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时若光,专注于围棋技术领域的答主 阅读原文 我看很多答主都提到:复盘本质上是把过程又回放了一遍。 所以复盘就像点“科技树”一样,沿着思考的逻辑一路向前,即可成功“复盘”。 但其实不光是自己的棋能复盘,早在三国时期就有“王粲强记”的典故。 “王粲强记”是说有两个人下棋,中途棋局被碰乱了。两人想了半天,也没能把棋局复原。 于是在一旁观战,“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看不下去了,出手复原了棋局。 大家以为王桀是因为只有一个局部,难度不高所以他能复原。 于是用手帕盖住了棋盘,让他把一整盘棋都复出来。结果又被轻松搞定,于是有了这个典故。 到了现代,复盘这个技能又升级了,现在不光是有看过比赛后的“回放”功能。 在棋局不复杂时,高手没看过棋局,也能推理出过程,并预测出后续的进程哦。 接下来我举个例子,说一下高手是如何盲猜推理的↓ 这是今年 6 月,柯洁战胜申真谞的一局棋。现在是第 50 手,布局基本结束了。 此时那些从第一手就开始看直播的棋迷,有很多人能把前 50 手“回放一遍”。 而高手即使没看到这 50 手的过程,也能通过招法中的蛛丝马迹,把 1-50 的顺序给推理出来哦! 首先是开局,众所周知前 4 手一般是黑棋在右边,白棋在左面各占两个角。 这个比较简单,大家都能答对。 因为后来左下角的是中国流的定式(白棋先拆边 / 动手的定式),因此黑 5 只剩左上的点角了。 之后因为左上和右下,双方各脱先了一手。所以需要推理他们是何时脱先的? 而顶着挂角还敢脱先,说明是前期(棋局越早,外面大场的价值越大)。 因此推理出了左上和右下这两个定式,是现在下的。 16 和 18 会让人有些纠结,但考虑到左上角黑棋很厚,白棋多半不会直接去 18 造“空中楼阁”。 所以应该是 16 先打地基,18 再去扩张大模样。 此前提到过:左上比左下早,是因为 21 是 16 这个袖珍中国流的附属定式,所以左下出现得晚。 而之所以 17 早于 21,则是因为↓ 双方如果是先下的这个定式,后面黑棋▲两子和白棋⭕ 的交换解释不通。 后面 34 这种强行选择右面的托角,说明这里是先有黑棋的厚势,后有白棋的小巢。 这是因为厚势带动右面商圈价值变大,所以白棋才会去右面破空。 否则白棋不点三三,反而去强行托角,以及黑棋在不毛之地的厚势(烂尾楼)就无法解释了~ 因为右面原本是黑棋先手,所以如果 A 位的“天王山”还在,黑棋是不会慢悠悠地在右上继续加厚的。 因此右上角是最后一个局部,而 39 贴之后的变化也不难推理出来。 就这样,通过逻辑分析,前 50 手的顺序就像拼图一样拼起来了。 至于这种不看比赛,也能推理出前后发展的复盘能力有什么用,我觉得大致有这几个作用↓ 首先是当你在比赛现场看棋时(没直播的棋),不会因为没看前面进程,导致错过一些有趣的事情。 而另一方面,当裁判遇到各执一词的争议时(少儿比赛),可以通过推理快速判断出谁说得对。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