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读书千日,用书一时 * * * 李脐橙,我的头像不是我,是我女神~ 从小到大,除掉课本、漫画和专业书,看过的书堆起来怎么也有两三个我高了,对我来说,读书的意义远没有那么神圣,无非就是个消遣,在我心里和打一局 LOL 没什么区别。 不过,今天倒是着实体验了一次“读书真有用!” 今天去一个巨远巨远的地方勘察,路过一座破得不要不要的桥,它长这个样子: 同行的一个本地工头甲突然大声地问另一个本地工头乙:破成这样!老马,这桥多少年了? 工头乙也大声回答:那俺不知道,你白干这么长时间施工?看看它判断一下子不就知道了嘛。 工头甲随即转头对我说:哎呀,这咱也没上过学,哪会这个,哎!李工是大学生,懂得多,李工你教给俺们咋判断呗? 娘的。 早就听说有这种老工人花样下套嘲讽年轻新手的事儿,合着今儿个让我摊上了? 大叔你们演技太差了啊!你们装什么不知道啊!你们不就是本地人吗?!你们的口音和路边的每一个行人的口音一模一样啊! !我不会说但是我听得出来啊!!! 不过汪涵在我是歌手总决赛的舞台上说过:不惹事儿,事儿来了也不怕事儿! 输人不输阵,我先看看。 我停下脚步看了看破损的桥面。 …… 我血都凉了。 我要是懂我是茄子。 玩儿蛋去啊!这哪看得出来啊!!老子有那么屌早去设计院混饭吃去了谁还在这儿跟你们磨牙啊!!! But!人生最要紧的就是这个 But! 我的视线扫到了桥身: 桥身上…刻着主席语录? 也就是说,这桥是 66 年到 76 年之间建的? 等等,这好像还有一句不是毛主席语录,这句……是歌词? 《大海航行靠舵手》这首歌的创作要早于文革时期,而林彪题写这句歌词的时候虽然不知道是哪一年,但是肯定是林彪最红的时候,最红的时候…… 那就是 69 年左右? “林彪”两个字被破坏了,也就是说,这桥肯定修建于 71 年之前。 那么……桥就大概是 69 年到 71 年之间修建的喽? 2016-1969=47,2016-1971=45 试试! 于是,我装腔作势地跺了跺路面,走过去摸了摸桥身露出来的钢筋,假意沉吟了一下,用权威而自信的语气缓缓地说:这个嘛,看路面是没有什么用的,主要还是要看看桥身,啊,看一看这个外露钢筋的锈蚀程度,看一看桥身风化的程度,对不对,再结合这个地方的气候、啊,人流量、车流量,甚至于要考虑到风速和空气湿度,还有使用的这些材料,和咱们中国路桥建设的材料历史沿革,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得出一个大概的判断,不可能太精确,但是也差不太多,我看呐,这座桥不会少于四十五年,但是也不会超过五十年。 本地工头甲和本地工头乙当场木立,面面相觑,其余人均表情震惊。 看来蒙对了! 欧耶~!! 新机子哇咿子么嘿偷斯!!! 接下来的路程中,明显感觉到,他们对我的态度客气、尊敬了许多,他们自己说话的态度,也都老实了许多。 新皮肤:“虽然年轻但经验丰富的有为青年”——李脐橙,Get!~ 归程,我特意拍了两张这座破桥,这可是回去吹牛的证据~ 啊~~~太爽了~读书真有用~ 婧姑娘,学生 读书曾经让我在火车上被人让座。 大一暑假社会实践,坐了是三十多小时硬座去到一个地方,因为团委只给报销硬座⋯⋯这倒没什么,我们人多一路聊着就过去了,我要说的是到了当地之后的换乘。 印象中那个小火车站就是一个大厅,没有坐着候车的位置,站台是露天的,刚刚在上面站定就哐当哐当地开过来一趟绿皮火车,还没停稳呢,我天怎么所有人都在往前挤!车还没停呢!定睛一看这火车还有窗子,并且是开着的,而乡亲们正在奋力通过那些窗子把自己塞进仍在缓慢行驶的火车! 说实话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该不会是暴乱了吧,他们正在试图攻占这列年纪说不定比我大的火车! 这时车已停稳。看到我们一行人均做呆若木鸡状,一个热心大爷一个箭步超过了我们,回头大喊:“抢啊!不对号儿!”一个师兄机智地展开手中的火车票,果然发现这种当日购于车站的票上面并没有印座位号⋯⋯遂如梦初醒奋而加入登车大军,但是当初爬窗的人已然坐下,看爬窗的人却傻眼了。 两个多小时的省内火车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站着也挺无聊,左戳戳右弄弄,我灵机一动取出了一直背在包里但是一路上从未翻开过原以为又会原样背回去的: 其实我那个时候才学一年,课本内容类似于:Paco(小明)和Pepe(小强)去逛公园,他们在公园里赏花、玩球、划船,小伙伴们春游真高兴啊! 但是在我祭出此蓝宝书后,瞬间感觉周围人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不认识的旅客纷纷凑上来询问我:“这是什么书呀?”“西班牙语在哪个国家说呀?”“你在哪学的呀?”等等让年轻的我不屑回答又不知怎么拒绝的问题,一时尴尬地想收起书换个车厢。 就在这时,一个凭着身姿矫健第一批抢到座位的年轻人突然站起来,略显紧张地说了一通话,大意是说让我坐,因为我在看书,一定要坐着。我大囧,不料围观群众一致同意,小伙子也绝对不肯坐回去,我几乎是被半摁着坐下去的。 那天我在周围人或殷切或猎奇的目光里硬着头皮看了两小时书,还做了好几课的练习题,因为我感觉自己但凡在这个位置上玩一分钟手机都是一种辜负。 这些年来作为一个较资深学渣,一直没有脱离学生身份,也因此收获了许多因种种原因没能继续学业人诸如此类的赞赏与善意,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文化水平不高而生活地十分艰辛,当然也有人苦打苦磨地做出了不容小觑的成绩。作为一个稍微比他们多读了几本书然而迄今为止对社会没有任何实质性贡献的人,若能善用读过的书,尽量不辜负这些珍贵的心意,大约就是读书最好的用处了吧。 李木,地產從業者 大学最后一学期,成天在宿舍看闲书打游戏。 偶尔投个简历,碰运气找工作! 某日接到某大型国企 hr 电话通知面试,因为舍友的乌龙,指错了地,我到面试点时,已比约定的时间迟了一个小时,面试官已走,只剩下 hr 在那里整理东西。我好说歹说,请 hr 给个机会。 hr 说:“你把简历填了,把我们的笔试题目做了,我帮你交上去,成不成不知道!” 笔试是作文,由于面试点在一个景区内,遂被要求写一篇从景区外围进入到面试点的感受(我觉得这个笔试题目挺有水准的)。当时有点懵,因为下车后一路小跑,实在没有太多留意周边风景! 那段时间正在读历代小品,床头放的都是《清稗类钞》《历代山水小品》之类的集子。 无奈之下,就用明清山水小品文风草作了一篇交了上去!大概一百来字! hr 看到我交的一百来字,说别人都写一大篇,你怎么只写三行!我厚着脸皮,说风格不一样! 没出一天,我被约见复试,初轮通过! 两面部门经理,就只是讲了一下现实状况,部门经理人挺好,二面也侥幸通过! 三面公司副总 副总是政府部门调过来的老先生,当时五十来岁,看到我进门挺客气。说小李啊,听说你对古文挺有研究,我这边写了一篇赋,你帮我指正一下! 拿来一看,心称不妙,好多字不认识!(赋这种东西,写好不易,为了显示学问,往往要拽文!) 当时只能硬着头皮,说 y 总啊,我对您说的这个地方不了解,今天拿到您的大作,好好学习一下! 正在绞尽脑汁胡扯时,看他桌上有本瓷器专著,还有桌子上摆件也古香古色!大着胆子问,y 总您是搞收藏的?他说是啊,你对这个有兴趣? 感谢上天! 在面试前三天,我正好买了一本,看到津津有味! y 总是收藏瓷器的! 我绕了个圈,说瓷器这种收藏大项,穷学生看不了多少,我主要看点杂件! 不出所料,y 总对杂件所知不多,然后我就在那边瞎扯了会笔筒,紫砂壶之类的东西,y 总和我聊了一个多小时,痛痛快快的在面试意见上签了个同意! (十年前,杂项收藏还未蔚然成风,现在这样忽悠,可能不行了) .四面总经理。 因为前面铺垫尚可,也挺顺利,乏善可陈。 五面集团副总。 因为我专业完全不符合招人需求, 副总挺严肃的问我几个专业问题。 祭出了已经啃了半个月的大杀器。 我专业是法律和经济, 公司招人要求是新闻、中文和营销, 副总听完我几乎全部引用科特勒观点回答他那几个问题后不置可否。 问了我一句: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我很想对他说,最近只关心科特勒!但那样太跌份了。 好在我看书旁骛极多,从图书馆都十本十本的借回看。 啃《营销管理》同时,这套书也被我看了个七七八八。 听我在看这套书,他突然来了兴致,问我: “你对《等待戈多》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是我压根没看懂《等待戈多》在写什么! 我对看不懂的部分从来都不求甚解直接翻过! 只好对副总说:我年纪太轻,对于这个戏确实没看懂,正好向您请教! 副总挺开心的给我说了很久。 我很诚实的反馈说这个戏受教了, 我说我对《推销员之死》有感触, 我挺开心的给副总说了很久。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 我进了那家企业…… 以上经历,一切属实! 总结一下: 1、机遇改变命运 我运气好,碰到了一些还把专业,还把读书视作挺重要事情的领导,否则不可能应聘成功,也不会有这个故事。后来我才知道,当时分公司和总公司的矛盾甚深,对于分公司招聘人选,总部本意是全部不要,由总部直接指派。结果机缘际会,我侥幸通过。对比现在一说工作,就要说关系和黑幕的,我只能说我有一个好的机遇。 2、读书改变命运 读书是我的兴趣,虽未深研一门,但广度尚可。大学峰值时,一年读两百多本,还要做笔记。也是这种广泛的阅读,形成了今天我的一些思维习惯和方式方法。起码对外交际时,大多数人的大多数喜好,我都能同他们搭上话,有时为了装 X,还能说一些他们以为他们很熟悉领域的新鲜话题。饭桌上的这种段子就比较多了,不一一枚举。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