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这四座城市,或许值得你在假日留驻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9-09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26
    赞:
    46
    [​IMG]
    好上路 • 这城市车水马龙(上)

    [​IMG] 贝斯诺格林,专栏 【吃•本•道】, 吃饱了,好上路。

    前言:这是之前写的一个答案,原问题是在你去过的国家或者地区中,有哪些是你觉得非常值得一去的? - 旅游,虽然都是些个人体会,但觉得还是值得修改回收到专栏里,哪怕非常片面,但也愿意与各位热爱城市旅行的朋友们分享。

    声明:本文主观,或有不妥,接受温柔的指正。本人热爱举报,转载请先私信联系。

    (知乎日报已获授权)

    我不会开车,是严重的公共交通和双脚依赖者。所以我热爱城市旅行。有一些城市,一生中应该至少造访一次,也许是因为建筑,也许是因为美食,也许是因为历史,也许是因为风景。但还有一些城市,一生中应该至少有机会长住一次,这样的城市对我的吸引力,在于它的人文环境。除了历史积累和沉淀,还有它不断吐故纳新,包容生长。这样的城市会让你有放开自己去接受新鲜事物的欲望,有基于互相信任与其它个体交流的机会,也有让自己思考,让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产生质变的机会。

    所以,我的旅行路上有八座城市,至今仍让我念念不忘。尽管我只是在其中一座,住了一段不长不短的时间。

    一、伦敦

    [​IMG]

    给我半块土豆,一条炸鱼,一包番茄酱,我能把它做成 Fish and Chips,但英国人把它做成了文化输出,哪怕只是在伦敦住了一年半,我还是成了这输出的”受害者“。

    有人说英国是英国,伦敦是伦敦,在英国各城市的往返周转间,我慢慢认同了这概念。这个城市可能可以代表庞大的殖民史,可以体会到君主立宪制那种微妙的国家人格化,它包容了范围广阔的多元文化,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让新与旧融合。在我看来,世界上很难找到另一个相似的城市。

    你说它文艺,它是当仁不让的欧洲金融中心。你说它有铜臭味,它又有极其强大的文艺体育产业。比肩百老汇的伦敦西区,让你只能感叹包里银子不够用,大大小小上百座博物馆,覆盖了你想学习的方方面面,雕塑,绘画,音乐,考古,自然历史,人类学等等。更不用说一百多年形成的足球文化,有些红的、蓝的、或是和翔一样的球队,更是让全世界几亿人如痴如醉,为其疯狂。更不用说网球,拳击,飞镖,一级方程式,斯诺克这些运动了,只要你有钱有时间,没有看不到的。在国内,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一场流行演唱会,提前三个月就购票等待。但在伦敦,情况似乎反过来了,你需要纠结的是今天去看谁的表演,你说得出名字的大牌想在伦敦的知名场馆开演唱会,还得提前预约和排队。

    它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与其用“影响”,不如用“渗透”二字更为合适。Abbey Road 上那条斑马线,走过了多少怀揣音乐梦的少年。东伦敦孟加拉区算是另类“潮人"的聚集地,复古和朋克的气氛也是耳濡目染。远的不说,近的有苏打绿的”韦瓦第计划“,其中的《夏•狂热》,有着伦敦式的古典和噪动,再或是周杰伦的《夜的第七章》,听到的是夏洛克福尔摩斯那些故事里的推理和想象。 伦敦完全排得上文艺青年的圣地。书籍电影电视的产业亦然,我这个看足球多过于看电影的门外汉,也能随口说出 J.K. 罗琳,哈利波特,福尔摩斯,憨豆,凯拉奈特利,奥兰多布鲁姆,抖森,卷福,马丁福瑞曼这些名字来。记得那年英国首相开了微博,留言全是催剧的,再说离谱一点,连国内的八卦产业,都把”去伦敦喂鸽子“这件事渲染成了高大上。

    当然,虽然我在那住得特别愉快,但从未想过要留下,是因为有个中国胃,还有个中国心。所以我把时间都花在了看博物馆,看画,看球赛上,而关于机遇,创业,奋斗这一块,我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所以当我每次清早走在 Bank 区附近,看到这个城市不一样的节奏,仍然会觉得这城市好陌生。

    萨缪尔约翰逊都说了,当一个人厌倦了伦敦,那就是他厌倦了人生。这是个永远不会让你感到无聊的城市,对,”那里有你人生所能赋予的一切“。

    二、纽约

    [​IMG]

    好多人觉得蝙蝠侠里的哥谭镇是芝加哥,但是它最早是纽约的外号,哥,是 Goat(山羊,俚语是色鬼)的音译,而谭就是 Town(镇)。哥谭镇借由“羊圈”的表意,来暗喻这个城市里聚集的一些怪诞思维的人或者灯红酒绿下的阴暗面。但是当下大多数人还是叫它“大苹果”,听起来又鲜活,又甜美,但也请别忘了苹果暗指的那种禁忌诱惑。

    曼哈顿聚集着难以计数的摩天大楼,人口密度奇高,消费堪比伦敦一区,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有一座从卫星图上看起来甚像神迹的中央公园,承担着各种社交功能。至于哈德逊河口的自由女神像,记得去看《海上钢琴师》,开场就告诉你它对世界人民的象征意义。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讲,这里是个“千万里,我追寻着你”的地方,大概不少人一提到纽约,就会想起那句著名的“你爱他,送他去纽约,你恨他,也送他去纽约”吧。

    纽约的人文环境,我似乎也没发现第二个相似的。民族熔炉这个名号不是随便喊喊,因为当年美国要发展,大量引进欧洲的技术人才,也带来了非洲奴隶,中国劳工最初在西岸修铁路,淘金,随时间发展也逐步也向东岸延伸。各种种族在此融合,如何在这种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和生活,是个技术活。

    都说这里歧视问题严重,但我纽约停留期间倒也没有太深刻的感受,我可以和不少白皮肤迅速熟络,也会用周卡帮地铁口碰见的黑皮肤刷一次票。总之,我对这个城市还算喜欢。我想象过《纽约我爱你》里边那些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在这城市的无数个角落上演,也想象过自己是个来这里奋斗的普通人,在餐厅里做接待,在小隔间里画贺卡,周末去公园里拉个二胡——但一切总归都是想象,而我大概能算个不错的空想家。

    真正让我觉得想要长住纽约的契机,是在 911 纪念馆里。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一个陌生男人在众人面前肆无忌惮的哭泣,然后有陌生人上前劝慰和拥抱,再慢慢平复。那个场景我一直印在脑海里,让我再遇见一次,我觉得我还是没有端起相机的勇气。我从来没在其它任何一个地方看到过这样的场景,而我去 911 纪念馆那天,短短一个小时遇到了三次这样类似的桥段。我在那个水池的长椅边坐了很久,最后去拍了那个男人给一个名字献上的一朵小白花。这实实在在的冲击到了我这个短暂停留的过路人,瞬间感觉被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包围,百闻《人在纽约》的那些故事,绝对不如一见。

    作为旅行者,我当然还是去了现代艺术博物馆,无畏号,大都会,也去了峭石之巅,中央公园和百老汇。我惊叹于这个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不说,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专注真的超乎想象。百老汇的歌剧和音乐剧,文化产业,电影产业,可以说的也不少。真正颠覆我对纽约的认知的电影是《华尔街之狼》——以前我老爱把美国人套上美国精神,就是《当幸福来敲门》里的那种,而在读过不少认同《华尔街之狼》内容的影评之后,发现事实还是自己太幼稚。有些事情,不去亲自感知一下,永远是个只会听别人说的游客。

    三、巴黎

    [​IMG]

    巴黎有两岸,塞纳河以南叫左岸,餐厅,咖啡馆,书报摊,孕育出属于巴黎的诗歌,哲学,艺术。塞纳河以北叫右岸,商业区,经济机构,皇权,代表了巴黎的经济和政治。一条塞纳河,生出这么座文艺的城市。再想想尼罗河之于开罗,是不是突然有点体会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意思?

    说到巴黎,第一个指头扳给铁塔。第二个指头扳给卢浮宫。第三个指头扳给美食。这三个现在都不打算详述,因为一展开,又是好几本书的内容。

    一个初来乍到又语言不通的游客,可能很难从当地人与生俱来的自信中直接感受到城市人文。但游客很少会把自己置于公共环境之外——所以巴黎的地铁,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空间。在大多数旅行攻略里,巴黎地铁和火车站都是充满危险的是非之地,有小偷,强买强卖的吉普赛女郎和黑人,但那也不是巴黎所独有,所以也不必太浓墨重彩的描述那一层生活。我更感兴趣的是看巴黎地铁里那些妆容精致的女人。也总能在一群乘客中,一眼注意到那些美得恰到好处的白肤红唇。姑娘们比起那些美妆广告模特并不逊色,而且总在自然的聊天,笑起来不仅美,还感觉不到距离,甚至下一秒你就可以自然的与她攀谈。比起多数时候用一本书把自己与外界隔绝的伦敦地铁乘客,那真叫一个赏心悦目。

    2013 年知乎日报 App 刚上线时,有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深夜惊奇,叫做《巴黎爱情故事》。那时我还没有去过巴黎,只是受双鱼座性格驱使,偶尔会温习那个故事。现在看来,那其实就是我还没表达到的巴黎人文。我当然不如故事里的男主角那样浪漫,但也会尝试着融入城市氛围,练习与陌生游客迅速破冰,不论是在塞纳河上坐船看夕阳也好,还是在铁塔和卢浮宫长队间隙也好,很容易就能和陌生人聊起来。旅行过不少城市,依稀有种感觉,巴黎的环境似乎更容易触动我去这么做。谁说巴黎人歧视讲英语的游客?每次要交流,前面加个 Bonjour,结尾来一句 Mercy,两个单词,轻松隔离了传说中经常会遭遇的高贵冷艳。不知道是个人交流欲望驱动,还是环境气氛使然,总之,这座城市给我留下还不错的印象。

    也可能是我没去到传说中比较的乱的北边和唐人街区吧。

    如果要给我一个在巴黎长住的机会,我想要把《巴黎圣母院》再翻出来读一遍,在平缓流动的塞纳河边,探寻字里行间的真善美。当然还得强迫自己学法语,不是只为了搭讪地铁里的丽人,准备好造访非洲大陆为数不少的法语国家才是正经事。

    四、巴塞罗那

    [​IMG]

    有一支举世闻名的足球队就在这城市西边腹地,但是比起球队而言,我更喜欢的是城市本身。

    它和温哥华有些像,有山有海,温暖湿润,绿地花园,但是它比温哥华多就多在人文上。这一切,只是因为那个叫做安东尼奥·高迪的建筑师。他的建筑里有生命,有灵魂,有光,有森林。所以到巴塞罗那,除了不可错过的米拉之家,哪怕是排着让人绝望的长队,也要去看一眼圣家堂。这种立柱如树木生长般自然,屋顶如大海般壮阔起伏的建筑,我几乎没在其它地方再遇见。这是不可复制的人文,也是我想要推荐这座城市的最直接原因。

    有着专属语言的加泰罗尼亚地区,一直保持着缘起于中世纪的独立精神,这是所有意图探寻这座城市历史的游客们,不能忽略的篇章。至于社会和文化生活,这个很容易满足了“饱”和“暖”的地方,“思淫欲" 并不是一件多复杂的事。弗朗明戈,毕加索,米罗,都是这城市艺术文化的符号。

    这里的酒吧里的 Tapas(餐前小菜),正适合我这样无肉不欢的旅行者。旅行途中那些食而无味又弃之可惜的汉堡三明治鸡肉卷,在橱窗中丰富多样的 Tapas 面前全部黯然失色。吃什么固然重要,怎么吃更有意思。酒吧里的酒保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你最好的当地朋友,会不厌其烦的告诉你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以及地道的吃法,点完餐后,切得规规整整的肉片,香肠或海鲜,几片面包加一杯啤酒,再配上电视里荷尔蒙乱飞的竞技体育比赛,是地道的享受。你的好朋友还会随时关注着你面包吃完了没,随时准备好给你再来一盘。

    巴塞罗那逗留的几天,我天天逛到晚上就去钻酒吧。挨个钻,看店里的 Tapas 够不够诱人,如果有吸引我的肉,必须要留下来大快朵颐,一天晚上换三四家吃,吃到脑满肠肥,全然忘记体重这件事。曾记得有一次和一个酒吧服务生聊天,发现她就是个典型例子,这个在卡尔加里住了五年的印度尼西亚女人,实在不爱“美丽冻人”的阿尔伯塔,移居到此,只为追逐地中海灿烂的阳光和遍地的美食。正好我那时刚从卡尔加里回来不久,和她聊起另一块大陆上的往事,相谈甚欢。后来她直接送了我一品啤酒,外加一盘肘子切片,算做她请客。旅行路上碰到这样对味朋友的感觉实在让人难忘,哪怕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

    当然足球文化还是不能省略的。罗纳尔多,菲戈,里瓦尔多,罗纳尔迪尼奥,埃托奥,哈维,梅西,全都是在世界足球史上留过名的球星。 不管你是对这只加泰罗尼亚球队充满真爱的“真球迷”,还是只认识几个帅哥的“伪球迷”,都应该在诺坎普球场体会一下地道的巴塞罗那足球文化。

    对一个标准吃货而言,巴塞罗那的美食就是我想要长住的理由。

    (下篇:罗马,伊斯坦布尔,香港,里约热内卢)



    微信订阅号:吃本道,大多是专栏原创同步更新,目标是偶尔放些旅途上的见闻。关注请随意。

    ———————————————

    发自知乎专栏「吃•本•道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