占幼儿园的时间。幼儿本来应该在幼儿园里重点发展感知、运动、情绪等能力,培训良好习惯,为良好的性格和人格奠基,但小学化严重的幼儿园往往忽视或者没有时间去组织幼儿活动来发展这些能力,而一但错过窗口期,这是无法弥补的。也许无法从外表观察,但这会在关键时刻暴露出来,并在潜意识和性格中影响孩子终身。人的儿时经历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可以从儿时经历中找到原因,这在西方已经成为公众的常识,所以西方家长很注意保护孩子的心理。幼儿园小学化对孩子的影响也许不是致命的,但避免幼儿园小学化无疑会让孩子更健康更幸福。
    3. 造成幼儿心理压力过大。让处于知觉思维阶段的幼儿去掌握形象思维的知识,是非常困难的。他们很难理解,即使记忆也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在学习过程中也将体会到较大的挫败感。幼儿心理不成熟,抗挫搞压能力很差,过大的压力不利于形成自信积极的性格。大家都说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道理其实都明白。
    4. 造成儿童不良的学习习惯。小学低年级是培训学习习惯的好时机。超前学习的孩子,在小学低年级学习时会对自已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任务作出错误的判断,误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很强,学习任务很简单,但这只是错觉。小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本来就差,加上这种错误的判断,更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的不良习惯,难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到高年级开始学习新内容时,必然茫然无措,如果再被其他同学超越,更会造成较大的心理冲击。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双生子爬梯试验

    实验的对象是一对双生子,其中一个双生子从 48 周起每天进行 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 6 周。到第 52 周时,他才能熟练地爬上 5 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进行爬梯训练,而是从 53 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结果发现两周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成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IMG]

    格塞尔的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心理主要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自然成熟理论),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教育不能改变发展的主要时间进程,只有在儿童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育才能使发展有所加快。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可能会在一定时间里占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这种优势并非自然形成,不一定能长时期地保持下去,并且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从这个实验格塞尔得出的结论是: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

    但在我们的现实中,很多父母急于求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施加各种培训,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年龄与培训内容是否相符。在学校教育中也是如此,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获高分,片面追求高、难、快,本来到了高年级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硬要学生在低年级就理解和掌握。为此,他们往往采取高强度的机械性、模仿性、跟随性的训练,来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等到孩子在身心都达到一定标准的时候为其选择合适的训练才能快速地促进孩子的发展。而“合适的时候”就是一个关键期。​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