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童话往往以王子公主在一起作为圆满结局? 知乎用户,心理咨询师,五月病我们又见面了 仅提供我理解的分析心理学(荣格派)对童话的观点。 简单来说,童话可以算是神话与民间故事的延续,探讨的是人在自性化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之道。而童话的流变,提示着不同时代下对于同一主题的不同思考。 所谓自性化的问题,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故每一个童话故事探讨的侧面其实都不相同。在这里我们集中讨论提问的婚姻议题。 婚姻的象征 说到这个,其实会让我想到当代 LGBT 争取婚姻权利的浪潮,显然婚姻的内涵和象征含义在当下已经悄然发生着改变,这也是为什么在新写的童话里,以王子 - 公主成功结婚作为故事结局的童话正在不停地减少。 然而这多少超出了那些“老童话”的范畴。倘若我们回到婚姻童话高产的年代,婚姻其实往往与身份认同、结合、创造联系在一起。比方说结婚意味着故事里的角色完成了从儿童角色向成人角色的转变(注 1);在古代化学 - 炼金术的属于体系里,也经常用婚姻、交合与怀孕诞生来描述各种化学现象(注 2);而在世俗社会,婚姻则时常成为家族和资源的整合。 继续谈童话里的婚姻。如果我们以常见的几个婚姻童话——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青蛙王子——为例,不难看出里面主要围绕的三个主题:身份的认同(从小孩到成人,从公主 / 王子到王后 / 国王),处理亲子间的问题,处理与异性相处的问题。 身份认同 可以说,距离的四个故事分别展现了几个不同的侧面。 灰姑娘探讨的比起性成熟,更多的是社会身份认同的主题,经历的是从家庭成员身份的剥夺到得到更高的身份认同的过程,整一个故事的核心,其实都在“配得上”这一议题。 白雪公主和睡美人其实都在谈论关于性成熟 - 女性身份认同的话题。白雪遭受到母后的嫉妒,实际上和魔镜将白雪判定为“女人”(women)有直接的联系——对于母亲来说,作为女儿的美丽是无害的、自己期望的;而作为女人,女儿则成为了和自己竞争的他者,是自己所无法忍受的。睡美人则呈现出另一种特质:关于成熟的抵抗。故事中的纺锤、出血都是有很深历史渊源的性成熟象征,纺织作为女性的象征可以追到希腊神话里雅典娜与蜘蛛的故事(注 3)。而国王和王后对于诅咒的恐惧以及禁令,也可看作对于拒绝面对女儿将成熟成为女性与他人结合这一事实的回避——倘若那位女巫下的诅咒是这个公主将会在成年时被一来历不明的黑衣男子掳走当老婆,我想国王也会下禁令捉拿所有黑衣人的。 青蛙王子则更多地探讨王子一侧的变化,公主这边,在森林里玩金球和任性不守契约的部分恰好是居于儿童和成人的两侧——一方面是不守规则约束和限制的顽童,另一方面是有关性的觉醒。(注 4) 亲子冲突 迈向成人的成熟必然意味着亲子间的冲突,经典的俄狄浦斯问题会再次浮现——父母如何面对子女伴随成长散发出来的成人吸引力——一方面是日渐成熟的子女,另一方面则是开始面临肉体衰退,进入更年期的自己。(注 5)同时子女还将进一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梳理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这意味着双方即将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关系模式,在新的模式之下,子女一方面远离父母,另一方面伴随结婚生子而站在了父母过去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任何对于旧模式与身份的眷恋和对新模式与身份的恐惧都会造成亲子间的冲突。这一点在白雪公主的故事上表现的最为明显。 异性相处 当个体面临成人的议题,建立成熟的亲密关系将会是其中特别重要的主题,在某些文化背景上,甚至会成为社会承认其成人的“里规则”——哪怕在当下的中国,成年独身仍然是很多地区作为边缘人群的代名词,是否婚育成为民众鉴别对方是否“正常”的重要标准。(注 6)和与父母相处不同,成为 一方伴侣意味着面对一个身份对等的人,同时也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角色职责。 于是议题的探讨将进入两个层面,一个是作为自身角色转换的准备——如同白雪公主在森林深处接受来自于照顾七个小矮人的家政训练和面对来自于巫婆的三次诱惑,都可视作其真正能够与后来相遇王子结合的准备工作,没有她对矮人们的照顾和关怀与遭受的磨难,她将失去与王子见面的机会,王子亦不会为白雪的品质所打动。另一个层面则是实际与对方的相处的能力——在青蛙王子的故事里面,公主实质上像青蛙谈成了非常多的秘密:作为自己一人游戏的秘密、公用餐具、食物、寝室以及公主坏脾气和恐惧男性的一面。实质上,童话的王子大都遇见了其伴侣的阴暗面——那些与嫉妒、死亡和攻击相关的一面,而另一些童话中的女性角色们,则遇见了男性的阴暗面,如著名的蓝胡子。而能否面对和跨越这些阴暗面,直接影响着王子与公主能否走到最后完婚。 婚姻作为结局 回到回答的开头。童话在分析心理学的视野下,为人们在自性化上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思路。故圆满的婚姻通常预示着成长问题的解决,个体的心理构建成熟并且得到了环境 / 社会的认可。在这样的角度上来说,故事的呈现 - 具体的问题与解决的过程往往比童话的结局 - 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而对于结局的关注,通常则在于其对原有冲突的处理——很多童话的结局并没有提供原有问题解决方案:邪恶的母后或许能够被烧红的铁鞋折磨至死,可是亲子间的嫉妒却不会因此而永恒消亡。 也正因为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童话也在被不断地改写和发展。一如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为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道路上的困难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答案。 注 1:在过去,不要说青春期对应的青少年群体,实际上连儿童的概念都很稀薄。儿童作为没有自我权利的父母的所有物的观点在众多文化里都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传统。 注 2:这种文化象征在当代语言的习惯当中依然能够找到很多印证的痕迹。最为常见的,莫过于将文艺作品称之为创作者的孩子。 注 3:雅典娜是艺术、工艺和妇女手工之神,双手灵巧,无法忍受别人的挑战。一位名叫阿瑞克妮的莉迪亚族少女,似乎瞧不起雅典娜的本领,并常吹嘘如有机会定能击败女神雅典娜。一气之下,女神装扮成一位老妇,劝告阿瑞克妮应谦虚一些。但那位愚昧无知的女手艺人,竟勇敢地向她发出挑战。女神卸去伪装,接受了挑战。两位妇女立刻着手创作各自的作品。女神设计的图案叙述了她与波塞冬争斗的故事,而阿瑞克妮则编织了金苹果事件三女神为了争夺虚荣而向一个凡人脱衣的故事。之后,雅典娜吃惊地发现自己的作品不够好,于是恼羞成怒,把对方的作品撕成碎片。阿瑞克妮嘲笑她,挖苦她,于是,盛怒的女神将她变成了一只蜘蛛,让她永远地编织。(故事梗概摘自网络) 注 4:青蛙王子其实是一个特别晦涩的童话,关于金球在森林中丢失、落入深潭中被青蛙捡起的情节,可玩味的部分实在是太多了,恕不在此展开。 注 5:对俄狄浦斯的后期研究倾向于,冲突和问题的出现并非仅仅出自于子女对父母的欲望与仇恨,实际上的发展更多是双向的:既有子女指向父母的部分,同时也会有来自父母对子女的欲望与仇恨。 注 6:如前文所言,个人的状态随着时代变迁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这里仅仅谈论作为经典童话中的婚姻折射出来的当时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思考。 P.S:对于单个童话进行详细分析这件事情,我之前已经干过,在这里就不尝试了。感兴趣的请前往:为什么在很多童话、民间故事中常常出现「残忍」的情节?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