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逮捕时,他会穿一件双排扣西装 | 犯罪心理学侦破重案经典 CY,伪人格分裂患者,工作用英文名Christie ,源自阿婆,于是在现在的只能穿西装的工作场所听到的时候总会沾沾自喜,读了四年侦查干了三年记者,目前努力赚钱争取出国读犯罪学中。 有哪些在破案中将心理学应用得“神乎其神”的例子? 美剧《犯罪心理》剧照 如果说破案中使用心理学的例子,其实从分析线索到审讯,无一不需要心理学的各种实用技巧。其中最为“经典”的应该是“犯罪画像”(criminal profile)。世界上最擅长使用这一技术的,官方来说应该是 FBI 的行为分析科(BAU,没错,就是美剧《犯罪心理》的那拨人) “逮捕他的时候,他会穿着一件双排扣西装,扣子全系得紧紧的。”有一个朋友曾经问我“犯罪画像”到底可以准确到什么地步,我脑海里立刻想起了这个例子——20 世纪 40-50 年代纽约著名的“疯狂炸弹手”(the Mad Bomber),这位标准天蝎座的哥们儿 George P.Metesky,我习惯叫他老马(因为国内的翻译版本太多了)在 16 年间放置了至少 33 枚炸弹,其中 22 枚爆炸,共导致了 15 人受伤。 老马这哥们儿并不是从一开始放炸弹就被关注的,恰恰相反,他受到关注是他放置第一枚炸弹的整整十年之后,当然,人们那时还不知道老马是老马。 “疯狂爆炸手”档案 预告:我要放炸弹 “直到爱迪生公司因对我所做的一切不公而遭受到审判的那时,我才会停止放置炸弹。我已经竭尽了各种手段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使用炸弹,只是为了让人们注意到我所遭遇的不公。F.P.”,1951 年 10 月 22 日,《纽约先驱论坛报》收到了一份用铅字印刷体手写大写字母写来的信。而此时纽约城已经因为从那年3月份起的各类爆炸案件闹得沸沸扬扬了。 爆炸地点之一:纽约公共图书馆 事实上,这不是媒体和警局收到的第一份也不会是最后一份“炸弹警告信”。虽然不是每一次的警告都会成真,也不是每一次的爆炸之前都有警告,但这些大同小异的信件内容的确引起了公众非同寻常的重视,与恐慌。而随着炸弹爆炸率不断提高,受伤人数递增,“疯狂炸弹手”已经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成为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的恐怖幽灵。 可以说,“预告信”是除了作为“犯罪画像”以外,对于所有犯罪学研究者来说,老马这个案子在犯罪史上是又一“浓墨重彩”记录。老马并不是第一个使用“警告信”的人,但是他的写信手法、投送内容、包括书写模式都成为后代“无差别犯罪”又“有预告”类型案件的重要分析“样板”。也有人认为,“预告信”本身就是利用媒介进行传播情绪的重要途径,因此也衍生了对于公共媒体是否应该公开类似预告内容的讨论。 回到正题,对于当时的警察们来说,这些信件的最大意义在于,除了炸弹的碎片,这就是他们持有关于犯罪嫌疑人最亲近的线索了。很快他们就在以往的出警记录查到,十余年前的 1940 年 11 月 16 日或许是这一系列爆炸案的起源——有人在爱迪生联合公司大厦窗台的一个工具箱里放置了一个“哑弹”,里面塞满了炸药,没有留下任何指纹,只是在炸弹外面包裹了一张纸条——“爱迪生公司的骗子们,这是给你们的”。几周后,在爱迪生联合公司大楼里又发现了一颗“哑弹”——一只塞满炸药的毛线袜子。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这两起案子从未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一部分原因还真是因为两个“哑弹”看起来就像小孩子的恶作剧,又没有写明对爱迪生联合公司不满的具体缘由,要知道那时候这家公司负责为整个纽约城提供电力,几千名员工和上千万名用户,对于这种公司,相信大家都了解是怎么“神憎鬼厌”的状态,另一部分原因当然是:只是两个“哑弹”,放置后又整整销声匿迹了十年,宝贵的警力怎可能为此耗费? 证据实在是太有限了:炸弹碎片——很专业,技术不断提升,看得出是一个人制造,有军队服役背景——拜托,那时候二战结束没多久,服役过的男人比比皆是。信件——事实上,在找帮手之前,警局曾经对信件尝试进行分析(我觉得这个部分非常像福尔摩斯评判华生童鞋“总是在用非专业的眼光看待问题”),倒还真推断出了一个情况:信件的G和Y字母使用的是旧体写法,此人很可能在欧洲受过教育。 分析:双排扣西装 最后,纽约市警察局的犯罪实验室的费尼探长,想起了纽约心理卫生局兼职的助理委员,也是在美国小有名气的一位精神病理学家詹姆士·布鲁塞尔(Dr.James A.Brussel)。他和两个警察携带着此案的全部卷宗来到布鲁塞尔大夫的诊所。 据说,那天下午的会议整整开了四个小时;据说,两名警察完全听不懂头儿和医生在说什么,困得都要睡着了;据说,这次会议后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刑事侦破方法,成为犯罪学史上一个里程碑”……你问我为什么会知道?很简单,除了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布大夫本人出了一本书《犯罪精神分析学》,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这次会议谈论的案件全过程。 “炸弹制作技巧良好、出自经验丰富的人之手,炸弹的威力和复杂性不断提高,由此判断犯罪嫌疑人可能从事过水电、金属相关的工作,这也恰恰与爱迪生联合电力公司有关;另外制作炸弹的技术还可能在军队习得。此人可能参加过一战或是二战。”除了这些关于炸弹的数据分析,费尼能提供给布大夫的就是那一封封信件和一张张照片了。 在随后的时间里,按照布大夫的说法,经过反复思索他给“疯狂炸弹手”画出了如下一副“画像”: 一个男人,一个偏执狂,年龄在 40 岁以上,60 岁以下,智力发达,成绩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没有不良行为记录,体型匀称,不胖也不瘦,就职时是个表现出色的职工,对人缺乏热情却彬彬有礼,天天刮胡子,衣冠楚楚甚至到了过分注意打扮的程度。母亲已经过世或者生活在遥远的异地,与姐姐或者阿姨一起生活,单身汉,喜欢独处,没有结婚也没有女友,同时也没有男友。住在独门独院而不是公寓里,有规律地按时去教堂,居住在康涅狄格州的沃特伯里,斯拉夫人聚集区。可能患有癌症、心脏病或是肺结核,心脏病的可能性较大。 “我觉得他出现在我眼前了,嗯,你们如果能够逮捕到他,他会穿着一件双排扣西装,扣子扣得紧紧的。” 被逮捕的老马 性别、性格、年龄、外貌、甚至是连居住的地区、家庭情况都说明得一清二楚。可以说,布大夫的分析令人“瞠目结舌”。而事实上,最终被逮捕的老马,除了患有肺结核而不是心脏病,就连穿着都完全符合布大夫的描述,以至于据说当年有小报设法去寻找布大夫和老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 究竟布大夫是怎么做的这一点的呢?还是要回到他自己的描述。有兴趣将每一条细则都加以了解的童鞋可以找找相关书籍。基本上所有提到”犯罪画像”的书籍都会有相关内容。举其中两个例子: 一、为什么犯罪嫌疑人是 40 岁以上 60 岁以下的男人,且衣冠楚楚? 因为布大夫推断,此人具有偏执狂的某些特质, “他大概以为他患慢性病应当归咎于爱迪生公司。渐渐地,他又以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要对他的不幸负责。如果某人确信周围的人都在有意找自己的麻烦,便可以认为他有偏执狂的某些特征,偏执狂是一种精神紊乱病症,患者总有一些固定不变的幻觉和错觉,而他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却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偏执狂有潜伏期,在这一期间,病势发展缓慢,不易察觉,35 岁以后,病状急剧加重。罪犯从放置第一枚炸弹迄今已有 16 年的历史,那么他的年龄应在 40 岁以上。” 除此以外, “这些信用词准确,字体清晰,给人以严谨、整洁的感觉。他又说:“罪犯肯定是个表现出色的职工。他按时上下班,工作无可指摘。他穿戴整齐,天天剃胡子,过着一般守法公民的生活。但是,他信中的文字都不象出自美国人之手。就字面的表达程度看来,执笔者受过教育,可能不及大学程度,而是高中毕业。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他用“恶魔般的行径”(dastardly deed)字眼,自维多利亚通俗剧以来就很少被用。有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文风的意味,那个时代荒诞不经的小说里充斥着这类词汇。再比如,他写的是‘爱迪生公司’,而通常美国人只是简略地称呼该公司的缩写。由此可见,他是生活在外籍人的圈子里。” 衣冠楚楚 二、为什么连住在哪个区域都能分析出来? “使用何种凶器不是以国界来划分的。但是,众所周知,行凶用扼杀的手段在地中海国家比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更为普遍。历史地看,使用炸弹和匕首一人流行于欧洲中部,当然,全世界各地的凶杀案中都有使用炸弹和匕首的,然而,要是有一个人同时使用两种手段,就说明是个斯拉夫人。既然是斯拉夫人,就有理由认为他是个天主教徒,这就把我们引向了下一个推测:他有规律地按时去教堂,因为他的生活习惯是有规律的。” “罪犯的信封上分别盖的是纽约和西彻斯特的邮戳。谨慎如他,绝不会从自己住的地方寄出信件,他可能会选择在炸弹预定爆炸的地点——纽约,或是他家到纽约之间。在他前往市区安置炸弹之际,他可能先开车至半途改乘通勤火车或地铁抵达目的地。在康涅狄格州,斯拉夫人在沃特伯里有个聚集区,因此他可能住在这儿。” 不过,在判断老马患的病症时,布大夫有几种猜测:癌、心脏病和肺结核。他认为,要是罪犯患了癌症,那他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要是肺结核,那他可能早就医好了,于是判断他有心脏病。却忘记了,讳疾忌医的“偏执狂”老马,根本不会找医生看病。事实上,他患的是肺结核。 结局:活到 1994 最后,在 1957 年 1 月 18 日,星期五的晚上,一名爱迪生公司的女秘书在查阅公司 1920 年代的档案时,找到一份记载乔治·马特斯基(GeorgeMestesky )的档案,里面“恶魔般的行径”一词,引发了她的注意。这份档案显示,马特斯基曾任联合电力公司的“地狱门”(名字够衰的)发电厂发电机的清洁工。联合电力公司是联合爱迪生公司的前身之一,成立于 1929 年。1931 年的 9 月 5 日,汽锅热气引起的火灾使马特斯基倒地不起。虽然医生并没有发现任何严重或永久的伤害,但他坚持这场灾害使得他终身受损。刚开始,公司让他在家休养并支付他病假时期薪资。但在 26 周后,公司认为他怠忽职务,于是将他从薪资报酬的行列中删除。 而警方随后发现,一份在 1934 年 1 月 4 日员工赔偿委员会的申诉中,马特斯基要求永久伤害赔偿,宣称该意外使他罹患肺结核。这份申诉被拒绝,在未来的三年中马特斯基反复写了许多信,要求他的权利,同时也严重批评公司把“恶魔似的行为”加诸在其身上。但之后他就变得沉默安静,突然消失了。最后一次档案的日期是 1937 年。档案还显示,马特斯基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就加入海军,并受训成为一名电工。在意外发生以前,他的工作表现一直很不错。他生于波兰,是天主教徒,最后登记的地址是在康涅狄格州的沃特伯里。 最终,根据种种线索,警探们在 1957 年 1 月 21 日深夜开车到康涅狄格的沃特伯里,敲叩第四街 13 号的门。一名中等身材的男子来应门,他就是马特斯基。他对警方的态度的确很周到,当警方向他要笔迹资料的时候,他相当合作。笔迹和那些愤恨怒骂的信件字迹吻合。 “F.P.代表什么?”其中一名警员问。 “好戏(Fair Play)。”马特斯基回答。 警方逮捕他。马特斯基离开房间换衣服时,还告知了两位单身同住的姐妹。当他再度出现在警方眼前时,穿的是一件蓝色双排扣外套,扣子扣得整整齐齐。 报道老马被逮捕的新闻 在后来的几年当中,布鲁塞尔曾到设有精神病罪犯监狱设施的马特温州立医院拜访马特斯基数次。马特斯基总是穿戴整齐、举止合宜,而且很有热诚。审讯中,马特斯基承认自己曾经放置了 32 枚炸弹。经过大陪审团听取了来自警方专家和受害者等 35 名证人的证词后,马特斯基面临 47 项指控,其中包括蓄意谋杀、企图爆炸建筑物、邪恶危害生命、违禁携带武器和炸弹等。 小友万万没想到,大叔在狱中如此……“有热诚”。 1994 年 5 月 23 日,90 岁的马特斯基在瓦特伯利孤独地死去。 老马:“很高兴我做了这些事情。”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yosumn 友心人出品,转载请联系 media@yoxinli.com ——————————————— 发自知乎专栏「友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