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动画电影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许哲欣,一边做动画一边搬砖 既然题主是问“动画电影”,就谈谈动画电影部分。 先说结论:中外动画电影差距在市场、政策和技术三个方面。 1. 市场 中国动画电影,不仅摊上了国产动画这一烂摊子,又掉进了中国电影的坑。影院动画和电视动画、网络动画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先消费后享受”,而且播放环境非常苛刻——电影院。目前我看过的国产动画电影,还没有几部能真的说“配得上”电影院的播放条件,敢于上巨幕 /iMAX 的动画电影更是少之又少。无论是最近的《大圣归来》、《秦时明月》、《神笔马良》等高投资三维动画,还是 3D 转 2D 再做 3D 的《魁拔》(第 1、2 部),又或者是作大死挑战二维动画电影的《我是狼》等等,都无一不充斥着“强行动态模糊”,或者干脆自暴自弃,把电视动画水平的画面强行上银幕,更不用提音响效果了。但是这里是电影院! 现在国内的高投资动画电影制作人不是有一颗“合家欢”动画的心,就是有一颗“热血青少”动画的心,但是现在院线合家欢电影、热血电影(不一定是动画)拥有的元素,中国的动画电影又拥有多少呢?“高水平的镜头掌握、震撼的视听体验、感人而惊喜的剧情、讨喜 / 鲜明 / 符号化的电影角色、扎成堆的明星阵容”,这些国内院线排片最喜欢的元素,国产动画在制作的时候又拥有多少呢? 相反,拿一部迪士尼 / 皮克斯 / 梦工厂的动画电影,它们本身又拥有多少元素呢?拥有这些元素,有需要多大的投资量呢?当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拥有这些元素时,一种非常有趣的动画电影就出现了——档期动画电影,依靠节日 / 假期的档期,通过 IP 冲击的方法,强行让儿童及其携带的家长到电影院看一集“长达 90 分钟的电视动画”,比如喜闻乐见的《喜洋洋》、《熊出没》电影院专用动画电视剧,“竟然拍到了 4”的《潜艇总动员》、《赛尔号》,“《大圣归来》神助攻”《汽车人总动员》,心有余而力不足《超蛙战士》,炒冷饭借尸还魂美影厂等等。 不要和日本动画电影市场比较,日本的动画、漫画、游戏市场和全世界都不一样,其中动画电影市场又是一朵奇葩,谁迷信谁死。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冰雪奇缘》在日本联冠 13 周的票房。《冰雪奇缘》燃爆日本票房 "女王"奇迹是怎样炼成的? 2. 政策 由于相关政策,大陆地区很难出现像《辛普森一家》、《南方公园》这样的“高性价比”动画 / 动画电影(用动画说段子),甚至很难有良好的从电视动画、网络动画到院线动画的转换(当然也有一半市场的原因)。现行的电视电影网络动画规范,更加偏向于向少年动画、低幼动画倾斜。也就是说,在政策的引导下,动画会更倾向于“动画片”本身,难以发挥“动画艺术”或者“动画形式”本身的魅力。这就导致了动画市场会长时间由低幼动画片做主导,忽略了动画艺术和动画形式搭接到其它形式的媒体中。 不过市场是敏锐的,《十万个冷笑话》及其电影就借助动画的形式,很好地打开了喜剧片市场,成为了一部“高性价比”的动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希望越来越多这样“高性价比”的动画出现,使得动画形式本身的魅力得以体现和发扬。 两三年前网络动画还是小圈的时候,制作题材的自由度还是很大的,现在因为移动互联网快速地普及,受众群人数快速上升,限制的加强也是迟早的事。不过早在美术片时代,国产动画反而是因为政策得到了大力发展,最令人感动的是手冢治虫老师与万籁鸣老师的作品精神之交。扯远了。 最后是一点自己的见解,比较独(che)特(dan),大家可以随意吐槽——那就是,现在动画市场受国人的“审美”影响极大,换言之,教育政策中对审美教育的轻视和确实,会对现在和未来动画产业造成灾难性打击。我们从小接受的审美教育(大部分人的义务教育,不包括少部分有意识的家庭),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知识”和“技术”教育,比如对心灵美的引导,对美术史的记忆,对乐器操作的学习,而没有一套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教育”。因此,儿童时期的我们,本能地会选择夺取眼球的、情节浮夸的的动画,同时家长也没有甄别和选择的能力,最可怕的是,我们的市场筛选、政府引导、电视台播放都有意无意地缺失审美,这样继续发展将会是灾难的。 3. 技术 国内不缺技术,至少是二维动画方面,三维动画技术的发展也是十分迅猛。 我们常说的“国产动画技术不行”的论点,是因为是“你看到的”技术不行,又或者是“态度不行”。我们不仅有东方迪士尼(优酷土豆),还有东方皮克斯(追光),还有东方梦工厂,怎么会不行呢(笑)。我相信,优秀的动画会像浪潮一样袭来。明年一月“大型国产动画电影”《功夫熊猫 3》就要上映了,还有同档期的《小门神》,以及还在坑里的坑坑树的《西游记后传》,每一届动画新生都会听说的万年大坑《大坑海棠》,还有传媒大戏《我的师傅姜子牙》等等。 作为纯业余动画人,还是希望国产动画,特别是动画电影能蒸蒸日上。 ————————————————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动画电影动画人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