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宁世,同意,到奥运会去偷! 阅读原文 我对「苦寒」这个词倒比较感兴趣,不妨就来定量分析一下:究竟什么叫「苦寒」? 得要「寒」,也就是气温低。 得要「苦」,也就是气温低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至于这个标准要怎样量化呢?我能想到一点:全年降水中雨和雪的比例。 为什么选择这一点?对于自然界的生物生长及人的日常生活来说,降雪的负面作用要高于降雨。相比降雨,寒冷季节的降雪无法快速消散,对于植被和农作物的生长几乎只有负面影响,过大的降雪对人类生活也会带来持续性的不便。 根据这个指标,我们首先可以排除北欧这样的地方。欧洲的北海—波罗的海沿岸、北美的西雅图—温哥华一线这样的高纬度海洋气候的特征不是「苦寒」,而是「阴郁」。虽然由于洋流作用,这些地方的冬季气温不会很低(一般能维持在冰点左右),但代价就是终年阴雨连绵,再加上高纬度冬季的白天本来就短,斯德哥尔摩这样的城市冬天一整个月就只有 30~40 小时的日照,平均到每天连一个小时的阳光都是奢侈,连续十几天不放晴家常便饭(所以你以为「北欧性冷淡」「北欧式社恐」是怎么来的)。至于雨雪,对于这种终年阴雨的地方,下什么倒真不重要。 瑞典斯德哥尔摩: -------------------------------- 而中国东北呢?「寒」是肯定的,但「苦」倒未必。中国东北本身仍然属于季风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导致温度远低于同纬度地域,但另一方面西伯利亚高压的干冷气团使得东北地区冬天的降水量很少,暴雪、豪雪并不多见。而且由于冬季降水少,像哈尔滨在 12 月都依然足足有 140 小时的日照时间,长于其他高纬度城市。而东北地区的夏季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充足,气温也明显高于同纬度。这种雨热同期的特性对植被和农作物都是有利的。至于冬季的极寒,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其实远比阴雨和暴雪好对付。 中国哈尔滨: --------------------------------- 那么,有没有比中国东北更「苦寒」的区域?首先,有一些地方是全年降水量平均且都处于较高的水平,但冬季气温相对较低(会长期低于冰点)。典型如下图的加拿大蒙特利尔。这一类地方实际上比中国东北更「苦」,因为它们的冬季降雪量很大,而且时常下暴雪,一到冬天往往不是大雪封路就是整辆车被雪淹没。而且,一到冬天不仅一半的时间都在下雪,每月日照时间虽然稍好于北欧,但仍只有 80~90 小时。 加拿大蒙特利尔: ------------------------------------ 有没有比这个还要「苦」的?那就是「全年的降水集中在冬天,且大部分以雪的形式出现」,这里最典型的是几乎算北半球唯一正面硬刚海洋寒流的——日本北海道。和同纬度中国东北受西伯利亚高压影响的干冷式冬季不同,日本北海道正好位于暖流寒流交汇点,夏季受高压影响降水量不大,但冬季的降雪量相当高。比如下图的日本札幌,12~2 月几乎是天天在下雪,降雪量是蒙特利尔的近 4 倍。 日本札幌 ------------------------------------ 那么有没有比这还「苦」的?当然,我们要排除极地和高原这种极端情况。无论蒙特利尔还是札幌,它们全年的降水量充足,也仍然有一段比较湿润的夏季,这使得它们在春季融雪后依然可以提供适合植被和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冬季的融雪造就的良好草场也使得它们非常适合放牧。 而更衰的情况是——全年本就没有多少降水量,仅有一点还大都下到冬天变成雪去了。这种气候对于植物生长的打击是相当大的,农业更是寸步难行,实际上成了「高纬度荒漠」,也就是虽然全年降水量远高于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沙漠,但植被仍难以生长,土地贫瘠,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苦寒」了。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的中部的蒙大拿—怀俄明—内布拉斯加一带,比如这是蒙大拿州的比灵斯市: 这可以说是全世界最衰的气候了:雨季与世界其他地域完全错位,既不是季风区的 6~8 月,也不是地中海气候区的 12~2 月,而是诡异的 4~6 月,主要原因是北美大陆中间的大豁口导致每年春季的南北气流肆无忌惮地交汇。但在其他月份,夏天气温不低可降水量很少,冬天净降水量很低,但累积的降雪量却高达 21 厘米,远多于同期温度低上 20℃ 的哈尔滨。更夸张的是,即便在四月雨季,日均气温已经完全高过冰点了,但降雪量居然和一月一样,可以想象,这里的「雨季」差不多是「雨雪二重奏」,一天下小雨一天飘小雪,没什么传统植物经得住这么折腾,人当然也一样。 还有更奇葩的,比如蒙大拿州下面的怀俄明州,这是怀俄明州的夏延市,直接告诉你什么叫「迷惑气候」:纬度和北京一样,总降水量连 200 毫米都不到,但一年 12 个月里有 9 个月能下雪,6 个月降雪量超 15 厘米,每年下雪最多的时间不是在冬天,而是在本是「春天」的三月。这种真「抽风」的气候,也真不愧是「天选之地」「天赋异禀」啊。 参考: 中国是世界上南北温差最大的国家吗?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