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啦A梦》中的角色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翻译名字? 四月雨,ひとり上手 《哆啦 A 梦》的角色会存在不同的译名,根本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 这些译名是在不同的时代,由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出版社,雇请不同译者来译制而得到的。 不同地区的语言习惯不同,每个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也不同,加上一些特殊时代地区的政策影响,导致了汉语圈哆啦 A 梦中各角色译名的混乱。 这种乱象直到日方出版社根据藤子·F·不二雄先生的遗愿——统一世界上各国各地译制版《哆啦 A 梦》的译名——之后,才逐渐得到改善。 题主的原问题,其实答到这里已经可以完结了。但关于译者为什么取了这些译名,细讲的话可以延伸出许多话题。 以下,即为延伸出来的跑题内容,也可以当做《哆啦 A 梦》的一些冷知识吧。 有些译名想要说清楚,必须明白原名的含义。 简单说说吧。 ■ 哆啦 A 梦,原文“ドラえもん”。 曾译名(出自哆啦 A 夢 - 哆啦 A 夢 wiki): 哆啦 A 夢、多拉 A 梦、小叮当、叮当、阿蒙 (早年大陆最流行的译名是“机器猫”,哆啦 A 梦 wiki 并没有收录。或许编辑者并不认为那是名字吧。) 按照对藤子·F·不二雄老师的访谈,以及老师画的漫画《哆啦 A 梦诞生记》,哆啦 A 梦的造型和名字,都是由野猫(ドラ)和不倒翁玩偶(えもん)组成的。 所以,这个名字可以拆成两部分。 ①ドラ,日语接头词缀,有粗野的、放浪的、冒失的之意。比如ドラ猫,指喜欢偷食、捣乱的野猫;ドラ息子,指喜欢恶作剧的熊孩子。用在这个名字里,暗指哆啦 A 梦冒冒失失,经常拿错道具帮倒忙。 同时,日语“銅鑼”的发音也同样是ドラ,所以引申出了哆啦 A 梦喜欢铜锣烧的设定。 ②えもん,日语里写成汉字其实是“衛門”。日本古代男性名字的常用后缀,很多武士、家臣的名字都是 XX 卫门什么的,比如动画片《一休》里面的新佑卫门。哆啦 A 梦其实就是铜锣卫门。取这样的名字,一是暗指他是来帮助、辅佐野比的,二是 22 世纪来的未来机器人,结果名字叫做 XX 卫门,来制造反差的幽默效果。 翻译成“哆啦 A 梦”,是完全的音译。 早年大陆引进 TV 版翻译成“阿蒙”,是名字后半部分的音译。 早年大陆漫画的“机器猫”,是猫型机器人的意译,应该是最直观的译名了,在大陆地区广泛流传。 台版早年翻译的“小叮当”,有传说由来是铃铛的响声(哆啦 A 梦脖子上挂着铃铛),由于可爱又便于记忆,流传也非常广泛。 (2014/10/27)补充一点: 为什么哆啦 A 梦的译名非常少见地使用了汉字和字母混排呢?而不是翻译成哆啦艾梦、哆啦阿萌什么的呢? 这是出自于原文就是片假名和平假名混排的这种设定。 那么,为什么原文ドラえもん的名字一半是片假名(ドラ)一半是平假名(えもん)呢? 根据方倉陽二所著的『ドラえもん百科(监修/藤子不二雄)』1 卷 107 页所描述的,原本哆啦 A 梦的名字全都是用片假名书写的(ドラエモン),但是在工厂生产完了,进行机器人登记的时候,哆啦 A 梦写完名字的前部分ドラ后,想不起来后半部分的片假名エモン怎么写了(果然是不良品啊(-_-),只好写平假名えもん。于是哆啦 A 梦的名字就一半片假名一半平假名了。 汉语版“哆啦 A 梦”的译名,采用一半汉字一半字母,实际上是非常忠实地反映了这个设定的。 看到有不止一位朋友提到哆啦 A 梦的名字来源是英语单词“Dream”,这里特别辟谣一下,这应该并不是事实。 关于这个“Dream”,主要有两种说法,分别澄清一下吧: ①哆啦 A 梦的名字是英语单词“Dream”的日语发音。 哆啦 A 梦的发音是「ドラエモン」(罗马字:Doraemon),「Dream」作为外来语的片假名发音是「ドリーム」(罗马字:Dorimu)。只有第一个假名「ド」相同,硬说相似实在是很牵强。 ②哆啦 A 梦的名字是英语短语“Dream on”(夢を叶う、梦想实现)中 e 和 a 对调形成的。 这个说法比第一种看起来好像更靠谱一点,但其实也是有破绽的。首先“Dream on”并非一个英语中常见的固定搭配,能查到的比较接近的来源是 Aerosmith 的一首单曲而已。而且,“Dream on”的意思也不是梦想实现,而是持续做梦……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跟 Dream 这个单词有关系的说法,完全没有原作者藤本先生的支持。 所以,我猜测第①种传闻应该只是读者对于 Doraemon 名字的附会(大概也是为了讽刺日本人英语发音不好?),第②种传闻有可能是为了增加可信性,对第①种传闻作的二次演绎。但总之都和作者本人公布的角色名字来源无关。 ■ 野比大雄,原文“野比 のび太”(のびのびた)。 曾译名(引自大雄 - 哆啦 A 夢 wiki): 野比、康夫、大宝(台湾动画)、叶大雄(台湾早期)、程大雄(香港早期)、延太(科学普及出版社)、野比野比太、野比康雄。 姓和名字的前部分发音是一样的,写成假名是“のびのび太”。のびのび是日语里的一个形容动词,有悠悠闲闲、拖拖拉拉的意思。暗示了野比是个悠闲度日的拖延症患者。 另一方面,姓与名发音相同,也是为了制造喜剧效果。 关于“のび太”实际的汉字,在某一话中,描述野比诞生的那一天的故事,父亲野比のび助在给孩子取名的时候,说希望他茁壮成长所以叫做のび太(发音のびた),而这个发音所对应茁壮成长的含义的汉字,只有“伸びた”,所以个人认为这个名字如果直译,翻译成“野比伸太”来体现这段含义,比翻译成“野比野比太”来突出喜剧效果要好。“延太”也是のびた发音对应的日语汉字之一,所以其实翻译成延太也可以的。 在大长篇动画电影《大雄的平行西游记》中,出现过「乃比太」的汉字写法。不过这一设定,官方并没有沿用到之后的作品中。 关于译名,姓的部分一般都采用了汉字直译。 名字的部分,无论是之前大陆翻译的“康夫”,还是现在大陆官方翻译的“大雄”,或者台版动画的“大宝”,应该也都是考虑了茁壮成长这层含义。同时,为了便于小朋友接受和记忆,取了简单的译名,没有使用“伸太”的直译。 台版的“叶大雄”译名,是因为在某段时期台湾引进的所有作品中的人名,全都华人名化了,所以臆造了一个华人姓氏加上去的结果。以下其他角色的华人化的译名,也是同样的原因。 ■ 源静香,原文“源 静香”(みなもと しずか)。 曾用名(引自源靜香 - 哆啦 A 夢 wiki): 简称静香(しずか),早期曽作静子(しずこ)又訳作静儿、宜静、小静、静宜、静静、静怡等,全名又译作袁宜静、林宜静、陈宜静、陈静香、林静宜等 姓氏的“源”在日本是贵族姓氏,暗示静香原本出身于贵族之后,同时光是听到みなもと这个姓氏,就能够感受到高贵的气息了。 而名字しずか,本就是安静、娴静的意思。这个名字,从姓和名两个方面,凸显了静香优雅的气质。 大陆译名为汉字直译。早期翻译中“小静”、“静儿”的称呼,应该是把日语的“静ちゃん”直译的结果。“静子”的翻译,应该也是出自“静ちゃん”,为了突出日本女孩名的感觉而加上了“子”字。 早期台版“宜静”的翻译,也是把原名华人名化的结果。 ■ 刚田武,原文“剛田 武”(ごうだ たけし)。 曾译名(引自胖虎 - 哆啦 A 夢 wiki): 胖虎(日语:ジャイアン),又译作技安、肥仔、武技安、大雄、大熊、大胖、阿广,本名为刚田武(日语:刚田武,假名:ごうだたけし,英语:Goda Takeshi)又译刚田虎、刚田技安、武刚健、刚田胖虎,另在未来的百科中作乡田武(郷田武)(〈发现了土龙〉)。 只看汉字就明白,取这个名字是为了体现胖虎孔武有力的形象。 不过一般大家都叫他的外号“ジャイアン”,这个外号的语源是“ジャイアント”(Giant),是巨人的意思。 (PS:日本还流传着一条都市传说,说「ジャイアン」这个外号的由来是「ジャイ子のあんちゃん」(胖妹的哥哥)的缩写。确实漫画连载中,胖妹比胖虎更早出场,但这个缩写的由来未经证实,仅供大家参考。) 看过一段对藤子老师的采访,胖虎这个角色,一开始是只有“ジャイアン”这个外号,在连载途中,需要用到名字时,想着要取个“强而有力”的名字,才临时取了刚田武这个名字。 在称呼使用的区别上,一般来说,男性小伙伴们都直接用“胖虎”,静香等女同学叫他“武”(中文版未作此区分,都使用“胖虎”来称呼),父母叫他“武儿”,叔伯等长辈叫他“小武”,学校老师叫他“刚田君”。 名字是直译。早期漫画中见过“乡田武”的翻译,确实是由于原版漫画中就出现过这个名字,可能是早期漫画连载时,这个角色的名字尚未完全固定下来的缘故。 “武刚健”自然也是华人名化的产物。 外号大陆方面历年的“大雄”、“大熊”、“大胖”、“胖虎”都是意译,台湾方面的“技安”是音译。 PS:个人非常喜欢“胖虎”这个翻译,亲切、趣逗又不失威慑力,比之前的几种翻译都讨喜多了。 ■ 骨川小夫,原文“骨川 スネ夫”(ほねかわ スネお)。 曾译名(引自小夫 - 哆啦 A 夢 wiki): 林阿福(阳铭版)、小强和强强(中央电视台)、阿福、强夫、哲夫、素根夫、牙擦仔、小歪、小孬、小宝、王小夫 姓氏骨川,是现实日本并不存在的姓氏。骨川的发音是ほねかわ,ほね是“骨”,かわ是“皮”。取这个姓,是为了与虎背熊腰的胖虎对应,指他瘦得只剩皮和骨……。在用作名字时,用日语中同音的“川”取代了“皮”,使之看起来更像真实的姓氏。 名字スネ夫,应该是出自动词“すねる”,是闹别扭、强迫的意思。暗指该角色别扭的性格。 姓的翻译一般是汉字直译骨川。 关于名字,大陆早年翻译成“强夫”应该是取强迫的含义意译。近年翻译成“小夫”一是简化名字,二可能也有他身高最矮的因素,取名小夫方便儿童记忆。 台译的“阿福”,有可能与日语原名无关,应该是臆造的名字,不知道是不是和他家境富有有关。也有可能是“福”与“夫”同音的关系而做的同音转译。 “素根夫”的译名,是把假名スネ分别用日语中该发音的常用汉字代换了。 早年我还曾看到过把スネ直接写成同音日语汉字的“骨川胫夫”的翻译,你别说,除了不像正常名字以外,骨和胫倒也对仗。 根据朋友提醒,早期还有版本翻译为「小孬」。 仔细想了一下,这其实还算个挺有可取之处的译名。 首先,「小孬」这个发音,我感觉有可能是「スネ夫」的低龄化空耳音译.....同时「孬」这个字也双关了角色有时候怂蔫坏的性格。 (当然,这个猜测不排除是我过度解读。或者,这个名字或许并不是译名,是译者根据角色性格自己取的名字。) 当然这个名字也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实在不像是一个名字,而像是一个绰号。(正常来说,父母不会用这个字来给孩子取名吧)但,漫画故事中,除了胖虎常用绰号,其他人互相称呼大都用的是名字。「小孬」这个名字,小伙伴们互相叫违和感还不算太高,家里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也这么叫就太…… 所以这个译名在后来也就被弃用了吧。 「小歪」应该也是这个类型的翻译。 经提醒,过去还有过「牙擦仔」这个译名。 这应该是来自于粤语区的翻译,作为北方人的我,对这个词是很陌生的。查了一下粤语词典,「牙擦仔」是一个贬义词,指自负、轻狂的年轻人。 这样就明了了,这个名字也不是翻译来的,而是根据角色设定来取的本土化绰号或者小名吧。 ■ 出木杉英才,原文“出木杉 英才”(できすぎ ひでとし)。 曾用名(引自出木杉英才 - 哆啦 A 夢 wiki): 出木杉英才(日语:出木杉英才,英语:Dekisugi),初出时作明智,早期(如〈税金鸟〉)曾称作出木杉太郎(日语:出木杉太郎),简称出木杉,但在漫画中有时作出来杉(出来杉),简称小杉、优杉,日语一般称作出木杉君(出木杉くん),早期台湾译作王聪明,青文旧版一度译作泰好,香港又译出木彬、彬仔,华视曾短暂时间译为小明。 姓,出木杉,也是现实世界不存在的姓氏,できすぎ是动词できる(能干)的连用形 +すぎる(过于)的一个日语固定语法,连起来就是“过于能干”、“优秀得过分”的意思。 英才是很常见日本男性名字,就是字面意思,优秀的男子的意思。 今天又仔细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个角色的名字也蛮混乱的。主要问题也是早期作品中,角色设定尚未固定所造成的,日文名字就有 3 种、姓氏出现过 2 种。(原来真的有出木杉太郎这个原名设定啊……, @Cronop Ge ,但我在评论中提到的那段情节应该出自《把静香夺回来》那一话,手头无书无法对照,或许是我记混了?) 早期原版漫画里,经常写成「出来杉」,后来应该是为了看起来更像是真实的姓氏所以统一成了「出木杉」。 这个角色的译名基本上都是汉字直译。 「出木彬」单纯地就是译者看错字了吧…… (2015/05/30)更新: 根据提醒: 出木杉的旧台版译名也是极其本土化的王聪明… 还真是好直白的名字啊…… 没啥好解释的,按照角色设定取的本土化名字。一并列出来作为补充,感谢提醒。 对了你和「王小明」同学是不是失散到不同漫画里的兄弟……? ■ (胖妹),原文“ジャイ子”。 曾用名(引自技子 - 哆啦 A 夢 wiki): 技子(ジャイ子,英语:Jyaiko)是胖虎的妹妹,又译作玉枝、胖妹、小花、阿花、阿珠、小珠、刚田兰、技兰、洁子等 这个角色没有本名的设定,原因是最初相对于静香“女神”般的设定,胖妹的设定完全是相对立的丑陋、粗鲁等负面形象(喜欢画漫画的设定是到连载中期才加入的),藤子·F·不二雄老师担心与这个角色名字相同的女孩会因此而被同学欺负,所以只是取了「ジャイ子」这样一个比较奇怪的不大可能和真实人物重名的“绰号”。 一般的说法是,胖妹(ジャイ子)的称呼来自于胖虎(ジャイアン)。但也有相反的都市传说存在(参见上面胖虎的段落)。在设定上是先有的胖虎还是先有的胖妹不好考证了,但大部分翻译中,两个人的称呼都是相对应的。 ジャイアン⇔ジャイ子 胖虎⇔胖妹 技安⇔技子 其余的玉枝、阿花、阿珠等等的译名,猜测都是译者臆造的。没办法,毕竟「ジャイ子」根本不是正常的日本人名,不像现在我们可以根据整部漫画的角色设定来给她定一个名字,在初译的年代暂时造一个名字也是可以理解的。 笔名クリスチーネ刚田(克莉丝汀娜刚田),也曾译作克莉丝金刚田、爱丽斯金、姬斯芝尼刚田(香港),克里斯蒂奈·刚田(天空字幕组) 反差萌的笔名。毕竟克里斯蒂奈老师是画少女漫画为主的(后期也开始挑战搞笑漫画),所以取了这么范特西的笔名吧。 因为是笔名,所以各方面基本都是音译,只是由于各地文化习惯的不同做了不同的处理而已。 ■ 哆啦美,原文“ドラミ”。 曾译名(出自哆啦美 - 哆啦 A 夢 wiki): 港译多啦美,台湾旧译小叮铃,香港旧译作叮铃或叮美、叮叮、哆啦咪 哆啦 A 梦的妹妹。 其译名也许来自于此: 在 1973 年 6 月号《小学三年生》的资册性短篇〈哆啦 A 梦的时光机大图解〉中,其日文名字为“ドラ美”,但在其他作品和书籍中,未见该汉字。 但其实日本女性名字中的ミ假名,最常见的对应汉字之一就是“美”,所以可能翻译的时候根本没有考据这个,而是直接翻译的。 「哆啦咪」的翻译是直接音译的。 「小叮铃」的译名当然是为了与哆啦 A 梦的旧译名「小叮当」相对应。「叮美」同理。 在大陆早期的盗版中,我还见过翻译成「咪咪」的。应该是因为那个版本哆啦 A 梦翻译成「机器猫」,无法给妹妹配一个对应的名字(“机器妹猫”大概不合适……,哆啦咪又太突兀),所以只用名字的后半部分音译了吧。 说一个跟名字无关的冷知识,其实最早关于哆啦美的构想来自于读者投稿,形象与现在差别很大,而且最初的设定并非哆啦 A 梦的妹妹,而是女朋友。(已经分不清是在普及冷知识还是扒黑历史了……) 后来藤子·F·不二雄老师根据这个构想,修改之后登场的角色,就是现在我们熟悉的哆啦美了。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