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艺术中,有关死亡和痛苦的意象远多于中国艺术? 熊小默,兴趣广泛又心怀鬼胎 [新浪微博:@熊小默] 死亡与痛苦贯穿艺术史。这个主题的历史甚至远超基督信仰的历史。当我们溯源而上的时候,不能只是盯着神学那一层。就好像进化论,我们今天能够看见的、供解读的、可以取用并讨论的部分来自不同的古代文明,并且在征战和同化中合并成这个共通的黑色主题。 (图注:古罗马时代石棺浮雕,公元前 1 世纪左右) 我不是行家,上班也不敢打太多字,蜻蜓点水欢迎指正。 对于古人来说,死亡这个事情其实非常日常,你可以理解吧?平均寿命低、生产力低下、战乱频发、自然环境险恶,总之花样死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在各地(包括中国)的原始宗教中,先民都惯于用从已知世界所获得的经验去描绘想象中的死后世界。 死亡的艺术被古埃及人玩得登峰造极,这点大家都清楚。但是你会发现,这些关于死亡的主题并不太痛苦,反而很庄严仪式感: 没有痛苦,没有伤感,没有眼泪……是不是? 因为在古埃及人的脑筋里,最重要的关怀是死亡本身,以及死后的生活。要知道,古埃及人最重要的文学遗产可不是《热爱生命》,而是《亡灵书》啊! 他们的艺术往往是以木乃伊箱、 金尸面具、石棺、 坟墓、 雕像、 金字塔这些与死亡有关的形式。 这些艺术的目的不是愉悦生者, 而是为死者来世生活提供需求。 对于金字塔尖(多美的双关!)的贵族阶层来说, 死亡并不意味着毁灭, 而是彼岸生活的继续。死亡是必要的,痛苦则不见得。 再看看青铜时代的中国版死亡: 青铜时代的中国几乎看不到具象的艺术,更别提描绘人的死亡过程与他的痛苦。在同时代的中国,死亡和超自然的恐惧是通过抽象、虚构形象来表达的。这件器物上的饕餮纹是一种常见的纹饰,也已经被抽象花纹解构,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认出是一种虚构动物的头像。朱大可有一个说法:这种饕餮的面部,象征了征伐的战利品,比方说被砍头的蚩尤。把蚩尤的首级浇铸在青铜器的表面,是战争祭祀仪式的重要环节,也包含着明显的巫术意义。但是这个说法好像不是很流行。 因此,只有征战与杀戮的炫耀,中国古人不关切个人自身的痛苦。 我还有另外一个说明: 这件是云南博物馆的鎏金扣饰,表现的是一场掳掠。两个士兵一前一后,赶着他们的战利品:牲畜与妇女儿童。而在他们的脚下,是一句已经无头的尸体。这件文物造型非常具象,与中原的风格迥异,但是主题是一样:“艺术只表现你的死,不表现我的死,OK?” 转过来看希腊,西方艺术史繁荣的真正开端。凡人的痛苦与死亡肇始于古希腊悲剧传统。这时候离耶稣降生还有五百年: 荷马在《伊利亚特》中感叹:“可悲的凡人,像落叶一样,曾经葱葱郁郁,享用大地的果实;也终有一天,他们会枯竭衰老,步入永劫。” 古希腊人比起古埃及人理性得多,即便诸神也要面对死亡。他们承认死亡是人必须面对的终极归宿。那些永垂史册的哲学家们对于死亡和生命意义的认知,也都基于这样的理性认识。柏拉图宣称研究哲学是练习死亡。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既然我们出生后就是一个将死之人,那应该通过知识与沉思追求不朽。 因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命运,这让古希腊人伤感。 古希腊人绵延千年的悲剧传统开始在艺术中发力了!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把悲剧称为最终极的艺术,它展现悲伤、痛苦和死亡。悲剧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因为它是“事件的安排”,而情节的成分主要是“苦难”。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实际上是对一种毁灭或痛苦行为的模仿(绘画、雕塑、彩陶不也是嘛!)。那些泪湿的、忧伤的、伴着血红的创痛、蛰伏在灵魂深处的黑色欲壑、徒劳的挣扎、在劫难逃的神秘命定…… 同时代的中国正处于春秋百家争鸣时期,这种希腊式的伤感如果拿过来,可是不了人气话题榜的。儒家会认为你们真肤浅、道家觉得你们看不开、墨家觉得你们娘娘腔、法家觉得你们神经病……反正我们中国人不吃这套的。 请脱帽起立:因为希腊艺术(或者说西方艺术)的大戏来了: 拉奥孔群像,这座完成于公元前 100 年的有关死亡与痛苦的最伟大雕刻,在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被一群基督徒挖了出来,世界震动。 在失踪了一千六百年之后,这座描绘三个垂死的人的雕塑把整个欧洲的学者和艺术家都召唤到了罗马。无名的雕刻者深切理解人类就是苦难之子,并精妙诠释痛苦——不单单是蟒蛇缠绕的濒死之痛,还有对于真相和正义的绝望。这座异教时代的杰作甚至在出土之日(1506 年的 1 月 4 日)就触及了基督教神学深处的主根。古希腊的悲剧表现力与文艺复兴时代的神格人性化碰到了一起。 人类,悲苦与无根命运之子,和拉奥孔一样,陷于双重的痛苦中:肉身的,精神的。从诸神年代到基督信仰,这一主题是相关联的。而这种诘问、顾影自怜、挣扎、迷惑可是从来没出现在中国古人心里,我们中国人好自信的。 (1305 年,基督被解下十字架,by 乔托) (1315 年,基督被解下十字架,by 杜奇欧) (1507 年,基督被解下十字架,by 拉斐尔) (1634 年,基督被解下十字架,by 安东尼·凡·戴克) (2005 年,背负十字架的耶稣,by Banksy) 从君士坦丁之前的基督教艺术,到中世纪,再及文艺复兴时代的宗教题材艺术,死亡与痛苦的主题逐渐在发生变化,但是与文化根源非常相关。这当然是由于原罪、救赎、神子、复活、升天这些概念导致的,它们一直在指导西方艺术书对于这场悲剧的再现。中国没有过这种精神包袱,中国古代文人和艺术家的最高道德都是思想性升仙,都是远山近泉,风轻云淡,谁管你地上的凡人俗务啊。 照叔本华讲来,“悲剧艺术的唯一使命,就是再现一场巨大的不幸。” 马远肯定觉得:“尼玛蛮夷戎狄,想法真他妈幼稚啊!” (南宋,水图卷之《秋水回波》,by 马远) PS: 南宋李嵩绘制的《骷髅幻戏图》,也算中国美术史的一件另类……但和这个主题其实不怎么相干。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