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三体》同人短片《Waterdrop》? 知乎用户,欢迎关注公众账号啸语 通过水滴绝对光滑的反射对比人类工艺的粗糙,可能很多人没看懂每一个尺度的细节,我来按照倒序整理一下视频吧。 舰队与水滴的对比,视角变化完美展示了原著中丁仪的矩阵思考 “透过舷窗,丁仪回望着渐渐远去的舰队阵列。位于阵列一角的“量子”号这时看起来仍很庞大,但与它相邻的下一艘战舰“云”号,小得刚能看出形状,再往远处,行列中的战舰只是视野中的一排点了。丁仪知道。矩形阵列的长边和宽边分别由一百艘和二十艘战舰排成,还有十余艘战舰处于阵列外的机动状态。但他沿长边数下去,只散到三十艘就看不清了,那已经是六百公里远处。再仰头看与之垂直的矩形短边也是一样,能看清的最远处的战舰只是微弱阳光中的一个模糊的光点,很难从群星的背景中把它们分辨出来,只有当所有战舰的发动机启动时,舰队阵列的整体才能被肉眼看到。丁仪感到,联合舰队就是太空中的一个 100 X 20 的矩阵,他想象着有另一个矩阵与它进行乘法运算,一个的横行元素与另一个的竖行元素依次相乘生成一个更大的矩阵,但在现实中,与这个庞大矩阵相对的只有一个微小的点:水滴。丁仪不喜欢这种数学上的极端不对称,他这个用于镇静自己的思维体操失败了。” 正面水滴的反光,右半边是因为行星遮挡的黑暗(舰队从木星基地出发,而拦截时水滴已经越过海王星轨道,所以此处推测应该为土星或者木星,但是结尾并没有看到土星的巨大土星环或者木星环,可能是行星角度问题,也可能是疏漏) 黑点矩阵是水滴表面映照的人类舰队,而更大的白色点和块就是银河系的群星。 单艘军舰照片(原著并没有详细描述军舰外形风格),船首中间的圆形,应该不是主炮,而是一个球面或者圆锥船头,虽然在真空不需要考虑空气阻力,但是原著也没否定军舰有在大气层降落能力,所以在保证科幻感时适当照顾气动外形是可以说通的。 另外,这两千艘军舰的批次型号和大小都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里面还可能有不同功能特化的军舰,这里统一为一个形状了。 原著中自然选择号的外壁是镜面般光滑 军舰“上”半部分,中间没有棱,推测“上层建筑”的前缘是曲面。 在宇宙没有上下之分,敌人可能来自任何角度,“上下”是在重力之井束缚下愚蠢的人类才特有的概念,所以宇宙战舰建筑和火力布置的任何偏向都不合理。 军舰武器部分分析: 这个应该就是军舰装备的电磁炮,炮位沿着边缘扇形布置,没有看到有炮管俯仰和旋转的空间,因为电磁炮理论上是可以通过偏转磁场对于炮弹发射角度进行一定调整的。(作者可能设想的是每门炮都可以沿着整个军舰前边缘的大半圆轨道移动,因此需要这样复杂的供弹,但其实布置这么大的轨道得不偿失) 所以这里推测为炮弹架(这几个缺口真规则),炮弹架白色应该是考虑视频色调平衡。 很容易忽略的细节:舱室顶部有可能是用于装填炮弹的机械臂,直线和曲线是机械臂轨道,其中的曲线布局略微考究,并不是简单的装饰,设计目标是以最快速度把炮弹运送到各个炮位。看到这个细节,我觉得作者作为三体电影科技顾问的资格太充足了。 虽然跟现代舰炮的供弹系统相比,这个供弹系统并不合理,而是偏艺术吧。 下图为直线轨道上静止机械臂和沿曲线轨道移动中的机械臂残像,细节都有体现。 接下来应该就是单个炮弹了 原著: 还有电磁炮,每秒钟能发射上百个钢球,每个有足球那么大,出膛速度每秒几十公里,无坚不摧,几分钟就扫平了火星上的一座大山…… 假设全舰有 100 门电磁炮,那么每门需要每秒一发的射速,所以为了满足大刘提出的性能指标,需要这样折腾的炮位数量和供弹。 话说现在电磁炮的炮弹设计成球形也看不出任何优势,还是为了忠实原著啊。 以及,炮弹速度如果按照 50 公里每秒,也就是 147 马赫,民航客机一般是 0.5 马赫。然而换算成光速是 1.7x10-7,对比军舰本身的最高 15% 光速,可以忽略。(在战斗中水滴达到过 170 公里 / 秒) 美国海军为朱姆沃尔特隐形驱逐舰规划的电磁炮,对于轨道炮来说,额外的弹托用于导电是必要的,所以这里设计的应该是线圈炮。(另外对于 DIY 电磁炮,线圈炮比轨道炮更常见。) 炮弹的一个舱盖(虽然现在的美军实验电磁炮弹是实心的,只靠动能杀伤,但是未来确实有可能在电磁炮弹装入一些设备,这要取决于未来电子设备抗超高 G 力和强电磁冲击的水平如何。) 炮弹舱盖上的螺丝钉。 一字螺丝钉是在刷过白漆的基础上又刷了一条红漆,根据评论区大家补充,螺钉紧固件刷漆是为了标记标定旋转角度。真空不需要考虑防锈处理的问题,所以不理解白色底漆的意义,并且对于造出宇宙战舰的人类,防锈不应该这么简陋。 此处可以看到红漆不均匀,露出白色底漆。 下图由于螺丝钉表面不够光滑,凹凸导致白漆无法刷均匀。 螺丝钉表面的金属加工缺陷,也有可能是工人在拧螺丝时候,螺丝刀造成的划痕。 对于这个微观结构,作者应该是参考了一些电子显微镜照片 开头的金属材料晶格结构,与结尾的舰队视角呼应,从微观到宏观的相似。 所以这个片子并没有拍到亚原子尺度,毕竟再继续微观,物质就开始显现波动性而不是粒子性了。这个视频应该进高中物理教材。 有些没有完全理解的地方,期待原作者出来解答,该写个英文版的长文章出来才方便更多人理解,不放出更多原始设计图就太可惜了。 另外配音台词的讽刺,也完美浓缩了原著的精神。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