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博士,前欧莱雅原料科学家 阅读原文 在很多情况下,活性成分添加越多效果会越好,但是也有例外。 活性物越多,能作用的靶点越多,功效就越好。例如神经酰胺 1,3,6 各司其职,守护皮肤屏障,效果比单一的神经酰胺好。 但是为啥有例外呢?因为有以下原因: 1.成分表中只能看到活性物的种类,相比起来,高浓度比多种活性物更有效 2.针对特定的功效靶点,不需要堆砌活性物 3.对于活性物,除了最低起效浓度,还有最佳性价比浓度和安全浓度 4.配方中过多活性成分有时候会有配方兼容性的问题 下面胖博士就给大家展开来聊一聊 成分表中只能看到活性物的种类,相比起来,高浓度比多种活性物更有效 在谈毒性的时候,大家都会说,脱离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其实脱离剂量谈功效也是耍流氓。 对成分稍做了解的知友们应该都知道,成分有个 1% 分界线。复习一下,浓度在 1% 以上的成分需要按照浓度顺序排列,而浓度在 1% 以下的成分可以随意排列。 于是喜欢割韭菜的品牌可以在配方中加入 20 种提取物,然后添加量统统 0.001%。再把它们放在背标排名靠前,这样就得到了一张非常漂亮的成分表。品牌于是可以宣称添加了很多活性物,骗得消费者来买买买。可是他们的浓度加起来才 0.02% 呀,也就是 200ppm。这点量塞牙缝都不够。 无良品牌最喜欢割韭菜了 举个例子,某品牌在七白膏的基础上开发了一款十白膏。里面加入了白果提取物、白牡丹提取物等十种古方美白植物提取物。当然,品牌不会告诉你,那个成分的添加量只有万分之一。十种提取物,加起来有千分之一,看起来良心还没有泯灭。不过大家别忘了,植物提取物的活性成分一般也就百分之一左右,大部分都是水和甘油,打个折之后,活性成分含量只有十万分之一,嗯,也就是 10ppm。 白牡丹给人白皙和高贵的感觉,很符合以形补形的概念 隔壁品牌老老实实,推出了一款含量 0.5% 的 377 美白精华。两款产品一起放在货架上,消费者看到十白膏,“哇,这么多美白活性成分,买买买”,看到隔壁的 377 精华,眉头一皱,“什么玩意,花这么多钱就这么点活性物?”可前者根本不会有功效,而后者才是真正有美白作用的产品。 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单一成分足量添加比添加多种活性物更有效。 针对特定的功效靶点,不需要堆砌活性物 还是继续举大家熟悉的美白的例子。正如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美白也有四种机理。分别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阻止黑色素前体氧化,阻止黑色素转移,以及促进角质层剥落。 不同的活性物,按照这四种机理,作用于不同的靶点,起到美白的效果。例如 377 的机理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维 C 美白的原理是阻止黑色素前体的氧化,烟酰胺的机理在于阻止黑色素转移,而果酸等则是促进角质层剥脱。市面上的美白产品大多数是围绕其中一个机理,当然也有包含四个美白机理的强力美白产品。 以欧莱雅三重源白精华液为例,针对抗氧化和促进角质层剥落这种广谱且没有特定靶点的机理,配方中选择了两种抗氧化剂和三种酸。但是针对酪氨酸酶抑制和黑色素转移,分别只有 377 和烟酰胺。为啥不再多加一些呢?因为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有明确的靶点,他们都是对苯二酚类衍生物或者结构类似的分子。如果在 377 的基础上再加入熊果苷等酪氨酸酶抑制剂,它会和 377 竞争作用在酪氨酸酶上,从而削弱 377 的效果。在这个时候,1+1 的效果是小于 2 的。 所以针对特定靶点,不需要堆砌活性物。 对于活性物,除了最低起效浓度,还有最佳性价比浓度和安全浓度 早些年,大家都不关心配方里的成分。这几年消费者越来越精明,对于成分越来越关注。但是有些成分党或者原料桶又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觉得活性物浓度越高越好,比如 4% 烟酰胺精华鄙视 2% 烟酰胺精华,2% 烟酰胺精华又来鄙视 1% 烟酰胺精华,全然不顾安全浓度,皮肤耐受性和性价比。 根据国外相关的研究,0.4% 的维 A 醇是可以接受的最大剂量,浓度再高就会有很大的刺激风险。其实根据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连 0.4% 都有点高,低于 0.2% 才是相对安全的。所以对于维 A 醇,真的没有必要追求高剂量。 0.4% 的维 A 醇已经有一定刺激性了 377 也是相同的道理。虽然根据 377 在欧盟的注册信息,安全浓度很高。但是它在我国的安全使用浓度是 0.5%,一般来说,0.1-0.3% 已经有不错的效果了。浓度再高了部分消费者会有刺痛,红肿等过敏反应。 除了安全浓度之外,还有一个是性价比浓度。比如神经酰胺,它虽然是修复皮肤屏障的神器,但是起效浓度非常低。当然,如果添加量更高,效果肯定更好,但是效果的增加并不是线性的。当我们把含有 0.5% 和 0.2% 神经酰胺的配方放到一起比较的时候,发现前者的屏障修复效果并不是后者的 2.5 倍。要知道,神经酰胺的市场价格可是几万块一公斤,这么贵的原料,在配方中添加肯定要考虑性价比,而不是一味追求高浓度。 0.2% 的神经酰胺已经有非常好的屏障修复功能 所以活性物在配方中的添加量并不是越高越好,还需要考虑安全添加浓度和性价比。 配方中过多活性成分有时候会有刺激和配方兼容性的问题 俗话说“头孢配酒,说走就走”,所以大家有时候也会担心,化妆品中那么多活性物加在一起,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大部分情况下,在化妆品中不会出现这样极端的例子。 比如现在很火的烟酰胺,虽然常见的说法是要求配方 pH 等于 6,不能和 VC 或者其他酸性组织一起用。但是烟酰胺的水解过程非常缓慢,在 Olay 新出的流光瓶中,就用烟酰胺和乳酸复配,配方 pH 低至 3.8。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各种活性物可以随随便便混在一起。因为有些活性物对配方有要求,不同的活性物混在一起有可能会造成刺激加重,配方不稳定,活性物不稳定,沉淀等问题,严重影响使用。 举个例子,前面提到的维 A 醇刺激性问题。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因为有皮肤屏障的保护,能够耐受一定浓度的维 A 醇。但是如果配方里还有高浓度的果酸或者水杨酸,那么恭喜你,维 A 醇刺激的风险会大大升高。 神经酰胺是一种对配方非常不友好的活性成分,在制作配方的时候,需要使用强极性的油脂,高温加热均质才能良好的分散。而 377 的配方友好程度也高不了多少,同样需要用一些油脂溶解。两者需要的油脂是不同的,所以如果把它们两个一起放在配方里。最后结果不是神经酰胺结晶出来,就是 377 无法稳定。 所以配方中过多活性成分有时候会有刺激和配方兼容性的问题。 小结 看到这里,知友们心里是不是已经有结论了?在多数情况下,配方里的活性成分添加越多越好。但是也有以下例外,大家可以根据胖博士的科普,自行辨别。 成分表中只能看到活性物的种类,相比起来,高浓度比多种活性物更有效 针对特定的功效靶点,不需要堆砌活性物 对于活性物,除了最低起效浓度,还有最佳性价比浓度和安全浓度 配方中过多活性成分有时候会有配方兼容性的问题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