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一群人互相抚养婴儿的故事,不妨作为理解经济的起点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8-1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10
    赞:
    46
    有哪些显而易见的生活现象,其实有鲜为人知的经济学道理?

    [​IMG] 改之理zcw,经济学在读博士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跑题。我想讲一个婴儿看护合作社的故事。这个故事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来自斯维尼夫妇(1977),被克鲁格曼引用过。

    这个婴儿看护合作社(Capitol Hill Babysitting Co-op)是在国会上班的 150 对夫妇组织起来的,由于他们很忙没有时间看孩子,所以他们决定成立一个社团,有空的夫妇帮忙照顾没空的夫妇的孩子,等到他们忙了,自然也有别的有空的夫妇照顾他们的孩子。为了让这个合作项目合理运行起来,他们采用发放凭证的方式:如果你看护了别人的小孩,给你一定面额的凭证,等到你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把这个凭证支付给别人。如果你想要别人帮你看护你的小孩,你需要先去看护别人的小孩——这种制度保证了你享受的服务和你付出的服务是等价的。

    听到这里,你可能已经猜出来,这个凭证其实非常像我们这个世界的货币。所以这个故事是关于货币,以及经济危机的——听起来如此像那本著名的书《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我其实不满足于一些关于经济危机的解释,例如为什么每隔几年就会产生经济危机? - 张英锋的回答,这是一个蛛网模型,但是它无法涵盖我们所谓的经济危机的特征,得出的政策建议自然也大相径庭。

    对于政策制定者和一般经济学学生来说,对经济危机的理解都是凯恩斯主义的,这种理论强调经济危机的产生来源于总需求不足。它的特征是整个经济体的失衡:人们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工厂开不了工;工厂开不了工,是因为产品卖不出去;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人们没钱;人们没钱,是因为找不到工作。

    这一图景是迷人的。首先,这是一个循环,在任何一个环节解决了问题,就能带来正的反馈,使得其他环节的问题也解决了——例如,假如工人得到了收入,就可以买东西,有人买东西了,自然工厂就开工了,既然工厂开工了,工人自然也就得到工作了,而工人得到了工资,自然也就得到了收入;

    其次,它意味着,经济危机并不是供给出了问题,而是需求出了问题,我们的产出下降了,不是因为我们生产不了那么多东西了,工人还在,机器还在,企业家还在,只是它们都空闲着,它们为什么空闲?是因为人们没有那么多需求了,等到需求来了,它们就能够再次加大马力,经济就会回到那个潜在的产出上来。

    我想我上边举的那个答案,概况不了这种特征。

    由于经济体系是复杂的,很多人没有能力,或者抗拒去研究它,所以我们回到这个小故事上来,看看婴儿合作社的经济危机与货币政策。

    首先,我们应该期待这个婴儿合作社有“经济危机”。真的有。因为有一些夫妻发现他们连续好几天晚上都有空,为了预防以后忙起来想要别人照顾孩子,而又没有足够的凭证,他们这几天都去照顾别人的孩子,积攒凭证,于是整个合作社的凭证变得少了。

    既然整个合作社的凭证变得稀缺了,人们发现获得凭证更加不容易了,以后忽然忙了起来,但是并不能马上找到人照顾自己的孩子,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积攒更多的凭证,于是这些人也更多的去照顾别人的孩子。

    但是,如果大家都想要去给别人照顾孩子,而不是让别人照顾自己的孩子,那么他们又怎么能找到肯让自己照顾孩子的夫妻呢?他们找不到照顾别人孩子的机会,也就没有凭证,所以他们又只能照顾自己的孩子——人们又回到了没有合作社的状态,整个合作社运行不下去了。

    这个故事非常有趣,因为它和经济危机的“总需求不足”如出一辙。如果把“照顾别人的孩子”看做这个合作社的产出的话,这个合作社面临的问题显然是:人们都想照顾别人的孩子(有供给),但没人想要别人照顾自己的孩子(没有需求),所以总需求不足带来了这个合作社的产出下降。

    是因为这些合作社的夫妻没有照顾孩子的能力吗?当然不是,事实上,他们的能力没有变,意愿反而提高了——他们巴不得可以去照顾别人的孩子呢!这就特别像经济危机的特征:产出低于社会潜在产出,问题不是生产能力降低了,而是资源的闲置。

    然后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总需求不足发生了?是因为流通中的凭证减少了,换句话说,“流动性”减少了。流动性的减少是因为人们增加了对货币的积攒,在这个合作社里,人们积攒货币的动机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凯恩斯认为人们一般有三种对积攒货币的需求:预防动机,交易动机和投机动机。现实世界里人们积攒货币的动机有很多,例如我们有一个庞大的金融市场,这个捉摸不定的巨兽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引起流动性的不足。

    那么,既然问题已经发生了,该如何解决呢?合作社的成员起初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例如他们认为这是因为这里边有的夫妇有道德问题,必须强制夫妇每周外出固定的次数。当然最后失败了。于是终于经济学家说服他们: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只要多发点凭证就行了。

    于是更多的凭证被发放出来,这些夫妇发现他们忽然多了很多凭证,既然如此,以后忽然有事也不用担心找不到人给他们看孩子了,他们也就没有动机疯狂地给别人看孩子并且不让别人看自己的孩子,从而积攒凭证,于是他们可以放心地去干别的事情,把孩子交给其他人看管,于是其他人可以更加容易的找到看管别人孩子的工作,也就更加放心去干别的事情,这又带来更多的对看护孩子的需求——如此一个一个正的反馈,使得这个合作社又开始合理运行了。

    这样,这个合作社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就像大萧条以后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很多国家迎来了他们的黄金时代,那时候经济学家形成了广泛共识,凯恩斯主义找到了应对萧条的良方,有一条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当你想要降低失业率从而提高产出的时候,你只要扩张货币就行了。

    于是,克鲁格曼在转述这个故事的时候,结束在王子和公主结婚,而把婚后的困境避而不谈。其实这个故事的原作者的第一句话是,华盛顿 DC 的两大组织,国会山婴儿看护合作社和联储,都在应对通货膨胀问题。

    为了解决衰退问题,该合作社决定对每个现存的会员增发 10 小时的凭证,并对新加入的会员发放 30 个小时的凭证,而他们离开之前,只需要提供 20 小时的服务就够了,随着会员的流转,该协会不可避免迎来了通货膨胀——以前是更少的凭证追逐更多的服务,现在是更多的凭证追逐更少的服务;以前是所有人都想给别人看小孩,而不想让别人看自己的小孩,现在是所有人都想让别人看自己的小孩,而不想给别人看小孩。

    相应的,真实世界的货币政策史也迎来反思,故事的原作者提出的“保持固定比率不随会员流转而变”的建议总让人想起弗里德曼的“自然率”。20 世纪七十年代,原有的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的批判,这给学界带来的变化远远大于给政策制定者带来的变化。从此以后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撕逼大战又开始上演,索罗和卢卡斯忙于发明新的诋毁对反的俏皮话,大量的学者厌倦于这些争论,试图接受这样一个观点:研究经济增长比研究经济周期更有意义。

    这些都是后话,不过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个小故事,婴儿看护合作社的小故事,不妨作为我们尝试理解宏观经济的起点。

    查看知乎原文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

    好玩!还想看 (๑•ㅂ•) ✧

    一般般啦,随便逛逛 ˊ_>ˋ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