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我想要这个、这个和那个,可是好羞耻啊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9-24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36
    赞:
    46
    为什么有时会感觉当众说出自己的「需要」是不礼貌、不道德的行为?如何调节?

    [​IMG] 曾旻,研究创伤心理学,自选集:http://t.cn/RL8AP6j

    人际交往里是有风险的,最常见的两个是被拒绝和被评价。当众表达自己的需求就把自己置于可能被拒绝和被评价的境地了。

    我有一个朋友最近喜欢上一个女生,他的恋爱经验 0,见到女生似乎也有点害羞,不太知道该怎么办。我告诉他,追女生你得主动,不过不要直接表白,表白就是给对方拒绝你的机会。你可以故意和对方聊聊情感类的话题,有意无意的告诉对方你喜欢怎样的女生,也问问对方喜欢怎样的男生。把你喜欢她的信号无意中传递,但不留痕迹。这样步步为营,却不给对方拒绝的机会。

    我教他的这招,本质上就是在没探明“敌情”时不去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

    小孩子没有被拒绝经验的时候,常常会很直接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妈妈,我要吃冰淇淋」。当不断有被拒绝体验之后,小孩子会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妈妈,我好热」。

    需求背后体现着一个人的价值和自尊。例如,小孩子向父母表达想要一个玩具的需求,这体现着小孩子的价值——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再如,题主向一桌子朋友表达自己不能吃辣的需求,就体现了题主的价值——忌辣是题主的口味特点,是个人特色的一部分。需求被拒绝就会像自尊被伤害。所以,拒绝是会伤害人的,它是一把利器,常常刺痛人的情绪和自尊。

    当小孩的间接需求也一次次被拒绝后,个体的自尊会被降低。低自尊的个体会有一种核心信念:「我是不值得被尊重的」。这种信念作为一种底层基础,在不同场合下主导着个体的自动化思维,当个体出现一个自我需求时,自动闪现的第一个想法就可能是:表达需求是「不道德」「不礼貌」的。

    评价是另一把伤人利器,更可怕的是评价可以渗透在人际交往的各个细节和瞬间:对方愈发加快的语速、心不在焉的眼神、嘴角上扬的轻蔑状等等,都可能被人理解为一种态度和评价。当你不去暴露自己的需求的时候,对方的任何细节都和你的需求,以及需求背后的价值是无关的。但是一旦我的需求暴露了,那么对方的任何一个举手投足都可能是针对我需求和价值的一个评价。

    更可怕的是,人不仅仅会恐惧负面的评价,很多人同时也会恐惧正向的评价,参考:为什么我无法接受别人的称赞和表扬?

    此外,当题主发觉一桌子人都能吃辣,只有自己不能的时候,更增加了表达需求的难度。

    独特的需求往往更容易被评价和被拒绝。

    如何调节?(探索、领悟、行动三阶段)

    1. 探索遇到困难的来源

    当我们每次无法当众表达需求,并且感到如果去表达自己的需求是一种「不道德」「不礼貌」的时候,首先问几个现在时的开放式问题:我在想什么?我的感觉是如何的?

    通过几个现在时的开放式问题,充分认识自己面对无法表达需求的情景时,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听所闻,所感所动。

    例如,我是一个比较演讲焦虑的人,每次要公开演讲的时候,我会特别紧张。哪怕是课堂发言,或者新课程的第一节按顺序做自我介绍,每当轮到我前几个人的时候,我的心跳会加速,还可能手心出汗,大脑空白无法进行思考。不同场景的发言,我的思考和感受可能都是不一样的,我上一次是参与一个危机干预公开课,需要每一个人自我介绍,我是作为助教来参与这门课。我现在回想,我当时也非常紧张,我和大家的身份都不太一样,每一个人都是交了大量的钱来参与这个培训的他们大多数都是年龄比我大一轮的有经验的心理老师和咨询师,而我是通过自己的资源来做这门课的助教没有花费的,并且我是一名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和大家的体验和感受可能不太一样。我当时的感觉是非常的孤独,因为我一个人的身份不一样,我介绍了我独特的身份之后,有点担心我在这个课堂互动中会被孤立。

    通过探索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我们面对一个特定场景中具体思考和感受。第二步是我们可以去探索过去,通过以下几个过去时的开放式问题:那样的想法和感受,我曾经经历过吗?什么时候,具体是怎样的?

    就拿我上面的例子说,这件事让我第一个回想到的是 2000 年左右,那时候我 10 来岁,家庭有了重大变故。给我影响最大的之一是我们家搬家了,并且为此给我转了学校,当时我读小学四年级。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第一天走进新的学校,老师在讲台上让我介绍自己,我面对下面一个个完全陌生的面孔,全身哆哆嗦嗦,不知道该说什么。那个时候因为小,完全不懂什么叫自我介绍,除了告诉大家我的名字,我不知道还要说点什么。那种完全陌生环境里,一个人孤独地站在台上,面对那么对眼神的注视,我感觉到深深的孤立和害怕。

    那次之后,以至于我每一次环境的变化,初一第一节课,高一第一节课,大学第一节课,研究生第一节课,每一个第一次见面的自我介绍,或多或少我都内心会发紧,有一种莫名的孤独感。或许这来源于在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场合,需要自我介绍让大家认识我,会让我觉得孤立无援,内心回到了小学四年级的那个场景。

    所以,题主你可以做同样的工作。

    2. 领悟困难背后的意义

    当我们遇到一个特定情境,我们跳出一个让自己出现负性情绪的思维的时候,这种反应都是有其保护性和功能性的。在心理咨询中有一句话说,任何心理行为问题背后都有其功能。

    在探索了那么多的感受、想法和过往的相关经历之后,去领悟当前自己症状的背后到底发挥了怎样的功能。

    以前见过一个案例,一对夫妻带着两岁不到的孩子来到咨询室,请心理咨询师帮助来解决小孩便秘的问题,他们说他们看遍了医院,医生都说生理上没有问题,可能是心理问题,所以来找到咨询师。小孩子不到两岁,可是一个月左右才有一次大便。咨询师并没有从小孩入手,而是想方设法想探索夫妻关系,可是夫妻俩对此非常阻抗,他们也承认夫妻关系已经濒临破裂,是为了孩子才形式上继续在一起,可是他们并不想改善夫妻关系,觉得这没有用。咨询师多次尝试之后放弃了从夫妻关系入手,他开始聚焦孩子的行为以及夫妻和孩子的互动过程,多次的探索让他发现了症结,每当孩子坐在马桶上努力的大便却无法拉出来的时候,夫妻俩会非常的关注他,并且表现出两人的亲密合作,而其他时候夫妻俩在小孩面前会表现出激烈的争吵,破裂的夫妻关系尽收孩子眼底。咨询师建议,哪怕你们不想改善夫妻关系,但为了孩子尝试在孩子面前演戏,演出你们亲密和充满爱的样子。夫妻俩不理解,但是为了孩子也照做了。一个月左右,孩子的问题就渐渐好了。两个月之后,咨询师的一次回访中,问到夫妻俩,你们俩还是在「演戏」吗?夫妻俩笑而不答。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就看到,孩子便秘是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背后有其功能,因为每当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他就能感受到父母的亲密感和对自己的关怀。

    不在众人面前表达需求也很可能是有其功能和作用的,通过探索,需要个人去领悟,这种处理方式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们为什么就形成了这样的应对方式。

    3. 在领悟的基础上去行动

    领悟是改变的最关键步骤,在领悟之后,行动其实水到渠成的。就像上述案例中,咨询师首先领悟到了孩子便秘的症结在夫妻通过孩子便秘时亲密的关照和其他时候的争吵强化塑造了孩子便秘的行为。那么行动方案就自然是反其道行之。

    有时候,我们不去行动,一方面可能是我们没有形成真正的领悟,另一方面,可能缺少改变症状的动机。就如题主的问题,当众表达需求时会有困难,可是不当众表达需求可能对题主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甚至不表达需求带来的安全感是比表达需求之后带来的别人的迁就要重要得多。特别是题主所举的例子中,仅仅是一顿饭桌上吃辣不吃辣这等小事,可能题主真的没法为了几个菜而冒险让自己的自尊处于被评价甚至可能被拒绝的境地。但是当情景转换,当我们面临一个更要紧更重大的需求时怎么办呢?

    两点,一、寻求他人支持,当我们领悟自己的困难来源和症结之后,把它向最能支持你的人告知,向他人承诺自己将要发生的改变,并请求他人的支持。

    二、从小事做起,不要一开始就做最困难最大的改变,从小改变开始,用一次次成功的经历强化自己的改变。

    我相信当事件带给我们更大的动机的时候,领悟自然会带来行动。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