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Sur,医学博士,康复学硕士, 出版《完美体态》 阅读原文 我学习心肺复苏的时候,学校里已经购买了充足的模拟人用于教学,所以大多数是用模拟人来练习心肺复苏。但是在早期教学的时候,还确实有同学之间练习心肺复苏,其中的人工呼吸也要求口对口练习。 不过并没有多少尴尬,老师很体谅学生,让同学们按照性别配对去练习,就是男同学和男同学搭档,女同学和女同学搭档,如果有玩得好的朋友跟你搭档,还觉得是一件蛮开心的事情,可以看成是小伙伴之间的亲密互动。 但是,心肺复苏不仅仅是操作人很辛苦,“被迫抢救”的人更辛苦—— 心肺复苏的时候,心脏按压是抢救患者最最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这个操作是促进患者循环恢复的操作,抢救一名成人患者,心脏按压频率为 100-120 次 /min,胸骨下压深度 5-6cm。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抢救心肺骤停的患者,往往因为按压不到这个深度,会利用上半身的重力为惯性下压患者胸骨下端达到这个深度,这个力度也会导致一部分患者在抢救的时候遭受肋骨骨折,但是患者性命都难以保障的时候,有效的抢救措施 与 可能的身体伤害 之间,必须优先考虑前者。 这个力度有多大呢?你可以想象一下,平时被钝性撞击到胸部的疼痛感,就能猜测一下被按压的时候是多么不舒服,而且是以高频率 100-120 次 /min,甚至有些指南建议到 150 次 /min 的频率。 当一个心脏正常跳动的人躺在地上被心肺复苏的时候,往往要做一些保护措施才不会出现不舒服和受伤。比如,老师会要求操作学生:抢救的姿势摆对就可以,不要真的对志愿同学的胸骨按压下 5cm,可以适当按压 1cm 左右,不要太高频率,不用完全做三个心肺复苏周期。 图源 SpongeBob SquarePants 心肺复苏的另外一个重要步骤是恢复呼吸,也就是人工呼吸,通常来说,心肺按压与通气的比例是 30:2,也就是做 30 次心脏按压,就要做 2 次通气。(现在的指南更支持尽力恢复患者的循环系统,通气作为辅助)。对于一个心肺骤停的患者,肺部不通气,是逐渐瘪下去的,需要人工支持他的呼吸,让患者的肺重新张开。 但是对于一个能正常呼吸的人来说,被动通气是非常难受的,就像呼吸机套在脸上强迫你按照机器的节奏呼吸,可能你的肺活量比较小,呼吸频率较慢,但是机器按照它预设的肺活量通气量和通气频率给你通气的时候,你会感觉很不舒服,甚至难以入眠。 同学之间做人工呼吸的时候,会用纱布盖在同学的口鼻,然后口对口呼吸。其实男孩子之间可能会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女孩子之间还轻松一些。 (搞笑的是,我的一位师兄在得知下周要做真人模拟心肺复苏的时候,专门买了水蜜桃味的唇膏... ...真难以想象他基友练习心肺复苏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图源 SpongeBob SquarePants 做过被动通气的同学回忆说,被捏住鼻子被迫通气的时候,感觉一股空气冲入气道,甚至感觉全身都充气了一样,快要晕过去。指导老师会为了避免有同学出现气胸、皮下气肿等问题,让做人工呼吸的同学不要真的吐气,或者不要吐太多气,避免志愿学生不舒服。 虽然以前同学们之间相互练习的时候有说有笑,但是操作和真人抢救差别很大。直到我们在临床见过老师们上场抢救危重症患者和心肺骤停的患者,我们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以前学习的时候是多么肤浅和敷衍——力度不够、频率低、通气不够、体力差... ... 现在有了模拟人,我们的老师教课的时候更严格,同学们学习心肺复苏也更严肃,而且可以随时前往教研室自己学习或请老师指导,不断熟悉操作细节,临床本就是经验学科,这对现在正处于临床学习的医学生和未来要被抢救的患者都更负责。 图源 RESUS PLUS Training Solutions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