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M,加拿大安大略省临床心理学家/滑铁卢大学临床教授 阅读原文 注释 1:(截止 2020 年 7 月)在过去的一年多中,我在知乎上回答了关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症“大约 40-50 个问题,牵涉到各个方面,但是非常分散,所以这里希望借“知识库”的题目,做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回顾,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症”进行一次百科式的介绍和总结。 注释 2:这个回答里有新的信息,但是不多,绝大多数文字来自于我之前针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回答。我会分别标注信息的来源(比如来自于我的哪一个回答),具体的文献在我原回答中都有标注,这里就不再次标注了,请大家根据标注前往原回答。 注释 3:因为各种系统性的原因(比如医疗系统、社会环境等),在网络上存在大量关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症”不属实的信息,在近年来众多专业人士的科普下,大家对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症“逐渐有了更客观、科学的认识。但是现实并不理想,“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患者仍然面对着医疗资源匮乏、被污名化、生存空间狭隘的问题,希望你我都可以尽一份力量,推及关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科普工作。 在这篇回答中,我会系统地来回答以下六个问题: 什么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症? 有哪些病症? 病因是什么? 如何诊断? 容易和哪些精神疾病共病?有什么不同? 如何治疗? 第一,什么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症”? “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英文名是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 BPD),是临床上相对来说比较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症。 根据流行病学数据,”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患病率大概在 1-2%。也就是说在任一时间点,每一百个人里有一个人是满足“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临床诊断标准的[1]。 从临床数据来说,大多数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症”会出现在 20 岁 -30 岁之间,与年纪大的人群相比,“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更容易出现在年纪轻的人群中。一般随着年纪增长,病症会慢慢减轻,但在绝大数情况下仍然会满足诊断标准,需要临床干预[2]。 大多数“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患者是知道自己有问题的,特别是频繁、极端的行为失控,包括常见的自杀自残、毒品使用、不安全性行为、愤怒爆发、暴食【3】催吐【4】,是极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特色的。其他的人格障碍症情况就不同了(比如说逃避性、偏执性、依赖性、反社会等),很多人格障碍症病人自身是不觉得自己有问题的,相反可能觉得自己“很正常”,更不会主动寻求诊断和治疗【5】。 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来说,人格障碍和价值观没有必然联系,唯一存在的联系包括: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症阻碍了该病人去探索、实验、发掘、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还有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症会阻碍该病人去实践自己的价值观,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处事待人【6】。 根据 DSM-5 的诊断标准(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如果某人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症”,他需要体验到九大类病症中的至少五类。如此算来,一共有 256 种不同的病症组合方式。也就是说,即使都是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症”,不同人的具体病症可能完全不同【1】。 “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指的是 TA 满足“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诊断标准,“边缘性人格特质”(borderline traits)指的是 TA 不满足“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诊断标准,但是有显著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症状,在临床上有造成显著的困扰,一般存在干预的需要[7]。 关于“人格障碍症”[8]: 我们这里说的是“人格障碍症”(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临床上可以诊断的病症,一般情况下会给患者的功能性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不再属于“人格特征”(Personality Triats)的范畴内。 “人格障碍症”是可以诊断的,但是诊断的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到特殊的工具,而且对于诊断者的临床经验有非常高的要求(一般来说诊断者对于少数“人格障碍症”接受过系统的训练)。 在国内,目前只有精神科医生可以对“人格障碍症”进行诊断,但是不少精神科医生并没有相关“人格障碍症”的系统训练和长期的经验积累(在国外也是一样的情况),所以不会轻易去做“人格障碍症”的诊断。 “人格障碍症”指的是一系列非常稳定、跨场景出现的病症,而这些病症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不同的人际关系中、不同的时间点上,都会展现出来。“人格障碍症”的症状和常见的情绪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等)不一样,因为这些情绪病往往只会在特定的场景中、特定的时间点上展现(比如抑郁的时候、引发焦虑的环境中),没有“人格障碍症”来的那么“顽强”。 人格障碍症一般是不会导致病患“失去自主控制”的(loss of volitional control),人格障碍症不会剥夺患者做出自主选择的能力(capacity to make a choice)[9]。 关于“边缘”[8]: “边缘”这两个字经常会给人这样一种“刻板印象”:这个人活在“边缘”上,很容易就会爆发极端情绪、采取极端行为,永远“无法预测”。但事实上,“边缘”这个词的来源完全和“在边缘上生活”无关。在半个多世纪前,精神病学中认为大多数精神疾病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神经症(Neurotic),也就是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病;还有一类是精神病(Psychotic),也就是体验到精神病症比如说精神分裂症、妄想症等。但是这里问题就来了,有一部分病人他们既不属于神经症,也不属于精神病,他们的病症强度高过神经症(更加极端的情绪),但是没有精神病症,所以当时的精神病学家们就称之为“边缘”,后来就演变成为了”边缘性人格障碍症“这个诊断标签。 “边缘性人格障碍症”和其他的人格障碍症略有不同。这里我们用“自恋型人格障碍症”作比:自恋(narcissism)可以被当作是一个性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而包括我们平常所说的外向性、经验开放性、尽责型、亲和性、神经质(所谓 Big Five)也都是性格特质,所以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自恋”的性格特质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当“自恋”这个性格特质程度过高,就会导致一系列功能性上的问题(特别是人际关系),那么就接近于“自恋人格障碍症”。而“边缘性人格障碍症”则不是某一个(或数个)性格特质过高而导致的后果,“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是由一系列行为、情绪、认知、人际关系、自我身份认证上的问题所组成,而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患者可以有各种不一样的性格特质。情绪不稳定大家都有体验过,但是情绪不稳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等同于某个性格特质。 第二,“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有哪些病症? 从病症来说,“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病人的核心体现在各种失控(dysregulation)[10]: 首先,生活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即使是正常人,我们的情感、行为、认知、关系等等都是忽上忽下的,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会高低起伏的,这不叫做失控。 但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病人的生活是高低起伏得太快、太频繁,高的太高,低的太低,每天的生活都是大起大落,这样的日子很难过下去,这就是失控。 总的来说,“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失控体现在五个方面[10]: 1. 情感失控(emotional dysregulation):一件小事可以引发特别强烈的情绪,一旦强烈的负面情绪出现,这些情绪会持续很长时间,让人无从下手,感觉失去控制。这些情绪会体现在认知、语言、行为、甚至身体感官上,非常强烈。很多时候,“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情绪和现实不符合,或者情绪的强度和现实不符合。 2.行为失控(behavioural dysregulation):一旦强烈的情绪出现,并且我们没有办法去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往往会跟着情绪走,接着做出冲动、不理性、对当下情况没有帮助的问题行为,包括自杀、自残、使用毒品、酗酒、攻击性行为、节食暴食催吐等等。 3.认知失控(cognitive dysregulation):一旦情感失控,我们很容易走入认知的失控,也就是说我们的认知和现实会出现非常大的差别,而且即使别人来纠正我们,我们也看不到到底自己哪里错了。这里包括各种妄想、非黑即白的思维、妄下结论、对别人极度不信任,甚至包括在极端负面情绪下所体验到的解离(dissociation)的症状,比如身边的事物感觉不再真实、自己像是活在梦里一样、“灵魂出窍”似的感受。 4.人际关系失控(relationship dysregulation):因为情感、认识、行为的失控,这些失控一定会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我们的人际关系发生大起大落。一会儿觉得对方是最好的人,自己跟定别人一辈子,一会儿觉得对方是最糟糕的人,恨不得马上离开别人。或者是极端恐惧别人会抛弃自己,要么过份地向对方寻求安慰、祈求别人不要离开自己,要么直接断绝关系保护自己。看起来好像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患者“总想要赶走身边亲近的人”,其实是因为一系列的病症严重干扰到了病患去获得并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失控和个人主观意愿没有太大关系[11]。 5.自我认同失控(identity dysregulation):因为以上的这么多失控,当我们每一天都在情感、行为、认知、人际关系失控,大起大伏的时候,我们不由得会丧失自己的自我认同,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怎样的人,想要变成怎样的人,有怎样的价值观。我们可能不断地去改变自己去迎合别人,结果完全不清楚自己是谁。很多时候,“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病人会说到他们会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来自身体内部的空虚感,一般是在胸部或腹部,这种空虚感会让人难以忍受、想要自杀自残或者采取其他极端的冲动行为[12]。 当面对着这么多的失控的时候,“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病人的生活、学校、工作、社会关系都会收到严重的影响,从而天天活在危机之中,社会功能性会因此显著下降。 虽然我极其反对自我诊断,但是如果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具体病症有兴趣,可以关注以下两个量表:Borderline Symptom List-23,和 Difficulti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两者我都有提供中文翻译[13]。 第三,“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病因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讲到目前临床科研上是怎样解释 BPD 的。最有实证的理论叫做 Biosocial Theory(也就是生物社会理论),在这个模型中,“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形成来源于生物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互动[14],两者缺一不可。 从性格方面,“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病人会有如下四个常见的特征[8]: 1. 他们的情感非常敏感:也就是说可能同一件事情,别的人并不会体验到情绪,但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病人会很容易体验到情绪。可以这么说,他们情感的门槛很低。 2. 他们的情感非常强烈:同样的例子,当两个人都是因为某一件事情而伤心的时候,“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病人的伤心要强烈得很多。也就是说,他们一旦体验情感,情感的强度很高。 3. 他们的情感持续很久:当因为某一件事情,两个人同时体验到了强烈的情绪,可能过了一个小时没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人就平静了下来,但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病人可能几小时以后甚至第二天依然体验着强烈的情绪。 4. 他们体验到情绪时容易采取冲动行为:情绪一般会令我们想做出某些行为,比如说生气的时候想发脾气,伤心的时候想哭想放弃,焦虑的时候想逃避,一般人可以保持理智、不去按情绪行事,但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病人会非常容易按照情绪做出冲动的选择和行为,等情绪平静下来才发现。 从个人经历、社会环境来说,“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病人一般会有如下的经历[8]: 1. 各种显著的创伤经历:包括童年被虐待(包括身体、性、情感、语言上的虐待),亲密关系中被虐待,突发性的创伤事件(包括身边人自杀、刑事案件、自然灾难、车祸等等),校园欺凌,父母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父母严重缺失,父母教育中出现了严重问题等等。 2. 不显著,但是长期存在的创伤经历:包括父母不表达情绪,父母压抑孩子的情绪表达、父母存在过高的期望,父母非常主观不理解孩子并把自己意愿强加于孩子,父母对子女过度的否定,在学校长期被欺辱,因为精神健康问题长期收到歧视,甚至是因为心理治疗中遭受的创伤等等。这里的不显著创伤经历一般不满足创伤后应激障碍症 PTSD 的诊断标准[15]。 3. 总的来说,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本身已经情感非常强烈,但是把他们放在了一个不重视情感、忽视情感、压制情感,甚至对情感存在偏见、批判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病人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好比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本身是朵玫瑰花,你偏偏要把它当作是蒲公英来养一样,结果长不好,主要是因为外在环境和个人特质的不匹配。 第四,如何诊断“边缘性人格障碍”? 一个很大的问题,即使在精神健康相对发达的北美也一样存在,那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经常性地被误诊。很多时候,特别是急诊室的医生只要看到自杀、自残就会非常草率的给出“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诊断,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还有的时候,“边缘性人格障碍症”被误诊为“双向情感障碍”,然后病人接受情绪稳定剂的治疗却没有任何好转。其他的时候,进行诊断工作的精神科医生可能并不了解“边缘性人格障碍症”,在诊断过程中给可能压根儿没有想到病人可能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症”。这些问题,在国内同样存在,在精神健康资源缺乏的地区可能会更加严重[16]。 在青少年人群中,“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是可以被确诊的,而且也存在非常有效、专门针对青春期人群而开发出来的治疗方案(DBT for adolescents),但是在临床实践中,诊断的难度很大,而且这个诊断标签的影响会比较深远,所以在青少年人群中这个诊断标签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17]。 总的来说,人格障碍症是可以诊断的,需要用到一些专门的诊断工具;但不是随便一个精神科医师或临床心理学家都可以诊断人格障碍症的,需要积累足够的、关于某人格障碍症的临床经验之后,才可以准确的做出诊断[18]。 那么诊断“边缘性人格障碍症”应该是怎样一个过程呢?一般来说有以下五个步骤(在北美的环境下)[8]: 第五,“边缘性人格障碍症”容易和哪些精神疾病共病?有什么不同? 在临床上来说,有相当一部分“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患者同时也满足其他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这是很常见的现象。 抑郁症和“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共病率是很高的,更准确地来说,如果某人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症”,那么他同时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等情绪障碍的概率是显著提高的。除了抑郁症、焦虑症外,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症”最常见的共病还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症 PTSD、饮食障碍、毒品成瘾[19]。 “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患者,与没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病人相比,同时患有三种或以上的临床障碍(包括常见的情绪障碍)的概率是比较组的两倍,同时患有四种或以上的临床障碍(包括常见的情绪障碍)的概率是比较组的四倍[19]。 很大一部分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会体验到显著的解离症状(dissociation)。解离症状可能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本身的一部分,也可能是 PTSD 和解离性障碍所致。绝大多数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满足至少一种解离性障碍的诊断标准,这个比例大概在 60%左右[20]。 “边缘性人格障碍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 PTSD 存在差别,主要体现在[21][10]: 是否有显著的满足 PTSD 诊断标准的创伤经历,大概 60% 的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患者同时患有 PTSD。 “边缘性人格障碍症”主要是失控(dysregulation),PTSD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再次体验创伤经历(re-experiencing),生理过度唤醒(arousal),以及逃避行为(avoidance)。 “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病人所体验到的强烈情绪是“跌宕起伏”,稳定性的“不稳定”,而这些情绪的导火线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触发的情绪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有规律可循。 PTSD 病人也会体验到强烈的情绪,而且这些情绪非常有可能是和现实“不相符合”,但是这些情绪的触发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这些强烈的情绪会被固定的刺激物所触发,比如和创伤经历相关的人与物(比如遇上施暴者,或者是和施暴者相像的陌生人,比如说某性别)、和创伤经历相关的场景(比如创伤发生的地点、环境等)、和创伤经历相关的回忆、和创伤经历相关的想法、和创伤经历相关的感官体验(比如说某种嗅觉、声音等)。 “边缘性人格障碍症”和复杂型创伤后应激障碍(complex PTSD)在临床症状上有较大的重合[22]。 “边缘性人格障碍症”和双向情感障碍(Bipolar)存在差别,主要体现在[10]: 双向是间歇性的,当然可能躁狂和抑郁会接替发生,但是绝大部分的双向病人并不是每天都是双向的,而“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病症是相对很稳定的,也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症状基本上每天都会发生,不会出现一段时期抑郁,然后一段时间躁狂的现象。或者说,“边缘性人格障碍症”和双向都是大起大伏,但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大起大伏是一天之内、甚至几小时之内的,但是双向的大起大伏一般会持续好几天到一两周,而且不是每天都会见到大起大伏,很多双向病人几个月甚至数年才发病一次(狂躁症状)。 双向的病症(发病的时候)和“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病症是不一样的,躁狂的时候会精神旺盛、不需要休息睡觉、自我感觉特别好、过份自信、做出各种高风险的行为却不自知、语速过快、开展各种不大可能完成的工作、脾气异常暴躁、甚至出现精神病(psychotic)症状,这些症状和“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相差很远。 可以这么说,双向的大起大伏一般比“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大起大伏还要大不少。 从治疗层面来说,双向对药物反应不错,但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症”就不见的了。很多“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病人也有服用情绪稳定剂,但是效果一般不是特别好,还是需要心理治疗。 总的来说,双向是偶尔发生,而“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是常态。双向是生物因素主导,而“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更多是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互动所致。 第六,如何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症”? 首先,“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是不会“自愈”的[23],但是可以治愈的,或者说通过一定时间的治疗,有些“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病人可以达到一个健康的状况,也就是说他们不再满足“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诊断标准。这里不是说,“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病人再也不会有任何精神健康上的问题,而是在治疗后,部分病人的情况可以得到显著好转,这些症状不再对该名病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产生严重的干扰,不再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症”[24][25]。 其次,根据目前的临床研究,对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最有实证同时也是首选的干预方案是辩证行为疗法 Dialectical Behaviour Therapy(简称 DBT)。目前有三十多个已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简称 RCT)证明了 DBT 对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有效性。在精神健康比较发达的北美地区,提到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或者说某病人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症,可以不夸张的说,几乎所有的临床工作人员都会推荐 DBT,这是目前临床上的基本共识。没有其他的治疗方案可以和 DBT 相提并论(不论是心理治疗或是药物治疗),目前业界公认 DBT 是最佳方案,所谓的“金标准”(gold standard)[26]。我对临床数据也曾经进行过相关介绍[25][27]。 英国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简称 NICE)在治疗指南中,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症也是建议辩证行为疗法 DBT,原文是这么说的[27]: 第三,目前美国食品及药物监管局(FDA)没有批准任何专门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药物,所以药物治疗可以说是缺失的。但是针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病人存在的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行为、睡眠问题等等,还是可以用药物进行治疗的,而且效果是显著的[28]。 第四,基于临床实证的基础上,我个人不同意国内精神分析、心理动力为主的治疗方式,特别对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我个人不建议精神分析、心理动力治疗。不仅缺乏实证,而且因为国内鱼龙混杂的情况,容易造成来访者被情感虐待的结果。MBT(Mentalization Based Therapy)是基于心理动力学上、经过临床研究被证实对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症”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是和 DBT 相比,MBT 的实证相对少得多,所以我个人会倾向于有更多实证的 DBT。如果你想寻求心理动力治疗,至少事先和你的心理服务提供者确定一下,对方有没有接受过 MBT 的系统训练和相关资质[24]。 第五,临床上还要考虑到共病的情况,边缘性人格障碍往往和以下几个临床病症同时出现:饮食障碍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症、毒品上瘾、重度抑郁症[26]: 如果饮食障碍症比较严重,最好先接受饮食障碍症的治疗,然后接受 DBT。 如果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症 PTSD,可以先接受 DBT,然后再接受 PTSD 的治疗,比如说认知加工治疗 Cognitive Processing Therapy。 如果是毒品上瘾比较严重,那么要先接受药物治疗 detox,然后再开始 DBT。 如果是严重的抑郁症,可以考虑先开始药物治疗,然后病症稳定后再开始 DBT。 那么到底 DBT 是怎样的疗法呢? DBT 这里指的是 standard DBT(全面的 DBT 项目),包括四个部分[29]: 每周两小时的团体技能训练,一小时回顾功课加正念,一小时是新技能的学习,每周有功课。学完全部技能要半年,一般要学两轮的技能。 每周一小时的个人治疗,主要用到 DBT 日记卡,以及各种行为治疗手段,包括 behavioural chain analysis,solution analysis,shaping,reincorcing,commitment strategy 等等,重点是利用团体中学到的技能去减少问题行为,增加有效行为,从而到达一定的行为目标。而这些行为目标也是不断变化的,总的来说从生命威胁行为到治疗威胁行为到生活治疗威胁行为。 全天的电话咨询,也就是在遇到危机情况时可以联系自己的治疗师(或者是 DBT 治疗团队有人 on call),进行非常短暂、以技能运用为主的电话指导,目的不是为了危机干预(有显著风险的危机应该去寻求其他资源,比如医院急诊室),而是帮助病人在生活中广泛运用 DBT 技能,所谓 skills generalization。 DBT 治疗团队每周一次团队会议,这个会议有特殊的结构,要按照特定的流程走,包括一开始的正念练习,然后读 consultation agreement,然后从生命威胁行为、治疗威胁行为一直走下去,每个治疗师说出自己需要什么,然后大家提供建议和意见,很多时候是讨论治疗师自己需要用到怎样的 DBT 技能。这个团体会议的主要目的是给予治疗师足够的帮助和指导,确保大家按照 DBT 精神和原则开展治疗。 DBT 的技能训练包括四个方面[30]: 正念 Mindfulness,DBT 的正念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正念不完全一样,和 MBCT/MBSR 的正念也不一样(MBCT 是 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SR 是 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DBT 的正念更加行为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不只是冥想。 情绪管理 Emotion Regulation,在情绪没有到达极端化的时候,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技能来改变、减弱、管理情绪,还有减少情绪易受性等等。 痛苦承受 Distress Tolerance,在情绪达到极端化的时候,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技能来忍耐痛苦,不做出问题行为,不把痛苦扩大,等到情绪强度减弱的时候,可以再利用情绪管理技巧。痛苦承受的技能主要是两大类:crisis survival 和 reality acceptance。 人际关系有效力 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如何有效的分析不同人际关系中自己的优先目标,并选择相对应的技能去实现这些目标,包括但不限于如何更有效的、更强有力的表达自己,还有包括如何建立、维持、结束人际关系等等。 对于国内被确诊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们,可以考虑下面三个治疗选项[31]: 第一,在国内的医院接受 DBT(目前限于上海精卫下的饮食障碍症项目、四川绵阳三院有全面的 DBT)。国内的 DBT 培训走的是一条新路,由医院系统主导,比如上海精卫、南京脑科、华西心理卫生中心等,以往的疗法大多是在咨询师圈子里展开训练,但是 DBT 目前主要是在医院系统里展开训练和实践,个人觉得是个更靠谱的方式。 第二,出国接受 DBT。目前 DBT 在北美发展的最快,所以可以考虑去美国或加拿大接受 DBT 治疗,但对家庭条件要求很高,需要经济条件好、可以抽出半年到一年时间、国外有亲戚朋友可以暂住、英语能力过硬的患者。这条出路可能最适合留学生。 第三,自己学习 DBT 技能,自学自助。这个选项不是最理想的,对患者也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患者有自助的意愿和动机,需要患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患者高度自觉和持之以恒,需要患者有较高的教育水平。 对于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群体来说,虽然不大可能通过自学 DBT 技能来达到康复,但我们不能否定自助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国内极其缺乏边缘性人格障碍资源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病患没有办法获得正规的 DBT 治疗,而在寻求帮助过程中受伤害的可能性确实存在,那么很不幸的,自助、自学 DBT 成为了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32]。 从专业角度来说,如果你身边的人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症状(或者你怀疑他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症”),不论是伴侣或者家人还是朋友,那么你最应该做的是建议你的身边人积极就医,寻求专业帮助[33]。 同时,自学 DBT 技能对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的伴侣、家属、朋友来说,也是相对有效、建议考虑的应对方式[34]。通过学习心理学技能,提高自己情绪管理的能力,可以减少自己因为对方而体验到极端负面情绪的概率,从而更有效地去处理和对方的人际关系,不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总结:如果怀疑自己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症,请不要自我诊断,应该及早去医院接受正规的诊断和治疗,认准辩证行为疗法 DBT。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