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灵熙,一枚温和的医学科普作者 阅读原文 从疫苗作用原理来看 大部分疫苗是肌内注射,如果从疫苗的原理角度来看,咱们的疫苗中所包含的病毒蛋白会「欺骗」白细胞,让它以为活性病毒在那里存在,从而使身体对病原体建立免疫力。注射疫苗总的来说,目的是触发一种特定的免疫反应途径,呈递到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1] 肌肉组织中的血液流速较低,与正确的细胞接触的机会更高,注射更容易,所需的反应持续时间更长且更强。 如果直接静脉注射,疫苗总归是一种抗原,即:这些疫苗中的病毒要么已经死亡,要么以没有传染性的方式被修饰。血流中充满了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如白细胞,巨噬细胞等,在被 B 淋巴细胞识别之前,这些细胞会立即清除少量的抗原浓缩物,因此,注入血液的抗原将被迅速清除,不仅没有足够的时间留下相应的记忆抗体,有可能导致免疫效应过度,释放大量组胺,出现类似过敏的现象[2]。此外就静脉注射而言,可能还有一些有害之处。例如,如果是细菌疫苗进入血液中,可能会引起败血症。 当然,肌内注射也不是意味着任何有肌肉的地方都能打,臀部虽然也有肌肉,但是此处存在坐骨神经,不但容易因操作问题损伤神经,而且在臀部注射,脂肪组织也多,脂肪层的血液循环较差,从而降低疫苗吸收效率,减少了吞噬细胞(抗原呈递细胞)与病原体抗原接触,从而影响了将处理后的病原体抗原转移给免疫活性细胞,严重影响免疫效果。 从疫苗工艺角度来看 非活性疫苗往往是以抗原为主成份、佐剂为辅助成份共同组成的,所谓佐剂可以看成是咖啡伴侣一样的存在,虽然佐剂对疫苗来说很重要,是诱导疫苗呈递抗原的重要辅料,如疫苗中含有的氢氧化铝佐剂以及吸附剂等物质,颗粒型佐剂包括铝盐、油包水乳剂、水包油乳剂、纳米颗粒、微小颗粒、脂质体、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3],大多数佐剂是只有肌体才能很好地吸收的,如含脂类佐剂,因为油剂、不能溶解的混悬剂需要采取肌肉注射才更好吸收,否则会有刺激性[4]此外佐剂同样存在一些副作用,如注射部位疼痛、发热和刺激性症状等,不过这些不良反应出并不是一定会出现,存在个体差异。 非肌内注射的疫苗 大多数疫苗是皮下或肌内注射的。不过也有个别,如皮内途径用于卡介苗,有时用于狂犬病疫苗,还有仅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以脊髓灰质疫苗为例,往往制成「糖丸」,糖丸进入消化道之后,疫苗便被释放,并作用于肠粘膜上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或淋巴小结等免疫组织,进而介导免疫应答,起到预防的效果,此外现在还有发展喷剂疫苗、鼻腔疫苗等新型疫苗。 疫苗在不断发展和研究,相信在未来我们注射疫苗的时候,会越来越方便,不但痛觉反应小,而且还能起到保护作用。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