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语文学好了英语也能好吗?其实并没有可比性啊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9-15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31
    赞:
    46
    母语水平决定了外语水平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IMG] 安时,各得其所

    (下文英文后括号内中文为知乎日报翻译)

    老习惯,结论摆在前面:母语不能决定外语水平。母语对外语水平会有影响。时间长了外语也会对母语产生影响。

    我们先来划一下关键字:

    【母语水平】【决定】了【外语水平】吗?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首先,【决定】这个词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绝对不用。作为自然科学边缘的社会科学,我们的研究方法哪怕无限量化,也不能改变我们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的这样一个属性。社会中的语言和人,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变量,如果我们完全把它们实验室化,就会脱离实际,反之亦不可行。

    【母语】是什么?有人认为母语是自己心中认可的语言,可惜母语是自己没有办法选择的。人一生下来接触到的语言就是自己的母语(我们叫 born to the language)。在英文中,母语叫 Native language,研究母语习得的学科叫做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一语言习得),从名称可见一斑。

    有人会问,有没有可能一个人有多个母语,比如说出生在双语家庭,或者多语家庭(在国外这样的家庭很多)。我的答案是,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可以的(双语或者多语)。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概念叫做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Lenneburg, 1967)关键时期假说。这个假说的主要意思就是,过了某个关键的时间点,再去学习某种语言,那么这门语言的水平 Linguistic competency 就永远没办法达到精通的地步 Mastery,也就是母语者的水平(什么叫做母语水平我们马上就会讲到)。这个假说过了四十多年还是假说的原因在于,虽然不停涌现出各种各样的证据给这个假说提供支持(狼孩,很典型的例子),但是我们还是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机制(我们没办法看到大脑内部,只能通过人的语言行为,控制各种变量,最终尽可能精确地去推测可能发生了什么)在控制这这样一个分水岭,更甚者我们连这个分水岭在哪儿都不知道。描述里面题主想知道不同年龄接触不同的语言到底会对后续的语言学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这里就甩一个术语表,题主可以看看到底存在多少种不同的情况。

    在之前先说一句, Multilingualism (多语) 是大势所趋,从我做实验招募实验者就可以看出。我需要 monolingual English speakers (单语且母语为英语的人),这样的人在语言系内是一个都没有,在全校范围内也是极其有限,跟大熊猫似的,找到一个就会被我们这些做实验的连番骚扰求着人家做实验。

    [​IMG]

    (这张图片有 1.44M 所以应该可以点开放大了看)

    【母语水平】是什么?

    语言分为习得学习,而任何人的母语都是习得的,而且我们每个人的母语水平都是一样的。【习得】是自发的自然的 spontaneously,涉及到隐式学习机制(implicit learning process),【学习】是刻意的有意识的 consciously ,涉及到显性学习机制(explicit learning mechanism)。研究语言习得的学科叫做第一语言习得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研究语言学习的学科叫做第二语言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前者常常歧视后者,因为前者多涉及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 。

    所以答案中间所有涉及【语文好英语不好】这样例子和思路的答案都是错的,因为你学习【语文】时是在学【文学】,而你学习英语的时候是在学【语言】。这两种学习用到的大脑部位都不同。既然第一语言的人老鄙视我们,我就不跟大家科普有关神经科学的东西了,让他们自己讲去,哼。

    简单讲一下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都有哪些本质上的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 / 第二语言习得

    初始阶段 Initial state : 0 / 已经掌握一门语言

    学习机制 Learning mechanisms : Implicit learning / Implicit+ explicit learning(隐性学习 / 隐性+显性学习)

    输入 Input : Positive evidence / Feedback+ metalinguistic instructions(正面证据 / 反馈+元语言指令)

    最终结果 Ultimate state : Native mastery / Near-native, never native matery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做正面证据 positive evidence 和反面证据 negative evidence 。直接定义比较难给,我们就模拟一个场景好了。

    你正在学说话,这个时候你听到,隔壁老王死了(隔壁老王的故事都没有听过吗?)。今天的作业是不是抄的?今天天气真好啊!去把洗脚水泡上。

    这些都是 positive evidence 。或者说,你听到的一切都将成为你学习语言的正面证据

    那什么是反面证据呢?你说,妈妈脚脚没穿鞋鞋走路(这是我自己说的第一句话),这个时候妈妈说,不对!正确的语序是:妈妈走路的时候脚上没穿鞋!(大概没有家长会蠢到纠正自己孩子说的第一句话)

    所有告诉在特定语言中特定用法为不正确的的信息,都是反面证据。

    有意思的地方来了,你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你会听到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你不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有句话叫做 "The absence of evidence is not negation of evidence" ,意为证据的缺失不意味着证据的否定。翻译成人话就是,没有出现不代表不可能出现。大家花十秒钟仔细想一想就能体会到有趣之处了。

    这里要引入第二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关键时期假说),叫做 Universal Grammar(普遍文法)这个概念是大名鼎鼎的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系统中提出的。主要意思就是,人类有一个专门的学习语言的功能区(language-specific faculty),当然这是持先天论的那一派的观点,还有一派认为人类学习语言就像学骑自行车(作为先天论的支持者我当然觉得这个说法很扯)。

    这个功能区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筛选机制,筛选掉作为自然语言 Natural Language 不可能出现的,保留那些可能出现的语音和语法结构。有了这样一个筛选机制,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上述的困境,形成与语言输入不匹配的语言水平(我们认为如果单单靠幼儿在语言习得期间得到的输入,远远无法形成如此复杂和高端的语言系统)。

    我们一生下来配置的 Universal Grammar 都是一样的,然后不同语言在 Universal Grammar 中的参数 parameter 是不同的。就相当于干细胞,在分化胚胎的时候可以百变,但是在这个时期结束以后各自的功能就固化了,造血干细胞就只能造血。这个 Universal grammar 和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是密切相关的,相关之处就在于过了关键时期,我们就接触不到,或者是接触不到完整的 Universal Grammar 了。

    【外语水平】是什么。在上一部分讲解【母语水平】的时候,我做了一个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区别比较的列表。列表的最后一行,ultimate state,就是语言习得 / 学习的终极水平。对于第一语言习得来讲,所有说同一母语的人的母语水平都是一样的,在这里再次强调。而外语水平,只能是无限接近母语水平,near-native,无限靠近无法等同

    在这里引入第三个和第四个概念(前两个概念是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和 universal grammar :Interlanguge Grammar(中介语语法)Interface Hypothesis(交界面假说)

    我在前面说到,第二语言学习的终极状态是 near-native,就是你一辈子学啊学啊学,最登峰造极的状态就是接近母语者的语言水平。这个时候学术界就提出,咱们不要纠结于最终态,应该把研究重心放在进行态,也就是二语学习者已经达到及可能达到的状态,我们把这种状态就叫做中介语语法 Interlangauge Grammar,很简单,二语学习者已经形成的语言体系,既不同于他们的母语,也不同于第二语言(也就是目标语),在这种中间状态下语言体系。这个概念引入的原因,就是二语学习者在学到一定阶段就学不动,固化到那里了。词汇量可以不断增加,但是核心的一些东西已经不会再改变了。

    交界面假说 Interface Hypothesis 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创始者就是我的导师 Antonella Sorace 耶!假说的意思简而言之就是,语言体系中有很多板块,语音语义语法语用。这些板块之间需要很好地协同起来整个体系才能运转良好。而实际情况是,二语学习者通常会在这些交界面出问题。最常见的问题,也是现在研究最广的问题,就是 syntax-pragmatics(语法 - 语用交界面),两个面,分开来,没问题,但是要明确地知道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语法二语学习者常常会掉链子。

    交界面假说可以说带来了二语习得的新纪元。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为什么 near-native 到一定程度就再也走不动了,也能看到 near-native 和 native 的真正区别在哪里。

    这里就真正进入我们的问题,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关系:transfer 迁徙。在交界面假说下的一些试验里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advanced 二语学习者在交界面会有母语习惯的残留 residue。这些残留我们几乎可以说永远无法抹去,而这也就是横亘在 near-native 和 native 之间的鸿沟。

    有些答案里面提到了语言之间的相似性,欧洲的各个语种之间的联系较之英语和中文之间的联系要紧密很多。这样的思路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话不要说绝对。因为我刚刚也提到了,语言里面有很多个版块 department,有些看似亲近的语言比如说意大利语和英语在某些版块中的某个结构(比如说 wh-movement,也就是我现在做的实验)之间的关系,还不如英语和印尼语在这一结构上的相似性大。

    所以说,在论及语言间的相似性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其余的内容,比如说白板理论,大脑中建立的映射。

    但是,这些都说的是,对于不同母语不同的人在学习同一种第二语言的时候要考虑的问题。我们的现状,已经没办法改变了,那下面我说一说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学习结果。

    我知道大家第一个想问的问题就是,有没有一种东西叫做先天语言能力。我的答案是,有,通过 Modern Language Aptitude Test(现代语言能力倾向测试)(美国军方使用的实验方法)可以测试:

    The Modern Language Aptitude Test was designed to predict a student's likelihood of success and ease in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e Modern Language Aptitude Test (MLAT) was developed to measure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ptitude.​

    但是我认为,如果没有病理性的阅读障碍症 Reading disability ,这个先天因素影响并不大。就像知乎上一个老答案说的,很多人的努力程度还不到拼天赋的地步。用 Testing for Learning Disabilities 上的测试系统可以进行测试,不过国内好像用不了。我们国家什么时候也该建立一个这样的系统。

    说完了先天因素,我们就该说说后天的学习。

    前面讲到的 positive evidence 和 negative evidence 大家还记得吗?对于过了 critical period 的二语习得者来说,他们可以使用显性和隐形两种学习机制,也可以接触到正面证据和反面证据两种信息输入,他们还能够处理 feedback ,也就是别人对自己的反馈、评价、纠正,也能够处理 metalingusitic informaiton,也就是元语言知识(大家可以理解为我们课堂上一条一条学的语法知识,e.g. 第三人称单数要加 s)。

    看上去是不是很美,但是跟儿童的学习效率和他们能够接受到的输入 input 相比,成年人或者过了关键时期的未成年人有的优势仅仅是【学习】能力,跟儿童的【习得】机制比起来还是弱爆了。

    说完了没用的说些有用的。决定二语学习的因素,也就是我们现在能够左右能够改变的因素有三点:

    1. 动机 motive—— 大力出奇迹

    2. 注意力 attention

    3. 运作记忆 working memory

    有关于注意力,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我们注意到的,大脑才能很好地处理,我们才能够学到。所以有关教学方法改进的研究多围绕着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注意力,使其集中到该集中的地方。这个问题能够单独再开一章,我们这里先按下不表。

    有关于运作记忆,打一个很简单的比方。working memory 就相当于电脑内存,决定了电脑运行的速度和效率。working memory 跟 long-time memory(长期记忆)的关系就是内存和硬盘容量的关系。硬盘再大,内存不够大,转的就不够快。

    说糙一点就是,脑瓜子不好使说的就是脑容不够用。

    一般规律是,随着人年龄的增长,脑容会变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前面说成年人比儿童有的优势在于学习能力较强。

    总结一下:

    1. 绝对不要说决定。决定不了;

    2. 相对而言,联系紧密的语言在互相学习起来要比联系疏远的语言容易,这也仅仅是相对而言;

    3. 对于说同样母语的人来说,大家的母语水平是一样样的。语文学的是文学,英语学的是语言,没有可比性;

    4. 人学习语言有一个关键时期,我们虽然不确定是什么时期,也不确定那个时期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样一个分水岭切实存在着并影响着人类学系语言的机制和效率;

    5. 关键时期之前,我们叫习得;关键时期之后,我们叫学习。习得的效率比学习要高很多;

    6. 人先天的语言能力的确有差异,但如果不涉及到病理性的阅读障碍,这种差异并不构成改变全局意义的影响;

    7. 现阶段影响二语学习成果的因素有三个:动机,注意力,和脑容。脑容大小得看天,动机和注意力(也就是学习方法的调整),这个是我们可以改变的。

    8. 记得区分两个不同的学科: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