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是什么意思? Klaith,药物安全部门是制药企业的急诊室 药物安全界英雄 Frances Oldham Kelsey 女士于 2015 年 8 月 7 日逝世,谨以此文愿其安息。 「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 美国某医疗中心,正在进行一项针对一线治疗无效肝癌的临床研究。一位晚期肝癌伴肝硬化患者成功入组,首日给予研究药物 B、G、O 联合化疗。数日后患者突然面色苍白,口中吐出大量鲜红血液,随即意识丧失,心率增快,血压降低。小住院迅速判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对症积极处理。最终出血控制,患者病情渐趋稳定。 「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不良事件』吧!」老主治翻阅着患者的病情记录,踱入办公室。 「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指的是,与人体使用药物相关的任何不良医疗事件,无论是否与药物存在因果关系。 「是!」小住院抬头见是上级医师,忙不迭点头,「是不是还应该向制药企业报告?」 「嗯。」 「啊……」小住院稍稍迟疑,「B、G、O 来自不同的厂商,我该向哪一家报告?或者都报告?」 老主治坐到小住院身边,沉吟了一会儿:「报告给 B 药的生产厂商。这次的『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是 B 药引起的,算是他们的『疑似药物不良反应』。」 「疑似不良反应」(suspectedadverse reaction)指的是,与药物可能存在合理因果性(reasonable possibility)的任何不良事件。 「『疑似不良反应』?是不是和药物说明书里的『不良反应』差不多?」 老主治点头:「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与药物存在因果性,前者不判断因果性,后者至少存在合理的因果性。」 从「不良事件」到「不良反应」 小住院起身走到电脑边,准备报告不良事件。突然又转头:「那为什么是 B 药导致了『上消化道出血』呢?」 老主治莞尔:「你说得一点都没错。毕竟这名患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本来就是常见的并发症——何况他还同时接受了药物 G、O,是不是?所以,我们这不是叫它『疑似』嘛!」 小住院踌躇了几秒,下定决心般走回原来的位子:「可是,药物说明书里的『不良反应』究竟是怎么出来的呢?毕竟我们收集的都是因果关系不确切的『不良事件』。」 「你能想到什么方法吗?」老主治起身来到咖啡机前,每天午后一杯 double shot 是他的习惯。 「统计学?我们可以比较临床研究中用药组与非用药组之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小住院才思敏捷。 「对,统计学是一种方法。」老主治从桌上取了支小勺,伸进杯里缓缓打着圈,「不过有几个问题:一,对于一种临床研究设计,收集了各式各样的不良事件,你如何保证每一类不良事件比较的统计效力(power)?二,罕见的不良事件,未必能够在临床研究当中观察到——统计学的『rule of three』你在医学院应该学过。三,上市后临床实际应用时发现的不良事件,不一定找得到各种混杂因素控制良好的人群对比。」 「机制呢?这个应该可靠吧?」小住院自信满满。 「没错,机制也是一种方法。」老主治啜了一口咖啡,重新回到小住院身边。「仍然有两个问题:一,微观情况下观察到的生物通路,一定会导致宏观层面的改变吗?二,宏观层面出现的改变,一定能够找到微观通路吗?我们现在对人体的了解还太少,观察的技术还太弱——机制解释远未达到『一劳永逸』的地步。」 「唔……」小住院的眉毛都快扭成一团了。 「哈哈哈哈……确实,不良反应的因果性评估(causality assessment of ADR)是个相当有争议的问题。」老主治将咖啡杯留在桌上,拣了支马克笔,站到白板前。 Bradford Hill 标准 「1965 年,英国流行病学家 Bradford Hill 提出了一套标准,用来判断某事件与其可能结果的因果联系,对必要的证据提出了一些要求。别看它老,至今依然是不少企业机构进行不良反应因果性评估的重要标准。」老主治开始在白板上信笔涂鸦,「整套标准由 9 项组成。」 强度(strength):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强度。 一致性(或可重复性,consistency or reproducibility):不同采样条件下,不同地方、不同人可能结果的一致性。 特异性(specificity):可能结果发生部位及表现疾病的特异性。 时序性(temporality):两者之间的时序性(含预期延迟)。 生物梯度(biological gradient):更显著的可能原因暴露,是否引起更显著的可能结果。 合理性(plausibility):两者之间的合理机制。 连贯性(coherence):可能结果与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之间的连贯性。 试验证实(experiment):偶尔的试验证据。 类比性(analogy):相似因素能否引起相似的结果。 老主治放下手中的笔,重新坐下:「举个简单的例子:使用某种药物的患者,上市后出现了急性肝衰竭的病例,前前后后大概 20 例。由于暴露人群不清,两者之前的关联强度也说不清。但这 20 例基本分散在全球已上市的各个国家,人口学特征没有什么共同之处。这种药物适应症并非肝脏相关疾病,虽然多多少少有其他危险因素,不过总体还是比较特异的。把这 20 例病案都拎出来查一遍,可以确定肝衰竭都发生在用药之后,剂量越大,发生越快,进展越猛,实验室检查符合临床表现。可惜目前机制解释不清,动物试验无相关发现,市场上也无同类产品。怎么样,你觉得急性肝衰竭是不是该药物的不良反应呢?」 本已松开的眉毛再次扭在一起,好半天小住院试探性地回答:「应该……是吧?」 「那就算是吧!」老主治一拍桌子,吓坏了小住院,「现在该药物的生产厂商得在说明书里写明,『急性肝衰竭』是该药物的不良反应——换言之,患者用了他们的药,就可能发生急性肝衰竭。」 小住院一时语塞。 老主治接着说:「从这个例子,也可以注意到一些 Bradford Hill 标准的缺陷。首先就是各项指标的权重不确定,情况变化,权重变化,依赖评估者对各项证据质量的判断和掌握。其次就是经常遇到一项或几项证据缺乏,无法全面衡量两者的关系。最后,因为这个标准无法量化,整个因果性评估容易受到评估者的主观影响。」 小住院一脸恍然大悟,犹豫着点了点头。 「当然啦,这样的因果性判断往往劳师动众,需要收集大量高质量的证据,所以一般不会每遇到一类不良事件,便依样操作一次。意义重大、可能引起药物价值变动的不良事件,才可能利用 Bradford Hill 标准评估。」老主治低头发觉咖啡已凉,端起杯碟,难过地走出了办公室。 写在最后 评估研究、实践中收集到的「不良事件」,与特定药物的因果关系,其实是「药物安全」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每时每刻,都有不良事件进入制药企业的药物安全数据库,都有讨论药物安全性的文献发表,都有政府监管机构发送药物安全相关的警告、征询,绝大多数药物无时无刻不头悬「安全性」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唯恐捅出「反应停」、「万络」这样的大篓子,产品退市不说,还得承担巨大的赔付费用。因此他们必须谨慎应对药物安全问题,包括要不要把不良事件揽上身。 事实上,药物说明书里「不良反应」一节,牵扯甚多:从动物研究,到临床研究;从上市前监测,到上市后监管;从不良事件收集,到不良反应分析——任何环节的纰漏,都可能影响「不良反应」部分的撰写。简单地将「不良反应:尚不明确」毫无依据地归咎于「没做试验」,固然是某种「政治正确」,或某种所谓「科学正确」的论调,却忽略了我国药物安全发展落后的现状。 部分国内制药企业,研究时不良事件收集走过场,研究安全性数据造假,上市后不管不问,更别提根据证据制定药物安全性档案。看上去许多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是「尚不明确」,其实许多化学药物的「不良反应」虽然不是「尚不明确」,但和前者没有区别,直接抄用模板,多年不变,哪怕出了问题。 制药企业的态度,研究者的习惯,监管部门的作用,处方者的意识,以及患者的观念——一连串罔顾药物安全性问题的现实,才是「尚不明确」四字折射出最令人胆寒的问题。 查看知乎原文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 好玩!还想看 (๑•ㅂ•) ✧ 一般般啦,随便逛逛 ˊ_>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