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达利的乒乓球游戏Pong诞生之时,《大众科学》杂志曾有一个扼要的预测:人们很快就会厌烦这种看着屏幕玩游戏的的新奇娱乐。今天看来,《大众科学》犯了一个错误,这个说法显然是不靠谱的。如何革新电游的游戏性仍是令当今游戏设计者头疼的问题,但是回首电游发展的历史,其实真是曾经沧海,如今眼花缭乱的电游竟然是早些年那些闪烁的方块圆点和单调乏味的“哔哔”声的直系子孙。现在就历数那些其实离我们并不怎么遥远的元祖电游,一起回味当年的简单乐趣吧。 1. “游戏机”(Playful machine) 1940年12月 想象一下与一台一吨重的“电脑”玩古老的取子游戏(nim)的场景吧:玩家关闭一列小灯中的若干盏,然后“电脑”选择关 闭若干盏灯,关上最后一盏灯的一方获胜。要战胜这台重量级的电脑,唯一的办法就是召唤“二进制大神1与0之威能”。万一机器玩家被打败了,就会慷慨地向人 类玩家提供一枚纪念币作为对其智慧的奖励。 2. 与电脑玩游戏 1970年10月 “这电脑居然能和我玩游戏!”1970年,作家山姆·吓大斯基(Sam Shatavsky)造访计算机图形公司Information Displays,尝试用电视计算机屏幕玩触屏台球、触屏象棋等最新科技成果,事后大加赞赏,认为这一技术很可以用在航空管制等应用上嘛。 3. 转动大球的小球:雅达利的乒乓(Pong) 1976年3月 与“兵乓”将要引爆的一整个绚丽多彩的游戏时代相比,当年Popsci对它的评价实属平平。游戏评论认为这款乒乒乓乓的游戏对于成年人和儿童来说都还不失为一种“有趣的小把戏”吧。结果它从此不小心使好几代人对着屏幕沉迷不已。 4. 电视游戏,飒爽登场 1976年11月 Pong发布区区8个月后,Popsci就明白这种“电子巫术”显然不仅仅是“小把戏”。电视游戏产业已经形成千百万级别的规模。专家预测游戏机的销量很快将超过计算器、电子手表和无线电这样的日常用品。类似游戏卡的固态储存设备的前景也不仅仅限于娱乐事业。 5. 比人聪明 1979年12月 不过3年之后,当初那些具有创新性质的游戏就都成了明日黄花。有了微处理器,1979年的电子游戏“可能比人还聪明”,在象棋游戏里棋差一招就得满盘皆输,而且游戏机还懂得用它的机械合成音对你发嘲讽了。一些拼字游戏等教育性质的游戏也出现了。 6. 令成年人也爱不释手的电脑游戏 1984年7月 运行在IBM PC上,类似《微软飞行模拟》和以龙与地下城为背景的《阿帕纱神庙》这样的电脑游戏让成年人也着迷不已。文字冒险和角色扮演游戏引入“社交模拟”的模式,让无数玩家宅在家里创造虚拟人物、养成、工作、交友。 7. 16位游戏 1990年12月 啊,16位之神力啊!世嘉、NEC和雅达利纷纷投入16位大潮,日本的孩子们为了玩超级任天堂的游戏逃课,而激动不已的美国玩家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彩色世界,“流畅”的动画、“高”拟真度都让人肾上腺素砰砰分泌。这时也出现了对大量游戏沉迷现象影响公众健康的担忧。 8. CD存储的游戏 1992年12月 使用CD作为存储工具让游戏人物和画面都那么地鲜活,让500倍于游戏卡的数据量玩家身临其境,CD音质让游戏里的声音如同在你耳边倾诉。产业界人士预计,很快人们就能在商店里看到游戏原声带了。 9. 任天堂的“虚拟男孩” 1995年3月 老夫直欲革故鼎新,奈何世上无人识货,任天堂32位的真实3D游戏设备“虚拟男孩”最终折戟沉沙。玩这款游戏需要带上隔绝外部光线的面罩,黑色背景上的红色LED图像让游戏角色扑面而来,还能利用两台“虚拟男孩”联机对战。想法很好,可惜多半让人晕头转向。 10. 网络游戏 1996年12月 “千里之外与人联机如探囊取物”,有了新的网络游戏服务“全网娱乐”(Total Entertainment Network),玩家再也不用担心一人打机的孤单了,哪里不爽联哪里。服务商希望借此将百万玩家连成圆润的一团,只是价格不便宜,每个月5个小时联网游 戏的包月费用高达9.95美元,当然真正的铁杆玩家绝对不会拒绝29.95美元的无限时包月套餐的。毕竟毁灭公爵和Doom还等着你去大开杀戒呢。 在那个时代悲剧的网速下,快节奏的射击游戏还有无数的卡顿。不过大家都表示理解,“互联网一开始就不是灵活快速的兔子,而是老实忠厚的乌龟啊”。 文/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