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Gezi,哈佛妈妈的「KnowYou&Kids」指南;丁香妈妈签约作者 阅读原文 其实,在跟孩子沟通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面临的第一大问题是——如何掌控好自己的情绪? 家长的负面情绪是导致沟通不畅的初始原因 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人类的情绪脑总是会优先统领我们的大脑,家长的情绪爆发,孩子是非常敏感的,而通常当你焦急地想要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你的情绪和语气已经先行给孩子发送了消极的讯号,这也导致孩子没有办法做到听你说话的内容,而是被这种情绪而先一步影响和伤害。从而他们的注意力会被你的负面的爆裂的情绪所占据,他们会产生害怕,恐惧,焦虑,委屈,而这些种种的负面情绪会让孩子更加无法集中注意力。 当孩子们处于压力和焦虑的状态下时,他们身体肾上腺会释放一种称为皮质醇的压力激素,该激素在体内停留很长时间,降低免疫功能,影响记忆力和思维能力(Kudielka et al,2012),并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他们的身体和学习能力。 如果此时作为家长的我们还在滔滔不绝,或者让孩子去记忆背诵课本知识,负面的情绪也会导致孩子们的记忆力出错(Brainerd et al,2008)。 所以想跟孩子好好地沟通,有效地沟通,稳定,平和的情绪是第一步,平和而坚定的语气本身就是一种更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 如何平静自己 我知道很多家长会很无奈地指出种种让人非常上火的情形。但是我们也要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历着很多的身体和心灵上的成长疼痛,他们长大本身就很不容易。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理解一下我们孩子,当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变化时,我们的情绪也会随之改变。 换个角度看待我们的孩子 理解焦虑来源,放下焦虑,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遇到孩子拖拉,慢,或者让你觉得特别上火的情景,请先问问自己,是否我对孩子的要求过于着急?孩子的表现是否仅仅是发展适应性的行为,而一切的情绪起源在于我(家长)的心态过于着急了。我理解家长们生怕孩子落后于人的心情,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尽可能关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不是拿别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焦虑很大一部分也源于比较。 我们的孩子在成长发育中一切都有自身的规律,拔苗助长不但不会让孩子长得更快,还很有可能透支孩子的身体发育,造成不良后果。我记得一篇新闻事件,孩子的事件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困得不行,累得不行,最后导致重病,影响终身的身体健康和学习能力。我还在小区里遇见过一位家长,因为太过于害怕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明明很困的时间非要带孩子去上早教课,孩子那么小,基本的睡眠营养是一切大脑发育的基础,而不是早教课程。早教课程是锦上添花,但是如果当必要的条件都没有满足孩子,我们连基本的睡眠,营养都无法提供给这颗种子,种子的根基不牢,又谈何锦上添花呢? 当你蹲下来,从孩子的年龄去看待他们的行为,也许你就不会那么生气了。 你们矛盾问题是否因为规则不清 我们的家长往往习惯了跟大人说话的方式,大人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经验,习得了解了很多不用说清楚也知道如何做的家庭规则,社会规则和道德规则,但是我们的孩子,所有的这些规则都需要学习。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在发展中,如何跟孩子说清楚我们成人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也是一件需要耐心和坚持的事情。我在如何制定规则意识的那篇文章中也提到,我们首先要具体简洁的讲清楚家庭中的规则,比如不要笼统的每天念叨你要把房间收拾好,而是尝试告诉孩子,什么叫做把房间收拾好,包括把脏衣服具体放在哪里,把书本如何摆放,玩具如何摆放等等。也不要笼统地每天责问他们,怎么每天这么乱,东西从来不知道拿了放回原处;说之前考虑一下,我们有坐在一起聊过这个问题吗?我们有清楚地去介绍我们家里东西应该如何摆放吗?我有以我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清晰明了地告诉他如何做某件事吗? 当然了,这些都需要耐心和时间,大部分家长本身就已经背负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但是当遇到和孩子需要耐心沟通而你又身心俱疲的时候,请在心里告诉自己:我需要至少和孩子耐心地讲解一次。之后,就请简单地重复规则,提醒规则,坚持两周,孩子的大脑自然会产生和建立这样的链接,这个神经连接就是我们所讲的习惯。 确认一下问题的归属性 很多出现冲突的地方,其实需求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家长自己。如果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也会改变我们说话的方式,孩子也会接收到更积极的内容。 比如很常见的例子,家长急着出门,不断在催孩子,「你快点,你怎么这么磨蹭」。曾经一个演讲者讲过一个故事,当他不停地跟 8 岁的女儿说,「快走,快点」,他的女儿站在门口抱着自己的娃娃,一动不动,盯着自己的爸爸,跟他说:「Daddy,connect with me (爸爸,请你跟我建立感情连接)。」这一句倒是点醒这位父亲,他蹲了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说:「对不起,我的宝贝,爸爸最近工作上有很多压力,非常忙,可能忽略了你,爸爸现在需要马上去一个地方,时间要来不及了,你和否配合一下爸爸,帮助一下爸爸?」话音刚落,「okay,let’s go!」女儿马上走出门了。这个故事其实很生动,在着急出门的需求上,是这个爸爸有需求,试想一下当你有需求,需要你的朋友帮助和配合的时候,你会怎么表达呢?是直接命令的态度说:「快点,快走了,别磨蹭」还是「哎呀,我着急来不及了,可否快一点」。当你能够把你的孩子足够放在平等而尊重,并建立情感连接的时候,你的孩子自然会配合和帮助你。还有很多的类似的情景,比如,妈妈需要家里保持整洁,但是孩子其实觉得我的东西摆放一地其实很好找,也挺好的。那这个时候需求方就是在妈妈身上,是妈妈有整洁的需求,而不是孩子。 那什么问题是属于孩子的问题呢?比如:孩子不喜欢老师,孩子不喜欢学习,孩子跟同学之间相处不来,这是孩子的需求,我们家长这个时候的角色就变成了一个帮助者关怀者,我们表达自己的担心和关心,然后去询问和倾听我们可以提供怎样的帮助。 总结而言,在我们与孩子有冲突的事件中,家长和孩子的需求不同,才会有矛盾的产生。有些是家长有需求,当家长有需求,家长的角色是求助者,那么请表达需求,感受,并请求孩子帮助。当是孩子自己的问题时,我们家长角色是关怀者和帮助者,家长的表达方式就应该是表达关怀并提供帮助。 从现象行为看孩子的内在声音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请从孩子的行为看到孩子的内在声音。 孩子的成长需求中,最重要的需求是自主性,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他们需要不断的扩大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心坚定地了解我的父母跟我之间有着稳定的,无条件的爱的支持;以及我是个有能力的个体,我为自己的能力感到自豪和骄傲。 所以当你的孩子让你产生厌烦的情绪,打扰你,粘着你,那家长要反思的是你们的归属感给的是否不够,他是不是不确定爸爸妈妈是否真的爱我,所以我需要通过他们不断的为我提供一些我要求的服务来满足和确认爸爸妈妈很爱我。 如果你的孩子让你感受到故意的破坏行为,故意做一些让你生气的事情,那可能在归属感不稳定的初期,你没有引起重视,导致了孩子的心灵受到了伤害,所以他 / 她要打击报复。轻的报复也许是破坏东西,重的报复则可能是自杀等极端行为了。 如果你的孩子让你感到气愤,说什么就是不听,一定要对着干。那要反思的是你们给予孩子的自主性不够,你的孩子被过于牢牢的控制,你们在生活中是否命令,控制,指令过于多,孩子感到自己没有对生活的决定权。孩子的「不」就是在跟你争夺对自己生活做主的权利。 如果你的孩子让你感到失望,绝望,那这是一个受伤的孩子。孩子的内在声音是:「反正无论我怎么做,都达不到你的要求,我做什么都做不好,所以我就破罐子破摔吧,随便。」那么我们要做的是,是跟孩子好好的聊一聊,「妈妈觉得你的内心一定是受到了伤害,你可以跟我谈谈吗?」这个时候,倾听和共情的力量大于一切。 当你通过表象看到孩子的内在声音,理解他们,我们的情绪也许会平静很多了。 具体的沟通方式 首先找到自己的角色,我们是一个求助者还是一个帮助者和关怀者。 其次,请平静的深呼吸,让自己的意念集中在腹式呼吸,让自己的情绪平稳,从而保证说话语气的温和而坚定。 最终,最重要的,请反思孩子的内在声音,并保证满足在生活中再次确认和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 如果自主性不够,请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提供有限的选择。 如果归属感不够,请紧紧的抱抱他 / 她,亲亲他 / 她,多一点哪怕每天十五分钟的全身心的陪伴,十五分钟的投入得与孩子互动会比你拿着手机陪在她 / 他身边一个小时都要有效很多。 如果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不够,那么请少点批评,请多去鼓励你的孩子,信任你的孩子,对于他 / 她点滴的进步给予认真的具体的鼓励。 所以我们在沟通中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表达爱和认可 不管出现什么问题,请先去表达你在精神上对他的爱和支持,表达你对他能力的认可。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夫妻关系,如果吵架了,先抛开问题,说一句我是很爱你的,我相信对方的情绪也会马上降下来,然后促成一场平静而有建设性的交流。 2.描述行为 请客观具体的描述行为,不要带有任何的主观评判色彩。描述刚才你做了什么。比如你刚才把作业本撕坏了,而不要说,你怎么故意撕作业本,故意这两个字也带有评判色彩。请仅仅描述发生了什么。 3.表达感受 如果你是求助者,那么你需要表达的就是我很着急,我需要帮助。如果你是帮助者关怀者,那么你需要表达的是我对于你刚才的行为表示担心,或者关心,比如:「你是否心里很难受,你愿意跟我聊一聊吗?我想知道我可以怎么帮助你呢?」 4.表达影响 如果是求助者,那么这个事情对我会有不好的影响。 如果我是帮助者,那么我会担心这件事情会对你有不好的影响。 5.倾听然后提供建设性的方案 比起说教,倾听是一种更有效的促进交流沟通的方式。孩子的问题需要家长们耐心的倾听。与孩子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孩子虽然需要自主性,但是他们不够成熟,我们不可能放手去他们自己选择,但是我们可以提供在有限的选择范围内的解决方案。我们以尊重的方式,提供有限的选择,让孩子自主的选择安全范围内的 A 或者 B,相信孩子会更用心的面对自己所做的选择。 说话时请注意: 请简洁,不要啰嗦 请具体,不要笼统 请以“我”来开头 倾听倾听多倾听 我们来句两个例子来感受一下上面所说的内容吧 场景一: 如果孩子不断的打扰你做事情,说明他需要你的关注和陪伴。 妈妈很爱你,非常想陪你。你刚才不停地打扰妈妈,妈妈觉得心里很烦,妈妈这个电话很重要,如果不打,工作会受到影响,你可以帮助妈妈,让妈妈打完这个电话吗?你帮妈妈数数或者数一数妈妈说了多少个「我」这个字呀。 场景二: 如果孩子拖拉不写作业,说明你们需要共同制定作息时间和详细的学习计划了 妈妈觉得你是个很有能力的孩子,妈妈看到 8 点钟你还没有开始写作业,妈妈有些担心,妈妈害怕你如果写不完作业,明天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你可以跟我说说为什么不想写吗?妈妈可以先跟你一起把难题圈出来,我们放到后面做,或者也可以先一起做完难题,再做简单的,你觉得如何? 当我们可以重新看待与孩子之间的矛盾问题,那些能够让你感到生气、气愤、绝望失望的时刻也许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感受了。重新审视这些行为的背后声音,去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以尊重的态度,倾听,商议,相信你的孩子与你之间会成为无话不谈的亲密伙伴的。 大家好,我是鸽子,和一双儿女共同成长的幸运妈妈,也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心理学研究者,目前专注心理学对于育儿、家庭、婚姻实践中的运用,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你和你的小孩是我的初心。初来知乎,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有帮助的内容,请大家多多关照。 阅读原文