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英语学了十几年,一句口语都说不出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9-23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36
    赞:
    46
    怎么看待英语学了十几年,最后一句口语都说不出来这件事?

    [​IMG] 青格乐,二语习得博士在读

    DeKeyser 在 1997 年做了一个关于学语言的实验,三组被试经过 8 周的训练:

    第一组:只进行理解训练

    第二组:只进行产出训练

    第三组:理解与产出混合训练。

    训练后对三组被试分别进行三种测试:

    第一种测试:只理解

    第二种测试:只产出的测试

    第三种测试:理解和产出合起来的测试

    结果:

    1. 只接受理解训练的,理解技能增加,产出技能无变化

    2. 只接收产出训练的,产出技能增加,理解技能无变化。

    3. 接受混合训练的,理解技能比第二组的理解技能好,但是不如第一组的理解技能好(最好的被试都没有能超过第一组的理解技能的)。产出技能比第一组的产出技能好,但是不如第二组的产出技能好。

    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语言学习中,理解技能(听、读)和产出技能(说、写)是两个不同的通道。如果是一个通道,那么就会相得益彰,那么第三组被试的理解和产出都应该比前两组的好,因为他们接受了两种训练,理应有叠加效应。

    所以,你可以是一个很牛叉的 reader,做研究、做学问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口头交流就差的太多。因此,想要提高口语能力,就只能通过训练口语表达,听多了,口语表达就好了吗?听多了,听力一定好。看看托福考试,听力满分的中国人大有人在,但是口语上 27 分的是不是凤毛麟角。

    所以不要吵了,说得再多都是你个人的经验,但是实验是学者们严格控制变量推理而来的,就算不是 universal truth,也比你的一家之言有更广泛的解释力。

    7/1 更新

    有回复想知道实验的更多细节:

    要提 97 年的这篇文章,不得不从 96 年的这篇【提 96 年这篇的另一个原因是我把 97 和 96 两篇搞混了,但是不影响实验结论的推出】。

    1996 年和 Sokalski 合作的文章没有考察刚才说得第三组,实验设计如下:

    [​IMG]

    这是被试的情况(去掉了重修课的、去掉了曾经学过西语的、去掉会说另一种 Romance 语言的背景的、任何缺席某一次考试的,并确认所有被试均未学过实验所要考察的语言知识的——这个叫控制实验变量,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实验组和控制组都是

    一周见五天,每天 50 分钟的课程(不包括 test)

    实验材料:

    1. 2 个语法解释讲义
    2. 4 个课堂活动
    3. 6 个测试
    4. 一个背景调查问卷

    关于训练材料:研究者构造了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括研究者想要考察的语法、词汇。即,所有的训练材料皆从这个数据库出来,是为了保证理解和产出训练的材料的同质性。同时,也保证了两种材料的长度、认知复杂度、语言复杂度的一致性。——这叫实验,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研究者特别标明:训练材料中实在不能避免的一些新词汇,他们也做了特殊的考察和跟踪。

    实验结果如前文所说的结果 1 和 2.

    1997 年的实验,也就是原答案的实验:

    首先,学习者学习、接受训练的是一种人造语言 Autopractan(是一种带有自然语言特点的人造语言:是词序灵活的黏着语;名词有数和格标记,动词有性和工具性标记;主语可脱落),是作者为了严格控制被试已会语言的影响而专门做出的选择。

    所有的训练材料如 1996 的实验一样出自一个“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 32 个词语,16 个名词,16 个动词。

    被试:61 个付费的志愿者,32 男,29 女,按照被试的表现付费。所有的被试参与了 Caroll 1959 年开发的语言学能测试,以保证所有被试的语言学能是同等水平的。

    实验材料:400 张彩色图片,附 Autopractan 语的句子。16 个用于词汇讲解,256 用于练习和测试,128 个用于最后的测试。

    实验过程:先采用传统的规则教学法确保学习者完全理解实验涉及的 32 个词语、4 个语法规则(包括名词的数、格标记、动词的性、工具性标记)

    然后,被试被分为三组,也就是我原回答所说得三组(原回答中我把这三组设计和 96 年的实验记混了,大大简化了原实验,但是理念是一致的。但是为细心的读者带来了疑惑,在此更正):97 年 DeKeyser 的实验中的三组分别为:

    [​IMG]

    所有的被试都保证了完全相同数量的训练,不同之处在于不同词法规则所训练的方式(理解 or 产出)不同。

    测试方法:同原回答。理解练习中的一半用作理解测试,另一半用作产出测试,同理,而产出练习中的一半用作产出测试,另一半用作理解测试。(作者这样大费周折如此精心,就是为了保证所有被试经过的训练都是完全相同数目的。)

    实验结果:同原回答。

    1. 整体上说,只参与理解练习的被试比只进行产出练习的被试在理解上的进步更大,反之亦然,两种技能上练习量相等的被试在两种技能上的表现都居中(听起来的确如评论区的某位同学说得像是常识和废话,但仔细想想作者严谨的设计,选取一门人造语言,三组被试完全相同的训练数量,而且所有的被试在训练前经过同样的词法知识的获得。这个结果可谓揭露了一个真相,堪称经典。)

    2. 作者的数据在很大程度上支持练习具有技能 - 专门化的效果,也就是说,如果练习一种技能,另一种技能会急剧降低,而不是说通过理解训练而获得的语言能力在产出和理解中就有同样的效果(所谓齐头并进)

    实验设计的多复杂,说实话,没经过几十篇实证性文献阅读的训练,就算中文写出来,也不一定能看明白。实证研究往往揭露的都是一个比较有局限性的真相,但是这个真相依然比个体案例有更大的解释力,这也是实证研究受大家重视的原因。

    尽管实证研究是严格实验室环境下操作的,但是这也不妨碍我们把它的结论推广,或者说脑洞大开的假设,所有的现有的好科学、好研究其实也都有脑洞大开、想象力丰富的程度在,不是吗?

    换一种说法,研究人员用 60 个学生就得出了比较可靠的数据结论,如果给他 6w 个被试,结果是不是会更有说服力了?

    这个实验最伟大的地方在哪里,给你一辈子也想不出,DeKeyser 直接反驳了“只要有输入,语言自然习得”的观点,间接反驳了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先天观”——语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环境仅起到触发的作用。

    DeKeyser 说,没用的,你得练。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