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刷存在感:“头上长豆芽”为何会流行? 博览君 新闻事件 新华网 9 月 16 日的一篇报道称,“头顶长豆芽”似乎一夜之间星火燎原,迅速蔓延,席卷了中国的大街小巷,大街上老的少的头上都“长豆芽”了。看到这里,如果你们以为只有豆芽才可以“长”在头上的话那你就太低估时尚达人的审美水平了!我都不忍心告诉你们更多,怕你脑洞开得太大。头上“长”豆芽只是“标配”,有的甚至“长”出蘑菇、樱桃、树叶和鲜花,这看起来简直“潮”昏了有木有。这一街头新时尚甚至引来了美国媒体 CNN 的目光,但据其采访结果,几乎没有人知道它的确切来源或出处。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究竟有哪些心理因素对这股时尚“妖风”推波助澜呢? 心理解读 复杂的人类行为是由多方面引起的,要探究这股“妖风”盛行的原因,我们应该不断的思考人们目标行为在其自身环境中的功能,通俗的来讲就是找出他们“目标行为的‘目的’是什么”。行为反应通常可以被划分为四种结果控制当中的任一一种或者其组合,其中两种便是回避 / 逃避功能和社会关注功能。 给无聊加点料 “简直萌翻了,谁知道哪里有卖,下班赶紧买一个去。”“买这个纯粹是为了开心。”“挺好玩的,真想伸手给拽下来。”有趣、好玩、够独特、萌萌哒是这些“潮人”对发卡的一致认识。他们当中就有人表示生活那么无聊,我们要变着法子与众不同。其实,无聊是人类一种负性情绪体验,指的是由于当前活动或环境与个体的内部标准不匹配所致,包括体验到不满足、焦躁不安、缺乏刺激、缺乏挑战、无趣等。无聊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对不感兴趣的课,你总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神游于幻灯片之外,觉得讲台上的那位教授仿佛离你十万八千里,不断地和疲乏展开“拉锯战”。于是你可能选择信手涂鸦,来调剂一下当前无聊的气氛,多少个有趣的杜甫自画像就是这么被创作出来的啊。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偶尔觉得无聊。特别是在沉闷的环境中,无聊感会油然而生。无聊会激发个体试图避免或改变当前情境的动机或行为,以增加刺激性、挑战性、趣味性和意义水平,这种行为便具有了回避 / 逃避功能。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引起情感的环境来控制情感。当既定行为(“头戴豆芽花”)偶尔消除或减少相应的厌恶性刺激(无聊)的可能性越来越强时,负强化就发生了,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就会提高。正如新闻报道中张先生说的那样他买这个纯粹是为了开心,并不在乎这个为什么流行,也不知道戴上这个会不会有什么特殊意义。 变相刷存在感 观众朋友们,你们真的以为只是为了戴豆芽花而已嘛?我一直在感慨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儿。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你们就太天真了。其实那是在告诉你,看我,快看我。在心理学上,人们很多时候的行为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特定的情境中的人们之所以会做出那些行为反应仅仅可能是因为那些反应曾经导致别人的行为变化,他们的行为受制于社会关注功能。我们一起来用膝盖试想一下,一个妙龄女子或卖萌少年在街头偶然间发现了这一款“神器”,不但能卖萌,还能引得回头率爆表,你会认为他们不舍得买的话你就太不了解这群爱卖萌的小可爱们了。 正如新闻报道中提到的那样,在封闭的地铁车厢里,从黑压压的人群中忽然出现一根嫩绿色的小草,让很多人都感到十分新奇。谢小姐说:“当时车厢很拥挤,那个高个子女孩头顶一根纤细的青草格外引人注意,从外形上看,戴的应该是豌豆苗。她看上去非常淡定地站在人群中,看上去很拉风。”连路人都这样,朋友间的互相调侃更是不在话下。这不就是他们想要的效果之一么。至于那些无端非议与联想,对于现如今接纳程度较高的青年朋友们来说更是意外收获,因为这至少表明你关注我了啊。因此,追赶潮流的人并不想了解背后的含义,他们只想戴上“长草发卡”显摆一下。 “头上长草”也罢,反手摸肚脐也罢,甚至是锁骨养金鱼也好。我们都需要给一成不变的生活增加点调味料,找个有趣的话题与同伴亲密互动增进友谊,至于它背后的这点儿没有定论的含义就让人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去吧。 (崔云龙,祝卓宏) 参考资料 1.张天宇(责编). 美媒关注中国青年“头上长草”新时尚(组图).2015 年 9 月 16 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9/16/c_128233269_7.htm) 2.匡小颖(记者). 头上长草?原是新款发夹 一夜之间走红(图).2015 年 9 月 8 月 24 日.(中国新闻网:http://finance.chinanews.com/life/2015/08-24/7484570.shtml) 3.詹莉莉. 郑州现头顶“长草”风潮 网友:简直萌翻了. 2015 年 8 月 28 日.(新华网:http://www.ha.xinhuanet.com/hnxw/2015-08/28/c_1116398736.htm?t=1440770033332) 4.刘勇,陈健芷,宋琳婷,赵宇,杨晓丽,张盼,周卉.无聊倾向量表(BPS):中文版的结构、信度及效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第 1 期). 5.Iwata, Brian A. Negative reinforcement in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n emerging technology.[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987, 20(4):361–378. 原文链接:http://xwxj.blog.kepu.cn/20150917141790.html 本文为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与中国科普博览私信联系。 ——————————————— 发自知乎专栏「中国科普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