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你可能不记得北京的「奥运蓝」,但你的身体记得 大象,Phd Candidate in Epidemiology 我想讲一个关于奥运的故事。 研究环境污染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相对于其他流行病学研究来说,有一个比较难以处理的问题,那就是环境污染是相对宏观地作用在一个地区人群身上。所以要在实证中评估环境污染对健康的作用,传统的病例对照和队列设计就很难行得通了。环境卫生领域的学者往往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方法来测量污染物的健康效应,比如其他答主提到的淮河两岸污染物与人均期望寿命那篇文章。(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sustained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on life expectancy from China‘s Huai River policy) 在 2008 年奥运会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控制空气污染的强力措施,包括关停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工厂,火电厂并对北京车辆进行了单双号限行。这些措施从七月中旬一直持续到了九月中旬残奥会结束,给北京带来了长达 2 个月的奥运蓝。这给环境卫生领域的研究者带来了一个绝佳的研究契机,我这里选择了在 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刊登的一篇论文介绍给大家(JAMA Network)。 该研究采用了类实验的设计,报道了北京奥运会期间空气污染物的变化与炎症及血栓相关生物标记物水平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从北京市各家医院的住院医师中招募了 128 名健康受试者,这些受试者无既往心血管,肝肾,神经系统及其他慢性病史,无吸烟史。他们中有 92%居住在医院宿舍内,宿舍里没有厨房,所以可以排除室内污染的干扰;也没有安装空调,都是开着窗户通风,所以受试者能够持续地暴露在室外污染中。同时,他们工作的医院也不使用气密性空调,通常会在气温凉爽时开窗户。由于工作性质,受试者在奥运期间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在医院或者医院宿舍内。 研究者对这些受试者在奥运会前,中和后期间分别进行了 2 次随访。每次随访至少间隔 1 周以上,并且要求在随访前一周内没有服用药物,也没有呼吸系统感染。同时为了避免睡眠行为改变造成的干扰,随访安排在受试者未值夜班也不是刚出差回来的时候。 研究者在每次随访时测量了血浆 sCD62P, sCD40L, 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Ⅰ)和 vw 因子(凝血因子Ⅷ)的浓度,这些都是与血栓形成有关的生物标志物,同时还测量血浆中与炎症和心血管风险有关的 C 反应蛋白的浓度。 研究还测量了研究期间北京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即其组分(单质碳,有机碳和硫酸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等气态污染物的 24 小时平均浓度。 首先,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控制措施对空气污染物的确非常有效,在奥运期间各类主要污染物浓度都显著下降。(注意是 24 小时平均浓度,所以峰值的变化要比我们平时 app 上看到的 1 小时平均要平缓很多)而在奥运会结束之后,绝大多数污染物的浓度都显著回升。 随后,研究者以做了对数变换的血浆生物标记物浓度为因变量,以奥运会(前,中,后)为自变量,建立了线性混合模型,同时调整了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度的影响。文中没有给出模型的具体形式。我尝试写了一下: where: , and are Nature Splines of x with degree of freedom . 结果如下: 结果显示,血浆中 sCD82P 的浓度在奥运中比奥运前下降了 34%,而奥运后又比奥运中提高了 33.7%。 那么这些凝血相关的细胞因子与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有什么关联呢?研究者比较了大气污染物浓度若从最低 25%所对应的浓度上升到最高 25%所对应的浓度,血浆中凝血因子的变化,并分别考虑了 0-6 天的滞后效应。如图: 这篇文章证实了大气污染与年轻人中血栓形成和系统炎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存在关联。 在这篇文章的同时,还有很多研究借助“奥运蓝”,研究了大气污染与很多疾病之间的关联,这里有我搜到的 54 篇文献。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term=(air pollution) AND Olympics 比如有研究提示北京市在奥运会期间出生的新生儿体重要比奥运前后出生的要高。(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559955/) 还有人研究了奥运前中后,心血管疾病急诊率,死亡率的变化。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547916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133808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谈钱谈环保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