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金基德以及他的电影? 陈丁欣,why so cool? 先给结论:金基德是个优秀的导演;至于他的电影,良莠不齐——有惊艳的杰作,也有粗劣的俗品。 关于金基德的作品,我在知乎回答过两个问题,顺便把链接挂在这里,不嫌麻烦可以去看看。 如何评价金基德执导的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如何评价金基德执导的电影《空房间》? 此外,还有两篇专门写给知影专栏的文章: 《春夏秋冬又一春》:为了享有自由,必须战胜欲望 《空房间》:论如何治愈自己 韩国有个词叫“三八六世代”,泛指目前在韩国政商界和娱乐圈举足轻重的一批人。这些人出生时赶上“四一九革命”,上大学时参加“光州民主化运动”。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在抗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正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寻根文学”哺育了一批伟大的电影,“三八六世代”同样改写了韩国的美学地图。 金基德就是“三八六世代”最重要的导演之一。 老实说,我一直觉得老金是个挺悲催的导演——国内的观众指责他丑化国家;国外的观众要么不认识他,要么接受不了他。 韩国看似个大国,其实面积很小,光首尔就聚居了近半人口。 这种地方的国民性格必然很纠结——既有国家崛起的自尊心,又有领土狭小的忧患感,同时还有民族分裂的创伤。 我们知道,小国要站住脚跟,得靠强烈的民族情绪来凝聚。 所以,韩国人尤其在意自己的国家形象。而金基德的电影,经常把韩国底层最丑恶的一面,活生生地撕裂开来,这无疑会引起国民的排挤情绪。 不知是不是因为这样,老金一直离群索居,给人木讷孤僻、不善言辞的印象。 喜欢电影的人都知道,一个优秀的导演,不仅要具备出色的剧本创作能力,同时要熟悉灯光、摄影、美术、造型、演员、布景等等。 然而,金基德却是个例外。第一部电影《鳄鱼藏尸日记》出来之前,他从未接受过任何正规的电影拍摄训练——可见老金确实是个奇才。 电影是用镜头讲故事的手艺。 从这点看,金基德不失为一个优秀的导演——他的电影很少炫技,认真讲故事——哪怕故事背后的真相可能令观众感到不适、甚至反感。 老金的剧本创作能力毋庸置疑,随便百度下: 1993 年,凭借剧本《画家与死囚》获得剧作教育协会最佳剧本奖。 1994 年,凭借剧本《二次曝光》获得韩国电影委员会最佳剧本奖。 1995 年,凭借剧本《非法穿越》再次获得韩国电影委员会最佳剧本奖。 此外,金基德两大招牌——角色“失语症”,以及视觉形式美感。 比如《莫比乌斯》,全程从头到尾一句正儿八经的台词也没有。 比如《空房间》,多数时候也是由角色沉默的动作碎片串联。 比如《春夏秋冬又一春》,每一帧画面都美不胜收。 比如《漂流欲室》,最后那个镜头堪称唯美至死。 说些其他值得注意的细节: 一、色情 这是最容易被观众误读的概念——不是所有的裸露镜头都叫色情。 评价一部电影是色情片还是艺术片,最重要的标准是,这部电影的裸露镜头是为了形成感官刺激,还是为了服务剧情——如果是为了服务剧情,那就不能简单判定为色情片。 金基德很多电影虽然有裸露镜头,但那些裸露镜头的目的不是为了唤醒观众的感官刺激,而是为了服务剧情、塑造人物。 对于这样的电影,简单粗暴地冠以色情片的头衔,无疑是有失公平的。 二、暴力 金基德的影片中有大量的凶杀暴力场面。 首先更正一个观念,看有关金基德的影评,经常看到“暴力美学”这个词——这是一种概念的误用。 所谓“暴力美学”,最重要的特征是:暴力场面被符号化,虽然刺激感官,但不会造成心理杀伤力,比如吴宇森的《英雄本色》,比如昆汀·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 而金基德的暴力场面是有心理杀伤力的,原因很简单,他的暴力是原本的生活场景重现,观众在观影过程是有代入感、会造成心理不适的。 举个栗子。 像《赛德·克巴莱》,从构图、造型、声效,都在竭力渲染壮烈的美感,营造史诗级的英雄氛围,这是一种形式化的叙事方式。这样一来,观众就容易被导演带到相应的情绪里,而不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 再比如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哪怕周润发和张国荣如何在枪林弹雨中厮杀,你都只会感到痛快,而不会有心理上的不适,因为这是导演可以设计的结果。 好比下面这段经典的《小马哥返航》:从为了照顾小马哥腿脚不便而设置的拉风的快艇,顾嘉辉静心打造的《Mark's Theme》背景音乐,到激烈的冲锋枪对抗——这些,都是为了营造观影快感,从而特意安排的形式化设计。 英雄本色 小马哥返航 可是你看金基德的《圣殇》,哪怕江道只是杀一只鸡,你也会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这很写实、很有情绪,很容易让人有生活的代入感,并产生“如果主角刀下那只鸡是个人会怎样”这类可怕的联想。 类似金基德这样的拍摄手法,国内的曹保平导演的作品中,也经常有类似的桥段。 看这样的画面,观众不会有任何感官上的快感,更谈不上什么美感。 三、宗教 我们知道,韩国这个国家主要有两种信仰。 一种是深受中国影响的传统的儒释道,一种是深受美国影响的基督教。 宗教信仰的元素在金基德的影片中同样大量存在着: 比如《撒玛利亚女孩》,片名出自 《约翰福音》的一个故事。 比如《春夏秋冬又一春》,从头到尾都蕴含着浓厚的佛学色彩。 最后,说几部金基德的作品中我比较反感的:《撒玛利亚女孩》、《莫比乌斯》、《坏小子》。 原因:出发点不友善,为残酷而残酷,故事说服不了我。 有两三部没找到片源,还没看过,不做评价。 优秀的导演擅于在极致的残酷中讲述脉脉的温情,老金无疑有一颗慈悲的心。 李安曾说,“电影不是把大家带到黑暗里面,而是把大家带过黑暗,去黑暗里检验一遍,这样回到阳光底下,你会明白应该如何去面对生活。” 大致如此。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