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 老太 5 万存银行 62 年后取兑只剩 50 元愤砸玻璃门 看新闻说老人5万块存了62年只能兑50,银行是依照什么方式计算出只能兑50? 独鱼仅一,本科物理,天文最爱。投行从业,文史不怠。内心深处,死理性派。 62 年前是 1953 年,当时是第一套人民币。由于解放前连续多年的通货膨胀遗留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第一套人民币的面额较大(最大为 50000 元),而且单位价值较低,在流通中计算时,以万元为单位,不利于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不方便。1955 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 1 元兑换第一套人民币 1 万元。 62 年前存 5 块钱进银行,题主觉得可以取多少钱? 查看知乎原文 那来到岛上的人,在这个大时代,我看到了无数的平民英雄。 大家都很关注这件事情,但仔细看下来,很多人被 50000 和 50 的巨大反差给绕进去了。 已经有很多答案提到了币值改革的问题,了解了这个背景,我们就知道这个事情实际上变成了“老太 5 元钱存银行 62 年后取兑本息合计 50 元愤砸玻璃门”。 那么,5 元钱存银行 62 年,究竟该给客户多少钱呢?我参考了网上的数据:定期存款利率 做了一个简单的计算。假设客户 1953 年 1 月 1 日存入 50000 元,每次到期时本息再次按到期日的最高利率存入,假设今天取出,大约是 178.68 元。这个计算有很多问题,比如老太太实际上并没有到银行办理转存,因而复利计算是错误的;没有考虑了利息税(利息税);而且先后有不同文件,关于利息的计算方式是有差异的。 比如:1951 年的 中国人民银行存款章程中是这么规定的: 第二十八条 计息:此项存款利息按存入日规定利率计算,到期一并结付。如到期不来提取,本行按到期日所结本息金额暂存;嗣后来取,照支取日最短存期利率按实存日数计息;不满最短存期者,概不计息。 1980 年中国人民银行储蓄存款章程 中的规定是这样的: 第九条 各种定期储蓄存款,到期不取,以后来取,其过期部分的利息仍照原存款数和原存单所定利率,算至取款日的前一天止。如遇利率调整时,其过期部分利息分段计算。自调整日起,照原存单所定存期的新利率计算。 第十条 各种定期储蓄存款在原订存期内如遇调整利率,调高时其利息分段计算。调整日以前照原存单所订利率计算,从调整日起照原定存期的新利率计算。利率调低时,在原订存期内仍照原利率计算。 而在 1992 年版的 储蓄管理条例 中的规定是这样的: 第二十五条 逾期支取的定期储蓄存款,其超过原定存期的部分,除约定自动转存的外,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第二十六条 定期储蓄存款在存期内遇有利率调整,按存单开户日挂牌公告的相应的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上图便是我的计算。既然这个计算过程是有问题的,我为什么还要拿出这么一个参考数据呢?因为这个数据可以印证银行的数据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偏差,不至于要去砸银行的门。 下面就网上所谓按照购买力兑付和按客户欠银行钱算利息两种观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任何的投资方式都是有风险的,钱存在银行,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政策风险和通货膨胀。银行的存款利率,长期来看不可能赶上通货膨胀率的,定期存款时间越长,贬值越厉害。 其次,任何投资的风险,都应该是投资者本人承担。既然老太太选择了存定期,就不能再拿当年 5 元能卖多少东西对比今天可以买到多少东西,这属于机会风险。这就好比一个 03 年到银行存 300 万五年定期的人,不能让银行 08 年以存款初期可以购买几套房子来进行兑付一样。 再者,我们已经明确了老太太在银行办理的就是定期存款业务,那么银行自然应该按照定期存款业务的规定向老太太进行兑付,而不是违反规定去兑付。如果以舆论的压力让银行对老太太进行额外的补偿,那么带来的后果就是对银行规则的破坏。在当今的舆论环境下,银行业经营风险,很多时候有苦难言,基层从业人员应该是感受颇深。 最后,反对混淆存款和贷款这两种本质上存在巨大差异的比较。 以上只是简单粗暴的分析,期待专业人员指正和补充。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