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202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拍卖理论,什么是拍卖理论?这种理论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0-10-13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35
    赞:
    46
    [​IMG] 司马懿,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 阅读原文

    终于啊,这次的诺奖轮到了 Paul Milgrom(另外一个获奖的的 Robert Wilson 是他导师),获奖原因是——对拍卖理论的贡献和拍卖形式上的创新。

    大约是 2014 年的时候,我回到图卢兹经济学院访问,秘书给分配到了一楼的一间办公室 MF007。这是一个很小双人办公室,就是给访问者提供一个落脚的地方。过了不大一会,进来一个精神矍铄、面容严肃的老先生给我打招呼,说自己的办公位在我对面,一会可能会有一些学生来找他问问题,会有些声音。我当即大度的表示没关系,说正好一会我就出去了,当时就觉得这位老先生有点面熟,似乎在哪里看到过,不过当时心思都在想文章,也没在意别的,样子大约就是这样的:

    [​IMG]

    等到下午回来的时候和导师一起喝咖啡,

    他说:Paul Milgrom 来访问了,你有空可以找他聊聊。

    我说:哦,好的,他的办公室在哪?

    他说: MF 007。

    我:……

    所以,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改成:无意中和诺奖一个办公室什么体验?


    好,说正题。Paul Milgrom 的贡献太多了,在微观理论领域可谓是天马行空,在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市场设计、组织经济学等等领域到处制造突破。从哪里说起好呢?就从拍卖说起吧。

    拍卖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买卖双方,竞标者出价的过程。为什么还需要一个理论呢?

    首先,人们之所以愿意出价,就需要有一个估值,然后还需要对其他人的估值有一个估计,这个估计往往在数学上体现为一个概率的分布。并且这个估值可能还会根据其他人的出价而动态的变化…… 所以,尽管对于竞标者来说,拍卖的核心就是在获得拍卖品的概率和出价之间来权衡,但是实现起来,却不那么简单;而对于拍卖者来说,如何来设计拍卖的机制,能够让自己手里的东西拍出更高的价格,获得更大的利润,想想也是很费脑筋的事情,这就是拍卖理论的必要性。别的不说,就目前经常用的这几个拍卖形式:

    • 英式拍卖:大家轮流举牌出价,最后价高者胜;
    • 荷兰式拍卖:价格一开始特别高,不停的往下降,先举牌说「这个价我要了」的人获胜;
    • 一级密封拍卖:大家把价格写到纸条上装进信封里,拆开之后,价高者胜,支付自己的拍卖价;
    • 二级密封拍卖:和一级一样,不同的是,价高者胜,但是支付第二高价的价格;
    • 所有人都付钱的拍卖:和一级一样,但是所有人说多少就付多少,不管赢不赢,但是价高者胜。

    现在有古董 /5G 频段要拍卖,用什么模式好呢?为什么?

    这就是很现实的问题,就是需要拍卖理论来回答的。

    并且其实拍卖理论并不仅仅应用在拍卖上——拍卖这件事情抽象出来,就是几个人竞争几样东西。那么组织行为学上对职位的竞争;产业经济上对上下游合作伙伴的竞争;本质上都可以说是「待价而沽」和拍卖相关。所以拍卖理论的应用,其实也是非常广泛的。

    作为信息经济学,尤其是机制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应用,这次的诺奖和之前颁发给 Eric Maskin 和 Roger Meyerson 的机制设计奖,可谓是一脉相承。其实这两个人在拍卖上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早期的拍卖理论假设过于严格,和现实的吻合度不高。

    比如说,Meyerson 假定竞标人对一件商品的估值是独立的,互相不影响——我们知道现实中可能就不是这样的,而是很可能一个人的估值高低和另外一个人的估值之间就是有关联的。在这种情况下,Milgrom 就给出了一个更好的框架,把拍卖看做一个显示博弈——因为我们彼此的估值是相关的,那么显然我的报价就不仅仅揭示了我自己的估值信息,同时还揭示了其他和我相关联人的估值信息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信息,在传统的拍卖框架下是不考虑的。

    这样的话,因为存在信息的披露和更新,所以就让 Meyerson 所证明的「拍卖收入等价原理」不再适用了——英式拍卖存在一个不断的喊价,不断有人退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估值存在关联,那么人们在拍卖的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自己和其他人的信息,最后对于卖家来说,往往能够拍到更高的价格;而密封拍卖因为是一锤子买卖,没有信息更新,所以拍出来的收益就没有英式拍卖高。这就在 Meyerson 的框架中推陈出新,让拍卖理论更加的拥有解释力,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英式拍卖流行的原因。

    在产业经济学领域。 Milgrom 也做出了不俗的贡献。比如对于「掠夺定价」的问题。传统经济学对此认为是一个悖论——你低价,我就不进入这个市场,看着你亏钱;你总不会一直亏下去,等你价格回来了,我再进来——这样掠夺定价有什么意义呢?

    Milgrom 把「声誉模型」引入进来,解决这个问题。Milgrom and Roberts (1982)中提出,掠夺定价确实是在亏钱,但是用这种方式,公司是在建立自己的「声誉」——为了独霸市场不惜自己亏钱的声誉。声誉模型不仅仅可以解释掠夺性定价,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可以解释产业中的很多非理性的现象 -- 乔布斯誓言摧毁安卓,拒绝和解,其实也可以用声誉模型来理解。


    Milgrom 是经济学理论泰斗中少见的,理论和事务两手抓的大师。其实对经济学的实用性,一直以来都有很多的质疑——你们搞这么花里胡哨的模型,到底有什么用呢?人们真的是按照你们设计的模型来思考和行动的么?

    对这样的质疑,与其说理,不如用实践来证明。Paul Milgrom 创建了 Auctionomics 公司,也是这家公司的董事会主席。这家公司提供两个业务:

    一是买方咨询,作为竞标者,如何拍卖才能用更少的钱获得自己想要的商品呢?他曾经指导 SpectrumCo,在美国 66 号拍卖会上取得了频谱拍卖史上的最强的表现。和 T-Mobile 以及 Verizon 相比,在同次拍卖的中标价格,SpectrumCo 的中标价节省了近 12 亿美元,这是美国频谱拍卖史上最大的价差,这甚至于促使 FCC 后来改变了拍卖规则——当然,改变规则这事,还是要 Milgrom 来设计^_^。

    这就是 Auctionomics 的第二个业务了,帮助卖家设计拍卖机制。 美国的联邦通讯委员会 FCC,自然心悦诚服的成为了 Milgrom 的客户之一。他设计的同步多轮拍卖(SMR)和激励拍卖的机制,帮助 FCC 大大的提升了拍卖的效率。而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非常喜欢用美国 FCC 的无线电频谱拍卖来说明经济学理论的实用性:

    Q:经济学理论有什么用?

    A:看 FCC 的频谱拍卖!

    事实上这件事情也被誉为 20 世纪微观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实践贡献之一——而它背后的设计师,正是 Paul Milgrom。

    一家公司,交易的双方都高价聘请,视为核心竞争力。生意做到这个份上,除了独步天下的拍卖理论的功底支撑,我还能说什么呢?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