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Pika小透明,人民喜闻乐见,我不喜欢,人民算老几? 当我们在讨论摄影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 是拿着相机去游山玩水,还是走遍大街小巷拍世间百态,还是面对一大堆钨丝灯镝灯用摄影机去创作故事? 正如标题所说,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注意过这两个概念,也没有意识到摄影还有这两种分类,事实上就像血型分类一样,大多数人都知道血型可以分为 rh 阴性和 Rh 阳性,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血型还可以分为 Xg(a+)和 Xg(a-),同样的,随机摄影和造型摄影这两个概念也很少被人提及和区分,而这篇文章将会给大家一个(没卵用的)基本的概念。 随机摄影(又叫纪实摄影,但其实二者略有区别,我更倾向于用“随机摄影”来代表这个类型)就是在已有被摄物或即将出现的被摄物的情况下,用摄影机(相机)捕捉被摄物的摄影形式;而造型摄影就是在设计好画面内容(包括主题构图光线色彩等等)以后,对被摄物本身进行创作,包括但不限于置景,道具,化妆,特效,灯光等等。最常见的随机摄影类型是风光摄影,其次还有纪实摄影,绝大部分风光和纪实摄影都属于随机摄影,随机摄影不代表没有目的的瞎拍,随机摄影的摄影师依然要控制机位角度,控制色彩曝光,控制等待时机等等,总之就是控制一切除了被摄物体以外的事物。 简单来说,随机摄影就是“有什么拍什么”,而造型摄影就是“拍什么造什么”。 虽然这两个概念非常容易区分,但到了实际应用场景中,二者却常常难以区分。例如拍摄纪录片时,原则上纪录片摄影应该属于随机摄影,有什么拍什么,但很多时候,纪录片导演需要对片中主人公进行一定引导,以追求情景再现或者更好的视觉效果。那么此时你很难说主人公“演”出来的内容是“造”的还是“原本就有”的,因为这并不是虚假的,只是把真实的内容重新做了一遍方便拍摄者记录下来,换句话说,事情是真的,观众看到的是假的。 再进一步讲,如果原本属于随机摄影的元素能够被控制了,那么此时的摄影属于随机摄影还是造型摄影呢?例如扫街拍老大爷下棋,这是随机摄影,但如果你让老大爷换个位置以取得更好的光影效果,或者让老大爷保持一个神态 / 姿势以方便你构图,此举是否算是“造型”? 这是一个非常主观且有争议的话题,但也很值得思考——随机摄影和造型摄影是否有足够清晰明确的分界线?区分随机摄影和造型摄影有什么意义? 我的看法是,随机摄影和造型摄影并没有清晰的分界线,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模糊的,因为画面中的被摄物体与摄影者未必构成 100% 的因果关系,也基本不存在完全没有任何因果关系,摄影者对被摄物 / 人的关系是永远客观存在的,即便是风光摄影,你的一切行为也都在影响和改变你周围的环境——即使这种影响非常轻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更何况你还可以做后期——几乎是 100% 完全由你控制的画面内容。而即便是影棚拍摄的纯造型摄影,画面内也有很多并非由你控制的元素存在,例如被摄者的肢体动作或者微表情,你只能给一个大致的引导,但无法做到像素级的控制,即便是纯静物摆拍,静物本身也不是完全由你创造,总会有一些随机的成分在里面。 但我们至少可以说,某作品的内容中,造型的成分多一些,还是随机的成分多一些,而很多时候,一个作品的价值,就是由其中造型和随机部分的比例来决定。例如这张著名的猴子敬礼: 如果是随机抓拍的,那这就是万中无一的绝世摄影作品,因为你几乎再也不可能遇见相同的场景,抓住这一刻就是抓住了永恒,该作品的价值就会非常高。 ——但我们都知道,这个猴子是养的,见谁都敬礼,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拍无数张这样的照片,可以用任意构图、角度,光线去随意摆弄照片里的内容——只要六老师和猴子愿意。此时这张照片就可以说是造型摄影,而变得平平无奇,不值分文了。这便是区分随机摄影和造型摄影的意义所在,它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作品的价值。 还可以再举个相反的例子 这是一张看上去平平无奇的普通的飞机内照片,没有极致精美的色彩和光影,也没有特别历史性的事情在画面内发生,如果这是随机拍摄的照片,那它就是一文不值,也就构图对称了点而已。 但这其实是电影《中国机长》的截图,整个机舱都是在摄影棚内从 0 开始搭建起来的,画面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剧组花钱请的群演和特邀,而窗外看上去平平无奇的阳光,也是由大量的高功率摄影灯造出来的“假象”,这个画面,就是一个很纯粹的造型摄影。因此它非常有价值。 本文的内容就到此结束了,但关于随机和造型摄影的讨论才刚刚开始,本文只作抛砖引玉用,希望大家能提出更有价值的看法和见解。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