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好好读着书,就突然「肉麻」了一下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6-17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286
    赞:
    46
    人们为什么会感到一些文字是「肉麻的」?

    [​IMG] 冯慎行,略懂情绪

    我们已经很少使用“肉麻”表示皮肤麻痒的含义了。尤其在形容文字“肉麻”的时候,通常意味着不舒服,隐隐的有一种恶心、不安和恐惧,警戒的出现立毛肌的收缩。如果说前一种是青丝恰恰好撩动了心弦,那么后一种就像是钥匙划过易拉罐,尖锐而缺少包裹。我们主要谈谈后一种“肉麻”。

    对文字内容,我们不会直接产生恐惧的体验。这和看电影不一样,看电锯惊魂不仅仅会肉麻,头皮都会吓得发麻;看情色片会感觉到真真的爱抚,指尖拂过肌肤。文字不会触碰到我们的镜像神经系统,不论是麻痒还是恐惧,都是经过认知加工之后的体验——先有的评价,而后是情绪知觉,最后才是肉麻的感觉。

    肉麻的不安和恐惧感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要追溯到文字在情绪中的作用了。在情绪知觉的过程中,学者们认为“语言”充当了背景。也就是说语言的存在是为了消除评价情绪知觉的不确定性,对感知到的情绪进行描述和解释。这样说太学术了,举个简单的例子:

    他哭得很悲伤。

    他笑得很悲伤。​

    两句话的情绪都是“悲伤”。句一的“哭”是我们承认的悲伤的反应,这句话的“悲伤”很稳定。然而,句二的“笑”更多的是高兴的表现,这就让这句话的“悲伤”很不稳定,无法形成有效的情绪知觉和体验,如果没有后文继续的补充,这句话实质上没有带任何情绪。

    一般的文字不会将情绪表述的这样直接,但是随着背景(上下文)的铺垫,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对文字蕴含的情绪产生预期。而这个时候,描写和预期的相似度就会影响到我们对于文字本身(不是文字内容)的感觉。

    a.如果描写和预期反差巨大,而且比较真实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比较惊讶和好奇,情绪知觉有可能随着描写出现强烈的反转。这是小说和戏剧常见的套路。

    b.如果描写和预期反差巨大,而且不太真实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感到诙谐或好笑,情绪知觉滑向不确定。段子手通常采用这种手段。

    c.如果描写和预期比较一致,而且非常真实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感同身受,情绪知觉进一步稳定和深入。好的散文会运用这种方式释放情绪。

    d.如果描写和预期比较一致,而且不太真实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比较无奈,通过前文建立起来的情绪知觉预期逐渐瓦解。大多数人的写作处在这种水平。

    e.如果描写和预期比较一致,而且真实度在一定水平的时候,我们会格外注意到与真实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安和恐惧。很多自诩文笔优美、文艺而忧郁的写作者写出来的通常是这样的。

    感觉是不是和某些理论有些相似?就是大名鼎鼎的“恐怖谷”理论。在越接近真实的时候,我们越有可能对目标物和真实面孔之间的差异产生高度的警觉,提醒自己目标物并不是真实的人,我们需要调动更多的认知资源去提防。对于“恐怖谷”理论的解释之一,就是“连锁悖论”和对范畴边界的认知资源投入。那么在情绪知觉上,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现象,由于情绪是我们对环境的直接反应机制,似是而非的情绪知觉通常意味着巨大的麻烦,对于文字的不安和恐惧就可以理解了。

    在我们读充斥了体验的文字时(读论文时肯定没有),我们的情绪知觉会被调动起来,会不由自主的预期这段文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如果这段文字的描述和真实的情绪体验非常相近,但是过于精准、具体而且机械(程式)化,会造成我们对情绪知觉深入的反思和警戒,从而产生不安和恐惧的感觉。如果这种感觉高频率的反复出现,我们的立毛肌会保护性的收缩,以维持抵御环境风险的能量。这大概是某些文字让我们感觉肉麻的主要原因。

    这同样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并不会对文字产生肉麻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文字不太容易产生情绪知觉,对他们来讲读散文和读论文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真实描写的容忍度比较高,对一些略显矫揉的片段并没有那么多关注有关。总的来说,如果一段文字能让读者感觉“肉麻”,至少这段描写还没有偏离太远,只是缺少些真实的生活体验而已。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