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云哥哥,语言学博士,专门研究汉藏语系的语言 阅读原文 并不是东北话传染性大。任何口音都有可能跟东北话一样具有所谓的“传染性”。 我是住在深圳的广东人。我的粤语口音受香港口音的影响很大。不过,我小时候每年放假都会到广州住一个月,就自动感染了广州口音,回到深圳,人人都觉得我的口音有点不同。没错,在某些情况下改变口音是人的正常现象。 在网上,你随便搜,可能可以找到各种口音很有传染性的说法。比如台湾口音很有传染性,天津口音很有传染性,重庆口音很有传染性,北京口音很有传染性,等等。你也会看到“来某地第一天,来某地一周了,来某地一年了”这类短视频,展示那个地区口音的“传染性”。 东北话不是唯一。 语言学家发现,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人们会下意识地被对方的说话方式,包括口音所感染。 比如 Pardo (2006)[1]通过实验的方式发现语音合流(phonetic convergence)在对话交流中是易发的,而且跟谈话者的角色以及性别有相关性。 Kim (2012)[2]这篇博士论文进行了更详细的实验,测试了英语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对于不同长度的单词的语音适应(phonetic accomodation),简单地说,就是把自己的语音调整到对方适应的方式。 Mather (2011)[3] 的研究发现,纽约市的非裔美国人跟 Labov 研究的那个年代不一样了,他们到高级的超市,就会有意地发英语词尾的 -r 音,到便宜的超市,他们就懒得发那个 -r 音了。在 1960 年代,事情可不是这样。 对于东北话的“传染性”,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东北话跟普通话相近,要学会比较容易。 2、大多数人对东北话的暴露度比较高(受影视节目影响),并且某些东北口音已经跟“小品”、“戏剧化”、“喜感”联系在一起。导致很多人一听到东北话,就联想到喜剧,并且有模仿的欲望。尤其是你每天都听老师上课,暴露程度更高。你回忆一下,你们在模仿东北话的时候是不是有搞笑的成分? 3、当一群人的口音参差不齐的时候,就像语言学家的研究一样,人们会下意识地尽量抹平这些差异。比如这个字,在你的口音念 A,我的口音念 B,当我们都要用这个字的时候,就会显得尴尬。这个时候,要是我们统一用第三种口音,就解决了。刚好,你们有东北话这个方便的工具,那咱们就统一说东北话吧。 大碴子味儿,挺好的。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