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是我?怎么从心理和生理上解释? Owl of Minerva,Hic Rhodus, hic salta 问题非常复杂,涉及认知心理、哲学等多方面,而且人们对这个问题莫衷一是,我斗胆一答: 镜子测试(Mirror Test)、自我概念 镜子测试是一个自我认知能力的测试,该测试用来判断动物是否有能力辨别自己在镜子中的影像。最初由 GG Gallup 提出[1-2]。在测试中,实验者在动物身上标上两个无味的颜料斑点。测试斑点在镜中可见,而对照斑点则放在动物身体上可触及但不可见的地方。然后观察到动物的反应,以判断它是否意识到测试斑点是在自己身上,而同时忽视对照斑点。已经通过镜子测试的动物包括:所有类人猿种,猕猴,大象等。猫、狗和绝大部分鸟类都通过不了镜子测试。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人类来说,并不是生下来就能通过镜子测试,而是要等到大概 18 个月大的时候[3]。当然,这个研究也简化了大量的复杂问题,没通过测试的儿童到底是因为没有自我概念,还是没有认识好自己的面貌。失明很久突然复明的人也无法通过镜子测试,可以怀疑实际上儿童在通过镜子测试之前就已经有了自我概念,或者认同了自己的外貌。 本我、自我、超我(Id, ego and super-ego)与延迟满足 虽然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与弗洛伊德时代,以及他的理论体系完全的不同。但是我们讨论自我认知这个问题时,还是不能绕过他晚年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概念。弗洛伊德所谓的“本我”,是指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代表人最为原始的满足本能的欲望,比如饥饿、生气、性欲等。本我的遵循享乐至上,追求满足生物性的需求,同时避免痛苦。“自我“大致上指人类意识的部分,本我遵循现实,抑制享乐原则。“自我”调节心中的思想和围绕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之间的关系。而“超我”则是管制者的角色,追求完美,遵循道德。“超我”站在“本我”的对立面,维持个体的道德感、避免禁忌。 关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联系和对抗,最形象的解释莫过于延迟满足实验(Delayed gratification)。最早由 Walter Mischel 设计和提出[4-5]。最初实验设计是 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实验过程中,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 15 分钟的时间。 “本我”对食物的渴望,“超我”对奖励的追求,以及“自我”对二者之间的调节并作出的反应,在各个孩子身上并不不相同。然而延迟满足实验并没有在这个小房间就结束。几年之后,实验者发现这些儿童的学习成绩与他们小时候“延迟满足”的能力存在某种联系,当年马上按铃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成年之后的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有更高的体重指数并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问题。而那些可以等上 15 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数百分。 --新皮层、非均值皮层(Neocortex, Allocortex)与意识的对抗-- 新皮层(neocortex)是由端脑泡的假分层上皮演发而成。在人的大脑半球上方,具有 6 层结构,又被称为均匀皮层。它占据成年人整个大脑皮层表面的 94%。 之所以叫做新皮层,是因为它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较晚出现的皮层。它负责所有的高级认知功能,包括语言、视觉、嗅觉、认识、记忆、行动,判断、思考、注意等功能。与之对应的,大脑的其他部分叫做非均匀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其分界并不清楚)。非均匀皮层(主要是旧皮层 Archicortex)在神经进化中出现的比较早,大概对应大脑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 旧皮层负责人脑的饥饿、睡眠节律、自发反应、性欲等最基本的功能。是人体的“本能中枢”。其对人的条件主要通过核团完成。由于其体积并不大,而负责的功能又非常之多而且关系复杂,因此对每个功能调制的核团,经常相互之间的距离非常之近。 以下丘脑(Hypothalamus)为例 虽然其体积不到 4cm^3,它负责调节体温、血糖、水平衡、脂肪代谢、摄食习惯、睡眠、性行为、情绪、荷尔蒙(肾上腺素及皮质醇等)的分泌,以及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它接收从自律神经系统而来的讯号,并决定相应的行动。当人类遇到恐惧或兴奋的事情,身体的自律神经系统会向视丘下部腺体发出讯号,从而使身体加速心跳和呼吸、瞳孔扩张,并增加血液流量,以使身体能够及时作出相应的行动。 如若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对应,旧皮层产生的命令大概相当于“本我”,而新皮层则对这些基本的命令产生调制和对抗,对应“自我”和"超我"。我们大脑中的这两个皮层之间的命令对抗总是能令我们映像深刻。我们每一次的拖延症发作、对欲望的缴械投降,都是我们脑中旧皮层的胜利。但是我们每一次的克制,则对自我的成长作出了贡献,甚至是对人类的进化做出贡献。因此才会有新皮层在进化过程中占大脑比例的不断扩张。 --自我对抗、二元论(Dualism)-- 本我与超我的对抗、旧皮层与新皮层的对抗、身体与意识的对抗、魄与魂的对抗,在二元论的概念下似乎归于一处。我们一方面,不愿轻易向欲望投降;令一方面,当然不愿意相信,我们所谓的“自由意识”,只不过是“一堆神经回路、高级条件反射和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而已”。 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并不只是意味着接受自己的外貌,还意味着在与自我欲望的斗争之中、与社会的和自然的关系之中,不断完善的、动态的自我了解和认同。我们总有一个完美自我的预期,像道林・格雷的完美画像一般,虽然有人在这对抗中缴械了,但是这完美画像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并不会消失。我们追求生活的意义,即使每天被繁芜琐碎淹没;保持对自己的怀疑,即使被人多人认为非常成功。我们本质上还是向着尼采的,而不是向着虚无的。 [1] Gallup, Gordon G. "Chimpanzees: self-recognition." Science 167.3914 (1970): 86-87. [2] Gallup Jr, Gordon G., James R. Anderson, and Daniel J. Shillito. "The mirror test." The cognitive animal: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animal cognition (2002): 325-33. [3] Lewis, Michael, and Jeanne Brooks-Gunn. Social cognition and the acquisition of self.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79. [4] Mischel, Walter. "Father-absence and delay of gratification."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1 (1961): 116. [5] Mischel, Walter, Yuichi Shoda, and Monica I. Rodriguez.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children." Science 244.4907 (1989): 933-938. [6] Rakic, Pasko. "Evolution of the neocortex: a perspective from developmental biology."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0.10 (2009): 724-735.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